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只是上半句

2021-02-07 灰鴿叔叔



有時候觀點一鮮明,就容易被曲解。本來還挺均衡的看法,最後就被認為「反對搖號」了。


再說一遍:不是反對。是期待在未來,有一個「不用搖號也能兼顧公平」的答案。


基礎教育階段,「有教無類」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普遍教育,不分類別,人人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權利。既然要平等,那我們就要提升義務教育的總體質量,不讓它因為貧富差距產生兩極分化。


我琢磨的其實不是「有教無類」這個概念是否正確——它當然是正確的。我琢磨的,是它被曲解的可能性。


民辦公辦同時招生,大家一起搖號,就是「有教無類」嗎?


天底下哪有那麼輕鬆的事。一個指導意見出臺後,一定會有不間斷的修正和補充。不要指望它「一下子解決問題」,它更大的可能是「發現了問題,並且提供了解決問題的起點」。


費力的事情,肯定在後頭。



我小時候哪有什麼民辦學校,三十多年前的土地上,就是現在政策裡描述的模樣。唯一不同的是,有招必錄,一沒有面試,二沒有搖號。


是孩子少嗎?不是。一個班五六十個人,最後一排的椅子直接貼著牆。現在你要說「擴班」,家長肯定跳出來不幹。


從教育效率上,肯定是現在的更高。


但是不是「有教無類」,徹底公平呢?未見得。


幾百個人烏泱泱地擠到了一個學校裡,大家能不能做五年的同班同學,或者九年的同班同學?不一定。


我三年級分了一次班,五年級分了一次班,初二分了一次班。就算沒分,有些課程也執行了臨時分班。



有的班叫「提高班」,有的班叫「平行班」。然後,所有的家長都會想辦法讓自己的孩子去讀「提高班」。達不到標準的,就補習、請家教。


它實際上就是把那些面試篩選的工作,從入學前放到了入學後。


你以為會減負嗎?你以為不用雞娃嗎?各位家長朋友,我勸大家想想自己小時候。



有家長說,「堅決反對事後分班!」


這個倡議,出政策容易,但要查證特別難。而且,它還真有合理性。


打理一個果園,蘋果香蕉桃子西瓜的成熟周期是不一樣的,需要的環境也是不一樣的,收種子的時候一塊兒拿來,但種植的時候一定得分開處理。


我好歹做過一段時間的老師,也確實經歷過這樣的「痛苦」:同樣的進度,就是有人吃不飽,有人跟不上。你要等,對不起吃不飽的,他們上課可能會睡覺,或者做小動作;你要走,對不起跟不上的,他們的「欠債」越來越多,你得一次次把他們叫到辦公室裡開小灶……


入學前的面試面談,實際上多少緩解了這種「痛苦」。如果取消了,比較有效的教學手段還真就是事後「分分類」:把好一點的攏在一起,進度快一點,去搏點競賽獎;把差一點的也攏在一起,進度慢一點,讓他們不至於開紅燈。


有家長說「不要盯孩子啦不要考證啦反正都一樣」,怎麼可能。「有教無類」只是讓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只是前半句。後半句叫「因材施教」——學校一定會這麼幹,我們還是得努力讓孩子成為「一塊好料」



教育和教化的最大差別,就是在於選擇性。教化講究統一規整,而教育需要發掘一個人的閃光點,為大家尋找到百花齊放的成長方向。就算是同一個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孔子對「仁」的解釋,給冉有和子路的答案是不一樣的。因為這兩個人性格不一樣,孔子期待的成長方向也不一樣。


哪怕我不講孔子,不說那麼多嘰嘰歪歪因材施教的道理,至少中考在,高考也在,這兩個考核的目的,依然是分類和選擇;它背後的邏輯,依然是競爭。



「減負」只是減去那些不合理的負擔,讓孩子不要去承擔那些明顯影響身心健康的課業壓力,而不是創造一個不需要競爭的環境。


放眼國家,大環境也在競爭;放眼身邊,小環境也有競爭。我們可以在競爭中擁有一個好的心態,但我們沒辦法做到不參與、不關心、不在意。


15歲之前,天天說「沒關係不要雞血隨他去減負嘛」,15歲那年,突然喊「不好啦要中考啦給我力爭上遊」,這和那些大學前不許人談戀愛,一畢業就催人結婚生孩子的爸媽也差不多。


所以,「減負」終有限度。



該雞血的家長依舊會雞血,你別指望他們會鬆懈下來;


該分的類依舊會分,只不過會換一種形式;


該有的比較依然會有,競爭本來就是選拔的依據,只不過改革會把參與競爭的時間設置得更合理一些。


別把「全面提升義務教育」解讀成「努力和不努力平權」,也別急著嘲笑那些「雞血家長」。接受教育的權利是平權的,但努力和不努力,本就不應該平權。


哪怕沒面談了,沒入門考了,我們還是得發掘孩子的興趣和閃光點,盯他作業,督促他學習,關心他的考試成績,聽聽老師的建議,必要的時候讀點課外班——


這不是雞血。這是教育繞不過去的課題。




點擊「閱讀原文」是我給小朋友的博雅學習區嗷

相關焦點

  • 「自古瓜兒苦後甜」的上半句是什麼?
    「自古瓜兒苦後甜」是一句民間俗語,但是它卻又不僅僅只是一句俗語而已,這句話曾出現在元曲《陽春曲·題情》中,那麼大家知道這句名句的上半句是什麼嗎?元曲《陽春曲·題情》又是誰寫的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簡單聊一聊。
  • 話說美國的「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法例可行否?不。   小布希唯一德政是在2002年推行迫使教師與學生面對學習及考試達標而設立的No Child Left Behind法令。   話說回來,美國一般小學、中學、高中的所謂畢業試是高一不到的英語,數學水平罷了。為什麼?百分七十五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在大學一年級時都通不過英語試,且要重讀,何其諷刺?
  • 君·言系列——《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呂文君有教無類的思想含義是什麼?首先,有教無類出自在論語第十五篇——衛靈公篇中,衛靈公篇共42章,第39章:子曰:「有教無類。」短短的六個字:子曰,有教無類,但是它的思想意思非常豐富。具體什麼意思呢?最基本的含義,可以概括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貧富,不分貴賤等方面的類別。
  • 《論語》:教育的有教無類
    《論語》:「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這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理解有教無類,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分析則別有一番道理。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有教無類」包含了四種句式,從不同角度出發探討孔子的教育思想。
  • 師恩難忘 有教無類
    二千多年前,後世譽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首倡「有教無類」​,認為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有教無類」的核心是教育平等,簡樸而又蘊含人性的大愛,作為貴族出身的孔子,摒棄階級偏見,提出「有教無類」,充滿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性意識,也成為千古師德規範。
  • 成語故事:有教無類
    在教育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意思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孔子弟子三千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入學,還欲居「九夷」施教,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教育主張。
  • 【成語典故】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闢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后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
  • 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闢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后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
  • 什麼是有教無類?
    後來孔子創辦私學,不管什麼人,不分高低貴賤,智愚、貧富,只要他願意學,想學習,來孔子這邊,孔子都收他為徒,所以叫有教無類。使的學術風氣逐漸由當時的「學在官府」轉向「學在民間」。那麼有教無類是不是意味著孔子什麼學生都教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論語》裡面孔子有一個學生名叫冉求。孔子稱他為「求也藝」,意思是說冉求這個學生是多才多藝的。
  • 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有教無類」是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來的教育理念,意思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孔子看來,教育連高低貴賤都不能有所區分,該學校卻以相貌醜俊來決定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可以說是比以高低貴賤區分學生更加惡劣,實在是荒唐至極。
  • 「有教無類」新考
    「有教無類」新考   《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3)邢昺認為孔子不分貴賤種類進行教育,「有教無類」是孔子的施教方針;朱熹則認為有了教育就不再分善惡種類,「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目的。   劉寶楠《論語正義》和程樹德《論語集釋》及眾多的《論語》注本都是把類理解成種類,至於是貴賤之類還是善惡之類,基本沿襲以上兩家之說,或持一端,或融合兩家說法。
  • 有教無類是教育尊嚴的根基
    維護教育的體面和尊嚴,就要做到有教無類,去功利,不勢利。現今,不少地方幼兒園收費堪比大學,已為社會詬病。小孩入園作為剛性需求,即便收費再高,也不得不承受。但在寧波,能否入園,還需考慮到子女的「父母職務」。這是否意味著「父母職務」給幼兒園確認錄取資格提供了操作「後門」?這種錄取標準,是不是媚權陰影在作祟?簡單地以「父母職務」作為錄取的關聯因素,這本身就是一種頭腦簡單的怠政行為。
  • 「有教無類」的涵義及教育意義
    教育導讀大教育家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是:一是因材施教;二是有教無類。在這裡,首先跟大家聊聊「有教無類&34;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論語全解》
  • 孔夫子的『有教無類』,其實我們都被理解錯了
    子曾經曰過:有教無類。本來挺好的一句話,孔夫子也講得很對,可惜後來讓某些人活活給帶偏了,把『有教無類』生生地給翻譯成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因為在春秋時代之前,地位、身份、學費把古代社會中下層的平民子弟,隔絕在「官學」大門之外,教育只是貴族子弟的特權,平民根本無教育可言。換句話說,非貴族階層根本不配接受教育。政府設置的學校——「官學」,只允許貴族子弟自由出入,並接受所謂的貴族式教育。但自從孔子開辦了私學,收弟子三千,使教育真正從「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蛻變,實現了老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當然這個教育蛻變過程是相當漫長且殘忍的。
  • 「有教無類」到底什麼意思?
    整體而言,這些經師的解釋都把「類」看作人與人之間的分別,從種族、階層、道德方面進行了區分,但是他們整體都認為通過「教」,他們(在道德方面)的區別會消除。  當然,孔子到底是不是這個意思,倒也真不一定。  近代呢,從胡適開始,類便有了階級的含義,胡適這麼說有教無類,類是門類,是階級民族,有教無類是說有了教育,就沒有階級民族了。
  •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無類」孔丘生活在春秋末期。孔丘提倡「有教無類」作為辦學方針,這個辦學方針對孔家私學的教育現象作了原則性的規定,指導著他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有教無類」願意是什麼?歷來就有不同的理解,關鍵在於對「類」作何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人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他們都把 「類」解釋為「種類」。
  • 學有所教:有教無類的現代選擇
    ●平等是「有教無類」的第一要義。「有教無類」彰顯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價值理念。 ●在當前條件下,我們要努力促進教育制度公平,只有制度上的公平才是根本的公平。個人不公平需要懲罰,制度不公平更需要矯正。
  • 法制日報: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原標題: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學校怎能以貌取人呢?師風師德何在?」近日,記者接到爆料電話稱,3年前因大面積燒傷的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仁莊鎮學生高龍鑫,今年初中畢業後被該縣的石門中學錄取。
  • 破格錄取蔣方舟無關有教無類
    發表評論   清華大學初步決定降低60分錄取少女作家蔣方舟,有論者引用了孔夫子發明的「有教無類  每一年,高考結束,錄取開始,媒體上都會頻繁出現「有教無類」這四個字,然後把錢鍾書拉出來說道一遍。拜託,換一個新鮮的例子好不好?請不要再談錢鍾書,也不要談破格錄取錢鍾書的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破格錄取。更不要談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被清王朝「破格」錄取為進士,進入翰林院。  破格錄取古已有之,和有教無類無關。在孔夫子的年代,有教無類的「類」,是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