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勇敢的人
一生也會被獅子嚇到三次
第一次看到它的腳印
第一次聽到它的聲音
第一次親眼見到它
——海明威《吉力馬札羅的雪》
對於多數紙媒而言,轉型就是那頭獅子,未知且兇猛。
2016年底傳媒圈最大的新聞來自上海:國資6.1億入股澎湃新聞,最後一期《東方早報》(下稱東早)定格在12月31日。東早的使命結束了,澎湃的時代卻剛到來。為了一探這場成功轉型背後的因果鏈條,全媒派獨家專訪總裁、總編輯劉永鋼,走近「馴獅者」澎湃。
一場發酵了三年的轉型
「2014年,東早無論是在內容影響力方面,還是在市場廣告影響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收益,彼時,澎湃剛剛起步;到了2015年我們發現二者的發展曲線到了一個臨界點,澎湃超越東早的趨勢顯露無疑;而發展到2016年,已經不再是趨勢,澎湃新聞已經全面超越東早了。」和大刀闊斧的激進式「變臉」不同,澎湃的這條路,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上線就風華正茂」
東早創辦於2003年,憑藉對深度、思想性內容的深耕,贏得了大量高質量讀者,也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號召力和公信力。據劉永鋼介紹,東早從2013年起謀劃向新媒體轉型,而且在戰略設計上,一開始就是全面的轉型,徹底的轉型。「我們的時間和決心都比其他媒體來得早,來得大。」
確定轉型規劃後,東早曾以興趣為單位建立小組,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公眾號,如著名的「一號專案」為原東早法制報導組;「打虎記」為反腐報導組......澎湃新聞上線後,這些小組以版塊的形式被納入新的架構,「彼時的一些採編理念和管理流程也都是一路延續的」。「東早為澎湃新聞已經準備了一支300人的成熟新聞採編團隊,也積累了一定的媒體口碑和市場影響力。這也是澎湃一上線就風華正茂的原因。」劉永鋼說。
「一套人馬兩個臺子」
2014年澎湃上線,東早開始了「一套人馬兩個臺子」的融合式發展。「我們從一開始就只有報紙和澎湃的要聞編輯部相對獨立,其他部門全部是打通,東早的記者同時也是澎湃的記者。」東早和澎湃的氣質、價值、文脈、新聞理念都一脈相承。
如果說澎湃上線之後東早有一些改變的話,可能在以下兩個微小的調整,一是內容流上所有的新聞先發布在澎湃,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的首發優勢;另一點在內容分工上,「東早更向本地新聞和專副刊側重」,另外,2015年開始東早逐漸減少日常版面,雙休日只出提前印好的周刊。東早以過渡的方式不斷減少對紙媒的依賴,而這,無不在為這次全面轉型做準備。
「我們是這樣說服自己的」
事實上東早全面轉型的消息,從2016年8月開始盛傳,而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時間點宣布,劉永鋼說:畢竟這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它需要一個決策流程,也需要我們真正地說服自己,無論是感性的、理性的還是數據上的。
「比如感情上,我們所有員工對東早融入澎湃的看法是:它不是一件壞事,是一件好事,大家都很開心。至於說大家有點感懷,我覺得是很正常的。」澎湃新聞已經實現對東早在團隊、採編、文脈和媒體功能以及使命上的完全覆蓋,甚至是整體超越。幾個月以來,我們也一直在看數據:目前澎湃新聞客戶端下載量超6000萬,日活用戶達500萬。而且從更加理性的經營、市場的角度看,全面轉型是最能接受的。「這樣一步步說服自己之後,那就沒有問題了,水到渠成。」
全面轉型後,澎湃要做怎樣的媒體?
彈藥充足的澎湃,下一步怎樣走?也許是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劉永鋼從內容、技術、產品線三個方面介紹了他們正在和即將做的事情。
「最主要的還是提升原創內容的數量和質量,因為澎湃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做原創、深度、思想類的報導;從具體的產品線上來說,也會做一些新的開拓;另外就是提升技術水準,做一些推廣,但所有這一切都圍繞提升內容的原創能力。」
剛需內容「奢侈品」供應商
「對於做新聞,對於內容為王,我們整個澎湃新聞內部其實是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堅持。」劉永鋼認為:原創深度的好內容,依然需要專業媒體,機構媒體才能做。「比如深度調查、大型策劃、揭露性的報導,這些是我們的所長。而且這些內容對於讀者而言都是剛需,它事關知情權和輿論監督權,事關讀者的切身的權益。」
澎湃的「偏執」確實有它的事實支撐。「事實上真正好的新聞還是能形成刷屏效應的,無論是分發平臺、社交媒體,還是我們的媒體上,如果沒有達到這種效果,只能說明是我們做的還不夠好,所以我們對於剛需型的內容不擔心。」
對此,劉永鋼補充到:「作為專業媒體、機構媒體,我們現在做的是剛需新聞裡的精品或者說是奢侈品,這些東西的進入門檻更高。並非任何一家機構媒體都能做,而是少數媒體才能做,才有更多的人力和財力去做。」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內容自信,澎湃並不為信息獲取的社交遷徙而焦慮,用劉永鋼的話來說,「目前我們與分發平臺之間都是版權合作,沒有主動入駐。」
技術上「步步緊逼」的跟隨者
和任何一家「智媒元年」的媒體一樣,澎湃也表達了它的技術焦慮,「技術明天會是什麼樣子?以後還是不是客戶端的天下?」但對於媒體與技術的關係,劉永鋼卻有自己的看法:「於媒體機構而言,想做出顛覆性的技術是沒有可能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的跟蹤、跟隨這些技術,之後把技術和內容結合,形成新媒體產品。也因此澎湃在任何新產品上完全不落伍:AR、VR,全景視頻,H5等等融合各種元素的產品,在國內都是領先的。」
在創新性的報導形式上,劉永鋼表示,對於成型的最新技術產品的嘗試,澎湃還是跟隨型。「澎湃不會轉型為視頻的一個產品,更加不可能轉型為一個虛擬實境的產品,我們只會在產品上去做創新性和引領型的東西,但是在技術上我們就是步步緊逼型。」
「風口上不缺席」的產品探索者
2016年底上海國資入股澎湃的籤約儀式上,同時發布了澎湃視頻和SixTone兩大項目。其中,澎湃視頻頻道將會在2017年1月上線。「視頻頻道還是做新聞,主要目標還是想做最好短視頻新聞;不做娛樂,也不做八卦,不做其他低俗性的,一切都圍繞新聞內容的核心,以原創為主。流媒體的方式很有利於我們新聞表達、代入、傳播,在技術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不應該拒絕這種形式,而且現在大家也都看好這個風口,我們也不該迴避。」劉永鋼介紹到。
對於著重推出的另一大項目SixthTone,其實從2016年4月就已經開始試運行了。它既可以說是澎湃的英文版,也可以說是獨立於澎湃的產品。它在受眾劃分以及表達方式上都與澎湃新聞呈現差異化。其受眾主要是海外以英文閱讀為主的讀者,澎湃希望能在官方宣傳和國外媒體的報導中間找到市場藍海。
「對我們來說,澎湃也好,SixthTone也好,都是內容供應商的角色,但是SixthTone和澎湃又不一樣,澎湃提供的內容是剛需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做成一個信息提供的平臺,除了做內容供應商之外,還有廣告等其他價值。但是SixthTone,其核心就是做內容的輸出。」
除了以上兩大項目,澎湃也將在直播上繼續發力,同時還會加大對分享經濟——「問吧」的一些投入。而對於這些風口上的產品嘗試,劉永鋼介紹到:「我們做直播,做新聞直播,我們做短視頻,都是為了做新聞、做內容,是為我們的核心使命而服務的,它只是一種表達方式,讓我們的敘事更加豐富,還具有更多的可能。」
紙媒轉型的「澎湃式」想像
一年間,紙媒轉型成為學界、業界的熱門話題。但卻鮮有可堪成功的案例。作為一個內容驅動轉型的範本,「澎湃模式」可以複製嗎?
「紙媒轉型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模式,學界業界也一直在討論,但我們內心很清楚,澎湃的模式不具備完全的可複製性。政府的投入,時間窗口期,包括上海的區位優勢,東早的人力和品牌影響力儲備等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基礎條件。」劉永鋼如是說。
做適合自己的精品內容
劉永鋼認為機構媒體最大的優勢還是做好內容,而內容是有變現的價值和可能的。但在做內容的取向和方向上未必完全一樣,「比如澎湃是面向全國,因此會做一些很深度、思想類的內容,但對其他媒體而言,完全可以更本地化一點,或者可以向專業領域遷徙,這些方向都是有空間的」。
從目前媒體轉型的方向來看,本地化、服務化確實已經成為報業轉型的一個突破口,從四川報業集團的封面傳媒,到南方報業集團的並讀新聞,雖然各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注意深耕本地,嘗試更多的原創報導的可能性。
「讓每一個神經末梢敏感起來」
在架構和人員管理上,澎湃新聞也提供了值得參考的經驗。東早在採編管理上一直採取三審制,轉型後三審制的基礎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以前都是報選題,部門決策,然後分管副總編審核,目前這樣的基本框架還有,但是已經儘量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扁平化:虛化了部門的概念,強化和實體化了小組的概念。」劉永鋼介紹到。
將團隊按照興趣和所長分成若干小組,再由小組去做一個個新聞欄目,這些欄目的主編,都是專業領域的大拿,對內容有比較大的採編和策劃的權限,而總監一層基本只負責內容的把關。「如此才能把每一個人的創造性和積極性調動起來,讓每一個神經末梢都敏感起來,興奮起來。」
狠下心,網際網路化
「認清大勢,該下決心要下決心,改做決斷要做決斷」,劉永鋼認為決心和堅持在東早的成功轉型過程中是很重要的因素。「從東早到澎湃,我們是在2013年底,就已經下定了全面向網際網路轉型的決心」。而這種轉型遠遠不止介質上的遷徙,「一定要尊重網際網路的表達、理念、運作,不能像原來一樣將報紙的稿子搬到平臺上,理念可以學習,但是操作方法上必須要與時俱進,傳統的低效生產方式是不被允許的。」
除了改革的決心、貼合時代的網際網路操作方式,還有一項就是行銷、推廣、經營的網際網路化,「雖然用戶群體是有重合的,但是因為媒介不同,代理和中間的各種環節都存在非常大的差異。」
專訪的最後,我們談起商業化,劉永鋼介紹到,目前澎湃新聞的收入來源依然穩定在兩塊:廣告和版權,這個數額還在不斷增長。「由於內容優勢,澎湃品牌溢價也相當高,我們整體的營收2016年也會創造一個新記錄,這個數字基本上快要覆蓋我們的成本。2017年,我們肯定可以在營收的基礎上翻一番!」
所以,且停下你的輓歌吧,於那些在嘗試和堅持中成功轉型的媒體,歡樂頌或許才更應景,也更公平。
====================
本文系《全媒派》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注微信公眾帳號「全媒派」(ID:qq_qmp),閱讀更多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