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不是口號

2020-12-15 中國經濟網

  「我們學的是養天鵝的技術,我們不會去養豬。杜城村的村主任找我,要把村子裡那些娃都送到這兒來,我不同意,因為這些孩子素質太低。」近日,西安一幼兒園園長在解釋為什麼不全面實施普惠收費時語出驚人,公然的社會歧視令輿論為之譁然。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學主張,大意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這一主張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且早已深入人心,成為最基本的教育理念。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竟還有教育工作者搞社會歧視,違背「有教無類」的基本理念,簡直是不知今夕是何夕。可以明顯看到,在西安這家幼兒園園長眼中,學生有三六九等之分,而且充滿了對農村以及農村孩子的鄙夷。抱持這樣的教育理念,不可能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也不可能在立德樹人上有所作為。惡之花只能開出惡之果,教育理念上錯了,就是在根子上錯了,必須將其清除出教師隊伍。

  令人深思的是,該園長還聲稱:「我講的是幼兒教育界不敢講又想講的實話,如果媒體報導,會免費打廣告成為『網紅』,挺好。」果真是這樣嗎?目前來看,她至少說對了一半,輿論幫她成了「網紅」,一個「根本不配為人師表」的「網紅」。至於她講的是不是幼兒教育界的實話,筆者不敢妄作判斷,但聯繫到此前一些學校引起爭議的說法和做法,不免會發現確實有一些學校和老師與她的理念相同或相近。比如,此前某地中學校長微信聊天中,稱學校「原本的固定生源大多來自『一低二多三無』的『低收入,多孩子,無房無固定職業無教育規劃』的低層次家庭,嚴重缺乏前期基本行為和教養與基礎積澱,存在嚴重行為與知識缺陷」等語句;還有某地小學招生面試,學校竟要看家長的學歷證書,等等。雖然都沒有西安這家幼兒園園長講得赤裸裸,但也都曾引發指向教育功利化和社會歧視的質疑。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入學關乎教育起點公平,雖說教育均衡短期內還難以完全實現,但是在生源問題上決不能自我設限,尤其不能歧視和排斥農村學生和低收入家庭學生。長期以來,教育部門都在積極推動教育均衡化發展,在招生錄取方面也給予農村學生適當傾斜,但仍不排除一些學校尤其是好一點民辦學校對學生生源進行功利化分類。「有教無類」不是口號,這樣做已經突破了教育底線,甚至還有一些學校將辦教育當作辦企業,過度追名逐利,一味「擇富」「擇優」,早已忘記了教育的本質和責任。也許正是這一部分學校的存在,才讓西安這家幼兒園園長覺得自己說出了教育界不敢講又想講的實話。

  除了教育理念,媒體調查還發現西安這家幼兒園沒有辦園手續,消防也未驗收,有關部門還表示其課程設置、收費標準存在問題。但就是這樣一家問題多多的幼兒園,竟能夠長時間存在,還拒不執行教育部門的收費要求,也說明對幼兒園的管理還存在諸多漏洞和不足。如果監管不到位,一些學校很容易在教育理念上走偏,從而損害一部分人的受教育權。

(責任編輯:年巍)

相關焦點

  • 話說美國的「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法例可行否?不。   小布希唯一德政是在2002年推行迫使教師與學生面對學習及考試達標而設立的No Child Left Behind法令。   話說回來,美國一般小學、中學、高中的所謂畢業試是高一不到的英語,數學水平罷了。為什麼?百分七十五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在大學一年級時都通不過英語試,且要重讀,何其諷刺?
  • 他創辦中國最早的私立學校,提出「有教無類」,如今已兩千多年了
    萌妹導讀:他創辦中國最早的私立學校,提出「有教無類」,如今已兩千多年了孔子是中國私立學校的開創者,作為私立學校的校長,孔子也有自己的招生教學口號「有教無類」。按照現在的理解,「有教無類」體現了孔子自由平等的思想,然而並非是這樣。孔子創辦學校,廣收學生,其重要目的是為了養家。據史書記載,這個時候他已經有一個老婆和兩個孩子了,家庭條件並不寬裕,孔子需要承擔養育家庭的重擔。孔子來辦學校,他需要招收學生,所以招生非常重要,畢竟只有足夠的生源才能夠賺到足夠的錢,去解決自己家庭生活需要。
  • 「有教無類」不是一句空話
    「有教無類」,兩千年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目光如炬,先人之見發出教育不分貧富、賤貴、稟賦、智愚,人人可以平等受益的聲音。抓好落實九年義務教育是國策所系,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更是要求提高普通人群,特別是少年兒童的知識和文化素養。
  •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真正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都是孔子在幾千年前的教育思想!這個教育思想深深的影響著後世的莘莘學子!在那個年代,孔子率先提出了「有教無類」的進步口號,此舉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框架!一定意義上打斷了貴族對知識的壟斷性!這樣一來,私人講學的社會地位一子便提高了!社會大眾的受教育範圍拓寬了!據記載,孔子的學生只要獻給孔子十條幹肉作為拜師禮,便可以跟隨孔子進行學習。
  • 《論語》:教育的有教無類
    《論語》:「子曰:有教無類。」有教無類可以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包含孔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和追求。這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理解有教無類,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來分析則別有一番道理。學術界有一種觀點認為「有教無類」包含了四種句式,從不同角度出發探討孔子的教育思想。
  • 「幼兒園不收村裡娃」:「有教無類」聽過嗎
    看到這種情形,我覺得有必要向這位園長老生常談幾句「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不論種族性別、貧富貴賤、美醜與否,每個人都有資格接受教育,應是每個辦學者和教育者都具有的常識和遵循的準則。事實上,「有教無類」除了說明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外,還表達了「類」這樣一層意思。
  • 「有教無類」到底什麼意思?
    顯然,班固的意思是,通過教化,華夷就沒什麼分別了,或者說,有教則無類。  當然,這種論述方法也不一定說明孔子當初所說的意思一定就是班固理解的意思。儒家文章經常引用詩書等經典著作,很多時候確實不是原來的意思,例子很多,這裡不多說了。  後來的經師們還有很多解釋,這個「類」約略看來,基本有三種。  第一是族類,種類,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種族、氏族的意思。
  • 「有教無類」新考
    《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3)邢昺認為孔子不分貴賤種類進行教育,「有教無類」是孔子的施教方針;朱熹則認為有了教育就不再分善惡種類,「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目的。   劉寶楠《論語正義》和程樹德《論語集釋》及眾多的《論語》注本都是把類理解成種類,至於是貴賤之類還是善惡之類,基本沿襲以上兩家之說,或持一端,或融合兩家說法。
  • 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
    作為一名教師,有時候總會碰到一兩個不想教的學生,不是因為他愚笨、醜陋、貧窮…… 而是因為他對老師沒有最基本的人格尊重。有時候難免會發發惱騷,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應該學習大教育家孔子有教無類。然而,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嗎?孔子的確說了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15.39),但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 破格錄取蔣方舟無關有教無類
    每一年,高考結束,錄取開始,媒體上都會頻繁出現「有教無類」這四個字,然後把錢鍾書拉出來說道一遍。拜託,換一個新鮮的例子好不好?請不要再談錢鍾書,也不要談破格錄取錢鍾書的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破格錄取。更不要談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被清王朝「破格」錄取為進士,進入翰林院。  破格錄取古已有之,和有教無類無關。在孔夫子的年代,有教無類的「類」,是差別。
  • 「有教無類」只是上半句
    再說一遍:不是反對。是期待在未來,有一個「不用搖號也能兼顧公平」的答案。基礎教育階段,「有教無類」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普遍教育,不分類別,人人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權利。既然要平等,那我們就要提升義務教育的總體質量,不讓它因為貧富差距產生兩極分化。
  • 學有所教:有教無類的現代選擇
    這一提法,與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十分相似。古人對「有教無類」有三種解釋:一是教不分類;二是教不擇人;三是容眾納賢。前兩種含義是「有教無類」的本體,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後一種含義是「有教無類」的用體,是教育原則的推廣應用。雖然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  帶有小國寡民的理想化觀念,但是其背後所包含的價值理念卻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
  • 師恩難忘 有教無類
    二千多年前,後世譽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首倡「有教無類」​,認為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有教無類」的核心是教育平等,簡樸而又蘊含人性的大愛,作為貴族出身的孔子,摒棄階級偏見,提出「有教無類」,充滿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性意識,也成為千古師德規範。
  • 成語故事:有教無類
    在教育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意思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孔子弟子三千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入學,還欲居「九夷」施教,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教育主張。
  • 【成語典故】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闢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后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
  • 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
    《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闢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后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
  • 什麼是有教無類?
    後來孔子創辦私學,不管什麼人,不分高低貴賤,智愚、貧富,只要他願意學,想學習,來孔子這邊,孔子都收他為徒,所以叫有教無類。使的學術風氣逐漸由當時的「學在官府」轉向「學在民間」。那麼有教無類是不是意味著孔子什麼學生都教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論語》裡面孔子有一個學生名叫冉求。孔子稱他為「求也藝」,意思是說冉求這個學生是多才多藝的。
  • 教育故事匯:「有教無類」 孔子為何不顧眾弟子勸阻接見小男孩?
    孔子大喜,拊掌而笑:「年齡不是問題,只要我講的話你能聽得懂,照著做就行了。」小男孩歡天喜地,拜謝先生而去。學館中,其他弟子還在竊竊私議。孔子輕咳一聲,正色說道:「枉你們跟我學了這麼久,連一些簡單的道理也不懂。這個孩子雖然出生在互鄉,但並非每一個在互鄉的人都十惡不赦啊!
  • 君·言系列——《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呂文君有教無類的思想含義是什麼?首先,有教無類出自在論語第十五篇——衛靈公篇中,衛靈公篇共42章,第39章:子曰:「有教無類。」短短的六個字:子曰,有教無類,但是它的思想意思非常豐富。具體什麼意思呢?最基本的含義,可以概括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貧富,不分貴賤等方面的類別。
  • 「有教無類」的涵義及教育意義
    教育導讀大教育家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是:一是因材施教;二是有教無類。在這裡,首先跟大家聊聊「有教無類&34;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論語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