紙媒轉型新想像,專訪澎湃總編輯劉永鋼

2020-12-12 騰訊網

一個勇敢的人

一生也會被獅子嚇到三次

第一次看到它的腳印

第一次聽到它的聲音

第一次親眼見到它

——海明威《吉力馬札羅的雪》

對於多數紙媒而言,轉型就是那頭獅子,未知且兇猛。

2016年底傳媒圈最大的新聞來自上海:國資6.1億入股澎湃新聞,最後一期《東方早報》(下稱東早)定格在12月31日。東早的使命結束了,澎湃的時代卻剛到來。為了一探這場成功轉型背後的因果鏈條,全媒派獨家專訪總裁、總編輯劉永鋼,走近「馴獅者」澎湃。

一場發酵了三年的轉型

「2014年,東早無論是在內容影響力方面,還是在市場廣告影響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收益,彼時,澎湃剛剛起步;到了2015年我們發現二者的發展曲線到了一個臨界點,澎湃超越東早的趨勢顯露無疑;而發展到2016年,已經不再是趨勢,澎湃新聞已經全面超越東早了。」和大刀闊斧的激進式「變臉」不同,澎湃的這條路,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上線就風華正茂」

東早創辦於2003年,憑藉對深度、思想性內容的深耕,贏得了大量高質量讀者,也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號召力和公信力。據劉永鋼介紹,東早從2013年起謀劃向新媒體轉型,而且在戰略設計上,一開始就是全面的轉型,徹底的轉型。「我們的時間和決心都比其他媒體來得早,來得大。」

確定轉型規劃後,東早曾以興趣為單位建立小組,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公眾號,如著名的「一號專案」為原東早法制報導組;「打虎記」為反腐報導組......澎湃新聞上線後,這些小組以版塊的形式被納入新的架構,「彼時的一些採編理念和管理流程也都是一路延續的」。「東早為澎湃新聞已經準備了一支300人的成熟新聞採編團隊,也積累了一定的媒體口碑和市場影響力。這也是澎湃一上線就風華正茂的原因。」劉永鋼說。

「一套人馬兩個臺子」

2014年澎湃上線,東早開始了「一套人馬兩個臺子」的融合式發展。「我們從一開始就只有報紙和澎湃的要聞編輯部相對獨立,其他部門全部是打通,東早的記者同時也是澎湃的記者。」東早和澎湃的氣質、價值、文脈、新聞理念都一脈相承。

如果說澎湃上線之後東早有一些改變的話,可能在以下兩個微小的調整,一是內容流上所有的新聞先發布在澎湃,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的首發優勢;另一點在內容分工上,「東早更向本地新聞和專副刊側重」,另外,2015年開始東早逐漸減少日常版面,雙休日只出提前印好的周刊。東早以過渡的方式不斷減少對紙媒的依賴,而這,無不在為這次全面轉型做準備

「我們是這樣說服自己的」

事實上東早全面轉型的消息,從2016年8月開始盛傳,而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時間點宣布,劉永鋼說:畢竟這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它需要一個決策流程,也需要我們真正地說服自己,無論是感性的、理性的還是數據上的。

「比如感情上,我們所有員工對東早融入澎湃的看法是:它不是一件壞事,是一件好事,大家都很開心。至於說大家有點感懷,我覺得是很正常的。」澎湃新聞已經實現對東早在團隊、採編、文脈和媒體功能以及使命上的完全覆蓋,甚至是整體超越。幾個月以來,我們也一直在看數據:目前澎湃新聞客戶端下載量超6000萬,日活用戶達500萬。而且從更加理性的經營、市場的角度看,全面轉型是最能接受的。「這樣一步步說服自己之後,那就沒有問題了,水到渠成。」

全面轉型後,澎湃要做怎樣的媒體?

彈藥充足的澎湃,下一步怎樣走?也許是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劉永鋼從內容、技術、產品線三個方面介紹了他們正在和即將做的事情。

「最主要的還是提升原創內容的數量和質量,因為澎湃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做原創、深度、思想類的報導;從具體的產品線上來說,也會做一些新的開拓;另外就是提升技術水準,做一些推廣,但所有這一切都圍繞提升內容的原創能力。」

剛需內容「奢侈品」供應商

「對於做新聞,對於內容為王,我們整個澎湃新聞內部其實是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堅持。」劉永鋼認為:原創深度的好內容,依然需要專業媒體,機構媒體才能做「比如深度調查、大型策劃、揭露性的報導,這些是我們的所長。而且這些內容對於讀者而言都是剛需,它事關知情權和輿論監督權,事關讀者的切身的權益。」

澎湃的「偏執」確實有它的事實支撐。「事實上真正好的新聞還是能形成刷屏效應的,無論是分發平臺、社交媒體,還是我們的媒體上,如果沒有達到這種效果,只能說明是我們做的還不夠好,所以我們對於剛需型的內容不擔心。」

對此,劉永鋼補充到:「作為專業媒體、機構媒體,我們現在做的是剛需新聞裡的精品或者說是奢侈品,這些東西的進入門檻更高。並非任何一家機構媒體都能做,而是少數媒體才能做,才有更多的人力和財力去做。」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內容自信,澎湃並不為信息獲取的社交遷徙而焦慮,用劉永鋼的話來說,「目前我們與分發平臺之間都是版權合作,沒有主動入駐。」

技術上「步步緊逼」的跟隨者

和任何一家「智媒元年」的媒體一樣,澎湃也表達了它的技術焦慮,「技術明天會是什麼樣子?以後還是不是客戶端的天下?」但對於媒體與技術的關係,劉永鋼卻有自己的看法:「於媒體機構而言,想做出顛覆性的技術是沒有可能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的跟蹤、跟隨這些技術,之後把技術和內容結合,形成新媒體產品。也因此澎湃在任何新產品上完全不落伍:AR、VR,全景視頻,H5等等融合各種元素的產品,在國內都是領先的。」

在創新性的報導形式上,劉永鋼表示,對於成型的最新技術產品的嘗試,澎湃還是跟隨型。「澎湃不會轉型為視頻的一個產品,更加不可能轉型為一個虛擬實境的產品,我們只會在產品上去做創新性和引領型的東西,但是在技術上我們就是步步緊逼型。

「風口上不缺席」的產品探索者

2016年底上海國資入股澎湃的籤約儀式上,同時發布了澎湃視頻和SixTone兩大項目。其中,澎湃視頻頻道將會在2017年1月上線。「視頻頻道還是做新聞,主要目標還是想做最好短視頻新聞;不做娛樂,也不做八卦,不做其他低俗性的,一切都圍繞新聞內容的核心,以原創為主。流媒體的方式很有利於我們新聞表達、代入、傳播,在技術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不應該拒絕這種形式,而且現在大家也都看好這個風口,我們也不該迴避。」劉永鋼介紹到。

對於著重推出的另一大項目SixthTone,其實從2016年4月就已經開始試運行了。它既可以說是澎湃的英文版,也可以說是獨立於澎湃的產品。它在受眾劃分以及表達方式上都與澎湃新聞呈現差異化。其受眾主要是海外以英文閱讀為主的讀者,澎湃希望能在官方宣傳和國外媒體的報導中間找到市場藍海。

「對我們來說,澎湃也好,SixthTone也好,都是內容供應商的角色,但是SixthTone和澎湃又不一樣,澎湃提供的內容是剛需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做成一個信息提供的平臺,除了做內容供應商之外,還有廣告等其他價值。但是SixthTone,其核心就是做內容的輸出。」

除了以上兩大項目,澎湃也將在直播上繼續發力,同時還會加大對分享經濟——「問吧」的一些投入。而對於這些風口上的產品嘗試,劉永鋼介紹到:「我們做直播,做新聞直播,我們做短視頻,都是為了做新聞、做內容,是為我們的核心使命而服務的,它只是一種表達方式,讓我們的敘事更加豐富,還具有更多的可能。」

紙媒轉型的「澎湃式」想像

一年間,紙媒轉型成為學界、業界的熱門話題。但卻鮮有可堪成功的案例。作為一個內容驅動轉型的範本,「澎湃模式」可以複製嗎?

「紙媒轉型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模式,學界業界也一直在討論,但我們內心很清楚,澎湃的模式不具備完全的可複製性。政府的投入,時間窗口期,包括上海的區位優勢,東早的人力和品牌影響力儲備等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基礎條件。」劉永鋼如是說。

做適合自己的精品內容

劉永鋼認為機構媒體最大的優勢還是做好內容,而內容是有變現的價值和可能的。但在做內容的取向和方向上未必完全一樣,「比如澎湃是面向全國,因此會做一些很深度、思想類的內容,但對其他媒體而言,完全可以更本地化一點,或者可以向專業領域遷徙,這些方向都是有空間的」。

從目前媒體轉型的方向來看,本地化、服務化確實已經成為報業轉型的一個突破口,從四川報業集團的封面傳媒,到南方報業集團的並讀新聞,雖然各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注意深耕本地,嘗試更多的原創報導的可能性。

「讓每一個神經末梢敏感起來」

在架構和人員管理上,澎湃新聞也提供了值得參考的經驗。東早在採編管理上一直採取三審制,轉型後三審制的基礎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以前都是報選題,部門決策,然後分管副總編審核,目前這樣的基本框架還有,但是已經儘量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扁平化:虛化了部門的概念,強化和實體化了小組的概念。」劉永鋼介紹到。

將團隊按照興趣和所長分成若干小組,再由小組去做一個個新聞欄目,這些欄目的主編,都是專業領域的大拿,對內容有比較大的採編和策劃的權限,而總監一層基本只負責內容的把關。「如此才能把每一個人的創造性和積極性調動起來,讓每一個神經末梢都敏感起來,興奮起來。」

狠下心,網際網路化

「認清大勢,該下決心要下決心,改做決斷要做決斷」,劉永鋼認為決心和堅持在東早的成功轉型過程中是很重要的因素。「從東早到澎湃,我們是在2013年底,就已經下定了全面向網際網路轉型的決心」。而這種轉型遠遠不止介質上的遷徙,「一定要尊重網際網路的表達、理念、運作,不能像原來一樣將報紙的稿子搬到平臺上,理念可以學習,但是操作方法上必須要與時俱進,傳統的低效生產方式是不被允許的。」

除了改革的決心、貼合時代的網際網路操作方式,還有一項就是行銷、推廣、經營的網際網路化,「雖然用戶群體是有重合的,但是因為媒介不同,代理和中間的各種環節都存在非常大的差異。」

專訪的最後,我們談起商業化,劉永鋼介紹到,目前澎湃新聞的收入來源依然穩定在兩塊:廣告和版權,這個數額還在不斷增長。「由於內容優勢,澎湃品牌溢價也相當高,我們整體的營收2016年也會創造一個新記錄,這個數字基本上快要覆蓋我們的成本。2017年,我們肯定可以在營收的基礎上翻一番!」

所以,且停下你的輓歌吧,於那些在嘗試和堅持中成功轉型的媒體,歡樂頌或許才更應景,也更公平。

====================

本文系《全媒派》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注微信公眾帳號「全媒派」(ID:qq_qmp),閱讀更多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澎湃新聞總編輯獲獎了:我們一直執著地堅持內容為王
    在本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的評選中,2位教師、2位業界人士與10位學子成為了新一批的獲獎者。獲第八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新聞教育良友獎的一位是澎湃新聞總編輯劉永鋼 ,一位是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編審、傳媒雜誌社社長兼主編楊馳原。
  • 又一位紙媒高層出走,中國新聞周刊總編輯李徑宇投身新媒體
    《財經》雜誌執行主編靳麗萍認為,紙質版最終會消失,因為傳統紙媒的收入主要依靠廣告,目前的商業模式已經無法支撐發行等成本(詳見鈦媒體此前報導《為何做紙媒的大咖們,也認同一個紙張消失的未來?》);專欄作者魏武揮則認為,紙媒必定衰落,但傳統媒體人的專業技能永不過時。除了紙媒的倒閉,媒體高層離職,轉型網際網路,加入創業大軍也早已不是新鮮事。
  • 齊魯網總編輯譚魯民接受《網絡傳播》雜誌專訪 談網站轉型
    齊魯網9月15日訊近日,齊魯網總編輯譚魯民接受《網絡傳播》雜誌專訪,分享經驗,共話挑戰,暢談網站轉型發展背後的故事。作為一家重點新聞網站,2010年上線的齊魯網起步並不算早。在網站轉型、融媒發展的大潮中,齊魯網明晰定位、突出優勢,以獨特的技術風格,幫助用戶在紛繁複雜的網絡環境中滑坡迷霧、感知未來。起:多頻發展,定位明晰2009年,山東廣播電視臺將旗下多家網站進行整合,次年,齊魯網正式上線。譚魯民回憶說,「當年在網際網路上,我們傳統媒體,像廣播、電視等生產的一些新聞,包括綜藝生活服務的內容,實際上是很有價值的。」
  • 百度百家號與澎湃新聞達成戰略合作
    中新網7月19日電7月19日,2019外灘新媒體峰會&Let’s澎湃生態大會在上海舉行。藉此盛會,百度百家號與澎湃新聞戰略合作正式公布,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百度App總經理平曉黎現場籤約見證。
  • 紙媒失去「紙張的枷鎖」 新聞獲得的是整個世界?
    與眾多停刊的紙媒類似,《京華時報》將自己的窘境歸結於「新媒體的衝擊和市場環境的變化」。而上報集團的媒體轉型並不是被動的,也顯得更為徹底。上報集團則認為,澎湃新聞在原創力、傳播力、影響力等媒體核心指標方面都已經完全覆蓋和超越了《東方早報》,《東方早報》具備了告別紙質版,實現向網際網路新媒體徹底轉型的條件。
  • 財新傳媒轉型帶來的媒體形態思考
    財新傳媒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 談論當下的紙媒轉型,首先得把視野放大到過去五年的市場動態。據不完全統計,自2008年起到2013年,新創辦的泛財經類刊物就不下20本,這些刊物或由知名財經媒體人領軍,或所創辦機構有著良好聲譽,有成功的刊物運營經驗,進軍泛財經傳媒是看好這一領域的潛在成長空間。
  • 紙媒「大逃殺」:2021年,你還看報紙嗎?
    無論合併還是改革,選擇留下來的紙媒必然要尋求生存之道。一些紙媒成功「轉型」的發展規劃,從中不難發現當下紙媒的求生指南。,從融媒向智媒轉型。 創新廣告經營、加快印務轉型、推動發行改革、布局重點項目,在眾多報業改革案例中,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最具突破性,通過創新經營理念,加快多元產業發展,努力增加經營收入,推動集團經營轉型。 同時,引進外部合作者,進行跨界戰略合作、推動內部創業也是紙媒轉型的關鍵一步。
  • 「新紙媒」探路 人民日報推進報紙傳播形態創新
    如何融合、下一個創新點在哪裡,打造什麼樣的「新紙媒」,國內外的很多傳統媒體都在結合各自實際,進行實踐與探索。 多平臺:新聞生產的大趨勢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多平臺應用已經成為媒體消費的一個共同趨勢。去年尼爾森在上海的一項調查顯示,半數消費者會進行多屏媒體的同步消費。
  • 對新時期傳統紙媒與新媒體融合的思考
    原標題:對新時期傳統紙媒與新媒體融合的思考   網絡時代為人們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模式,
  • 壹讀傳媒CEO、總編輯馬昌博離職,將繼續專注於媒體
    壹讀傳媒CEO、總編輯馬昌博離職,將繼續專注於媒體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郭琛 2016-08-17 07:31 來源
  • 香港媒體戰(上集):紙媒之死
    端傳媒記者 何雪瑩  香港紙媒正經歷裁員風波,新技術衝擊,未能及時扭轉方向盤的都觸礁下沉,沒人知道哪天才會停止。  《壹周刊》無力轉型  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令印刷媒體(又稱紙媒)讀者人數大減,這是老掉牙的全球大勢。香港最早嚴陣以待的當數壹集團旗下的報章《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在網上節目多次斷言,「將來一定是手機天下」。但同屬壹傳媒集團的周刊《壹周刊》,它的轉型卻來得特別的晚。  《壹周刊》創辦於1990年。
  • 澎湃新聞B輪融資規模或超6.1億:嚴肅媒體們今何在?
    2016 年末,澎湃新聞獲得上海久事、上海精文投資等六家國資戰略入股,融後估值超過 30 億,與此同時,上海報業集團宣布《東方早報》休刊。傳統媒體停刊的同時,孵化出的新媒體獲得融資,成為傳媒行業年度重要事件之一,標誌著傳統媒體的徹底轉型。
  • 澎湃:藏著傳統媒體精神的新媒體
    和無數今日有感而發的評論員一樣,筆者的朋友圈也被邵總的《我心澎湃如昨》刷屏了,一些做傳統媒體的朋友都轉發這篇文章集體掉淚,做新媒體的朋友都轉發這篇文章表示軟文寫的還是很不錯的,不管各方勢力懷著怎樣的鬼胎,傳統媒體這次轉型的嘗試還是成功的開始了
  • 業內人說38期:新聞周刊停止印刷 傳統紙媒何去何從
    相反,網際網路對此採取了一種不做任何判斷和努力的做法,把評判交給讀者和每個信息的提供者……最後公正、客觀等傳統紙媒宣稱的價值,便在一種近乎完全市場化的狀態浮現了出來。第三,長期以來積累的資源、能力,奉行的組織模式,養成的企業文化,不足以幫助紙媒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定位,並完成轉型。
  • 紙媒六大模式,融合發展尋突破
    實踐與探索:當紙媒進入融合發展模式   正是基於對新媒體時代紙媒自身劣勢與優勢的分析與研判,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主流紙質媒體積極開展融合發展新探索,初步形成了各有特色、收效初顯的融合發展新模式。   「中央廚房」全媒融合型。
  • 紙媒「寒冬」襲擊時尚領域,《伊周Femina》明年停刊
    紙媒「寒冬」襲擊時尚領域,《伊周Femina》明年停刊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綜合報導 2016-11-24 21:14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新聞——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融合發展的案例研究
    2 澎湃新聞的融合傳播策略 (一)社交化傳播 澎湃新聞利用社交化來助陣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的融合。澎湃在客戶端的維護上投入了不小的力量,保持「常用常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原搜狐網總編輯劉春在微博上評論澎湃新聞時說:「澎湃新聞最近的火爆仍然來自公共帳號來自移動端的轉發傳播,澎湃的未來在APP在移動端。」 移動媒體時代的用戶在接觸信息時有了更多的渠道選擇,越來越多的人放棄紙媒、門戶網站開始習慣通過客戶端了解信息。
  • 漸行漸遠的紙媒還能創造輝煌嗎?
    那時候的體壇周報是最火的體育類報紙,三聯生活周刊是最有文化氣質的期刊,南方周末是最敢說話的紙媒。可是我最喜歡的還是新周刊。無論是文章的質量還是,設計裝幀上,質量都是上乘的請點但是紙媒的輝煌已經漸行漸遠,人才也開始往新媒體集聚,再要做出如此高質量的期刊,已經很不容易了不去調查發行量,我也知道,現在已經到了低谷。
  • 傳媒湃|百萬年薪、上不封頂,新周刊招募執行總編輯
    在這則招聘信息中,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公開招募「廣東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兼綜合分社社長」「廣東花城出版社副社長」「廣東新世紀出版社副社長兼北京公司總經理」「廣東新周刊雜誌社執行總編輯」「廣東省出版集團數字出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5個重要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