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不是一句空話

2020-12-15 人民論壇網

近日,甘肅某地小學一班主任竟公然拒絕班上幾名「差生」報導,筆者不禁想起前幾年,某班主任不讓「差生」參加期末考試的事件,兩者如出一轍,任意剝奪學生入學接受教育和參加教育活動的正當權益。少數教育者功利心和私慾性的驅使,如此差異和區分對待教育對象,置公平、平等、公正的教育理念主張於何地?

「有教無類」,兩千年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目光如炬,先人之見發出教育不分貧富、賤貴、稟賦、智愚,人人可以平等受益的聲音。抓好落實九年義務教育是國策所系,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更是要求提高普通人群,特別是少年兒童的知識和文化素養。從個別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來看,明目張胆把學生分門別類,進行「優等」「差等」的貼標籤,把學生當成可供選擇和「期貨待售」的商品,其中不難看出這些老師的「良苦用心」:好學生在考試成績和升學率方面都佔據很大優勢,視為教育能力和工作業績,對於升職加薪、年終考核有很大的分量;「差生」卻相反,不利於教師職工利益的實現轉化,視為「劣質商品」。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以培養人才、薰陶人格為本,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是其根本使命,教師也一度被世人稱頌為無私奉獻、盡心盡責的偉岸形象,故有「園丁」「春蠶」「蠟炬」等名詞來讚美教育者。更為恰切一點來說,教育工作是一種充滿人文情懷和崇高地位的事業,它不能簡單等同於市場化規則的優勝劣汰的殘酷競爭,更不是教育工作者追逐利益、謀取金錢的手段工具。作為教師首先自身就要端正態度,樹立科學職業觀和價值觀,準確認知教育育人的理念思維,提升師風德風,摒棄唯學習成績、唯業績薪資的功利心,增多一點育人快樂為本的感情,「沒有無用的人,只有放錯位置的人」明白每名學生都是不容錯過的花朵,都有其成才規律和發展前景,這還要求教師要提高育人本領和工作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了解不同學生的長短和差異,對於知識落地的方式方法要因人而異,如此才能秉承人人受教、人人成才的理念。

教育公平不但但體現在師資匹配、辦公大樓、媒體教室和基礎設施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分布和均衡化,更體現在對每名學生無差異化的對待,保障每名受教者享有機會、人格、尊嚴、心靈上平等看法和相同關愛。「差生」無疑給學習成績不佳,知識接受能力不強的少年兒童求學道路印記陰影,嚴重的還會給個人帶來心理傷害。如此情形,無論其處於何種優越的教室學習,何種優秀的教師授課的「硬環境」中,都不能真正實現健康快樂成長,達到教育資源哺育學生最佳效果。就一個班級組織來說,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基本上主宰這個群體教育資源和知識普惠的分配方式、輸出渠道和接受氛圍,而這也決定一個學生的獲取和進步。人們不能否認,教師偏向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超越了課堂上的「優生優座」和給以更多表現機會的範疇,在心理幫扶和溝通交流上也顯出較比「差生」更多的傾向,這種心靈和交流上的不公平、不均勻、不對等的「軟環境」給兒童的創傷是深遠的。「心為人之元,靈為人之體」,平視每名學生、寬容對待每個人的心靈也是「有教無類」深層次的內涵要求。

「有教無類」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是一件擺設,歷經幾千年彌新而不褪色,定有魅力和緣由,作為培育祖國未來主力軍的耕耘者和堅守人——教師,要傾囊相授、點滴均灌、秉承公正,呵護好每顆純潔無暇童心的希望萌芽。

相關焦點

  • 數據分析師的自白:學無止境絕不是一句空話
    我深切地認識到,不管是脫產還是在職的狀態,學無止境絕不是一句空話,只有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才可能立於不敗之地。
  • 我思故我在-這不是一句空話
    我不是很能相信從我父親的嘴裡蹦出這個詞彙【上車】「愣住幹啥!上車!帶你吃好吃的!」我懷著忐忑的心情上了車,低著頭,看著自己的雙手,有些不可思議地掐著自己的大腿,真的,有些痛……一時間我沒有崩住情緒,眼裡的淚珠在眼球上瘋狂打轉,低落的淚水像是芭蕾一步一步旋轉著跳向彼岸。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是一句空話
    &34;不是一句空話研學,從字面意思來講,在研究中獲得學習,通過實踐取得知識的研究性學習,國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實驗修訂稿)》中。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是一句空話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是一句空話研學,從字面意思來講,在研究中獲得學習,通過實踐取得知識的研究性學習,國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實驗修訂稿)》中。
  • 「有教無類」不是口號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學主張,大意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這一主張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且早已深入人心,成為最基本的教育理念。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竟還有教育工作者搞社會歧視,違背「有教無類」的基本理念,簡直是不知今夕是何夕。
  • 孔子有教無類,但學生在課堂上睡覺不能容忍,並說了一句經典的話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個重要的就是有教無類。有教無類也就是說,一個人不管是富貴還是貧賤,不管是聰明還愚笨,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通過教育都可以使他提高。教育的對象是所有的人,在教育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 《論語》有教無類,真正的意思,錯了幾千年
    《論語》連載9 你的琳寶今天我們解讀:有教無類 因為我按照正確的邏輯,重新的排列了
  • 孔夫子的『有教無類』,其實我們都被理解錯了
    子曾經曰過:有教無類。本來挺好的一句話,孔夫子也講得很對,可惜後來讓某些人活活給帶偏了,把『有教無類』生生地給翻譯成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淡季做市場,旺季做銷量」,這並不是一句空話!
    總之,不是淡季就沒事幹,你的倉庫費用、人員費用、車輛費用等等不會因為淡季就減少,經銷商在淡季的時候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需求,積極做改變。所以在淡季一定要讓業務人員去終端搶陳列,陳列不是花錢買的是搶回來的,靠客情掙回來的。在這個時間段還能保持好的陳列,銷量自然不會差。通過擠佔競爭對手的銷量,彌補了自身的銷量。
  • 「有教無類」新考
    (3)邢昺認為孔子不分貴賤種類進行教育,「有教無類」是孔子的施教方針;朱熹則認為有了教育就不再分善惡種類,「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目的。   劉寶楠《論語正義》和程樹德《論語集釋》及眾多的《論語》注本都是把類理解成種類,至於是貴賤之類還是善惡之類,基本沿襲以上兩家之說,或持一端,或融合兩家說法。
  • 孔子的「有教無類」真的是「無類」嗎?不,他真有條件!
    子曰:「有教無類」!那麼,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怎樣理解才是真的理解了有教無類?67有教無類,表面意思就是——普遍教育,不分類別。很多人把這一句理解成無差別教育——讓每個人受同樣的教育。孔子還說過其他的教育名言,去因材施教,比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例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因此,我有如下觀點。
  • 《論語》:教育的有教無類
    《論語》:「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這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理解有教無類,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分析則別有一番道理。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有教無類」包含了四種句式,從不同角度出發探討孔子的教育思想。
  • 話說美國的「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法例可行否?不。   小布希唯一德政是在2002年推行迫使教師與學生面對學習及考試達標而設立的No Child Left Behind法令。   話說回來,美國一般小學、中學、高中的所謂畢業試是高一不到的英語,數學水平罷了。為什麼?百分七十五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在大學一年級時都通不過英語試,且要重讀,何其諷刺?
  • 善待湖北人不能是一句空話
    善待湖北人,不能是一句空話。如果我們對待湖北人的心態不能正常化,意味著我們根本沒有從疫情的緊張狀態中解脫出來,也意味著這個社會還不能像以往那樣正常運轉。湖北人是我們當中的一分子,他們可能是我們的同事、同學和鄰居,對他們的歧視、排斥思想,其實跟病毒一樣可怕。病毒最終會被遏制,如果我們不能走出疫情帶來的心理陰影,又談何正常生活?
  • 「有教無類」到底什麼意思?
    顯然,班固的意思是,通過教化,華夷就沒什麼分別了,或者說,有教則無類。  當然,這種論述方法也不一定說明孔子當初所說的意思一定就是班固理解的意思。儒家文章經常引用詩書等經典著作,很多時候確實不是原來的意思,例子很多,這裡不多說了。  後來的經師們還有很多解釋,這個「類」約略看來,基本有三種。  第一是族類,種類,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種族、氏族的意思。
  • 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
    作為一名教師,有時候總會碰到一兩個不想教的學生,不是因為他愚笨、醜陋、貧窮…… 而是因為他對老師沒有最基本的人格尊重。有時候難免會發發惱騷,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應該學習大教育家孔子有教無類。然而,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孔子的確說了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15.39),但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破格錄取蔣方舟無關有教無類
    每一年,高考結束,錄取開始,媒體上都會頻繁出現「有教無類」這四個字,然後把錢鍾書拉出來說道一遍。拜託,換一個新鮮的例子好不好?請不要再談錢鍾書,也不要談破格錄取錢鍾書的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破格錄取。更不要談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被清王朝「破格」錄取為進士,進入翰林院。  破格錄取古已有之,和有教無類無關。在孔夫子的年代,有教無類的「類」,是差別。
  • 善惡因果報應,並非一句空話,何時報?這是我看過最好的答案!
    他問到,不是說好人有好報嗎?那些做壞事的人為何還沒得到惡報呢?老天他究竟能看到嗎?他這一問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但是書上,電視上都在教我們要做一個好人,做好事,才有好報。就在前些天,我在一本佛學的書上找到了答案。書上一位老僧人說:人若欺你,天必護之,人若欠你,天必還你,天意不可違。專幹壞事的惡霸,結局都很慘。時間是最公平的,也是最好的見證。
  • 學有所教:有教無類的現代選擇
    這一提法,與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十分相似。古人對「有教無類」有三種解釋:一是教不分類;二是教不擇人;三是容眾納賢。前兩種含義是「有教無類」的本體,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後一種含義是「有教無類」的用體,是教育原則的推廣應用。雖然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  帶有小國寡民的理想化觀念,但是其背後所包含的價值理念卻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
  • 「有教無類」只是上半句
    再說一遍:不是反對。是期待在未來,有一個「不用搖號也能兼顧公平」的答案。基礎教育階段,「有教無類」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普遍教育,不分類別,人人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權利。既然要平等,那我們就要提升義務教育的總體質量,不讓它因為貧富差距產生兩極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