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本關於屎尿屁的繪本,推薦給為孩子如廁訓練發愁的父母

2021-02-07 積木育兒

教孩子認識「屎尿屁」,進行如廁訓練,在教育中怎麼都繞不開。特別是訓練孩子如廁以及孩子正以此為樂的階段,爸爸媽媽的態度和方式很重要。

微信後臺上,常有父母因為孩子如廁難與我「訴苦」。今天推薦的這些繪本除了「屎尿屁」,可以讓孩子一邊樂呵一邊繞著這個話題一起探討,將其作為通道,幫助父母和孩子更好地面對這件事。

而且,讀過這些繪本的父母一定會知道,除了如廁訓練外,和孩子屎尿屁有關的內涵,也許還更為豐富些。

今天的所有繪本,都適合1歲半以上的寶寶們。大孩子當然也能從中讀出不一樣的味道來。甚至還有一些,大人都會喜歡。

1.《臭粑粑》——叛逆

這是超人兔系列中的一本,是講孩子兒童自我意識的萌芽,有些小叛逆的故事。這部法國繪本色彩明快,構圖簡潔,對話好笑,是孩子一看就會愛上的書。它會讓孩子有角色認同感,原來不是只有我喜歡說臭粑粑呀,這個小兔子也喜歡說。整個視角都是孩子的,有童真也有叛逆,特別是結尾那句「屎球球」,相信所有孩子都會看一次笑一次,真是將「粑粑」進行到底。給孩子讀這本書時,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太嚴肅,幽默歡樂的語氣才搭配這本書的文風和畫風。

2.《是誰在嗯嗯我的頭上》——好奇

德國人的繪本,集趣味性與科普性於一體。故事有點像偵探小說,一步一步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一隻小鼴鼠在尋找那個在它頭上拉粑粑的「兇手」,於是一邊找一邊觀察,領著孩子們認識了很多種動物的大便模樣,原來每一種動物的粑粑都不一樣啊,整個過程輕鬆加愉快。這本書注重客觀和含蓄的表達方式,教會孩子一個可以在公共場合使用的詞——「嗯嗯」,同時也能幫助孩子建立起一種對待「嗯嗯」的客觀態度。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創意,不僅能讓故事有趣還能讓孩子學到東西。

3.《貓太噼哩噗嚕在海裡》——自由

日本人菅野由貴子的作品。畫面稚拙而細緻,充滿了氣死一樣。故事荒誕幽默,給孩子以開心,給大人以思考,值得回味。主角貓太的生活清閒無聊,但是一次機會,它鑽進了大魚卡米特的肚子,開始了另一段貴族般快樂的生活。兩段生活完全是不同的景象,孩子一定會被豐富多彩的情節所吸引,但是貓太為什麼又要選擇離開卡米特回到自己之前的小船呢,或許孩子們會有自己的一套理論。特別是,要變成屎才能離開卡米特的細節,一定會讓孩子們開懷大笑。

4.《皮皮放屁屁》——釋放壓力

又一本德國女士的作品。繪畫中採用了皴擦的效果,畫風不俗。故事講一隻忍不住放屁的小青娃皮皮,受到老師和家人的批評後,就忍著不放屁。可以肚子裡的氣慢慢多起來,皮皮居然像氣球一樣飛起來了。後來,家人向他喊,趕快放屁,皮皮才得救回到了家。德國人的故事不斷在強調,要客觀地看待屎尿屁,要正視人自己的生理現象,大人教孩子也應該是這樣。對孩子來說,最喜歡的就是皮皮放屁時那聲「卜唔嗚」,爸爸媽媽們可要讀出不同聲調不同節奏啊。

5.《尿尿》——性別意識

仍然是一位德國女性的作品,還是一位攝影師,據說非常有個性。這一點從繪本中也能看出來。《尿尿》的主人公是一個四五歲的男孩,他對自己和他人尿尿的方式、地點非常感興趣,講男孩的性別意識的成長。這些成長中的孩子都是桀驁不馴的,尖牙利齒,頭髮豎立,有時他們還會翻白眼,甚至五官錯位。特別是在公共廁所的一幕,小男孩想要尿尿,一改平時的「囂張」,與便池展開的一系列「鬥爭」。這可能是很多孩子獨處時不為父母知曉的一面。

6.《大便戰爭》——考慮他人感受

這是澳洲卡羅爾·瓦斯的作品。講的是便便居然能夠引發一場戰爭。一天,紫水雞在路上散步,突然有東西從天而降,把他全身都弄髒了。紫水雞非常憤怒,於是大叫:「那些空中的鳥總是飛到哪裡就拉到哪裡,隨地大小便,從來不考慮我們陸地鳥的存在!」一場陸空鳥之戰開始了,而且是以大便為武器。最終還是智慧的貓頭鷹平息了這場矛盾。這本書除了讓孩子見識到鳥兒種類的繁多,算是知識的普及,同時強調想要便便不應該冒犯到他人,應該考慮他人的感受。

7.《都是放屁惹的禍》——環保

桑德琳·杜馬斯·羅伊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曾在一篇科學報導中讀到牛放屁對於全球變暖的影響,於是創作了此繪本。極地冰川融化,草原乾枯,動物們的棲息地和食物都在減少,地球在發燒。海豚調查後發現,原來是牛放屁惹的禍。最後的解決辦法還是得回到人類身上,畢竟愛吃牛肉的人們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這本書畫裡話外,無不提起我們人類自身對環境破壞所造成的惡果,通過輕鬆活潑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地球、保護環境,孩子們更容易接受。

8.《小米的便便商店》——友情

作者是兔子波西,繪者是賴馬。故事的主角小米在經過認真的調研後,發現一些動物有消費大便的需要,於是開了一家便便商店。為了找到貨源他煞費苦心,得到每一種動物的大便都有費一番周折。兔子會吃第一次自己拉下來的大便。為了讓刺蝟拉大便,小米特意讓蟋蟀拉琴。慢騰騰的樹懶的大便要等好久。就在這尋找貨源便便的過程中,小米也獲得了可貴的友情。小朋友們一邊發笑,一邊了解這麼有趣的知識,也會認識到友情需要付出、等待和相互幫助等等。

9.《屎撈人》——人生

「屎撈人」系列是香港作家謝立文繼《麥兜麥嘜》系列之後的作品,最初是在一本兒童雜誌《黃巴士》裡連載。本來是想針對兒童的童話,結果跟麥兜一樣,很多大人也特別喜歡。書的主角是一坨屎,這個屎人以手紙做圍巾,以夜壺當帽子,在下水溝裡活動,每天都擔心會被一股急流衝散,願望是能夠做花肥,讓自己的生命為他人謀幸福。香港《明報》評論說:「《屎撈人》這個漫畫故事,包含了悲情、壯志、浪漫情懷、自嘲式的喜劇感與荒謬感。所引起的複雜情緒,一如讀一本文字小說。」


相關焦點

  • 如廁訓練繪本推薦——寶寶最愛看的「屎尿屁」系列
    上次跟大家分享了如何對寶寶進行如廁訓練,其中也提到了進行如廁訓練所需準備的一些材料,比如:如廁訓練褲、小馬桶、有關如廁訓練的繪本、圖畫、遊戲等。如廁訓練後期可使用小內褲。那今天呢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有關如廁訓練的繪本推薦——「屎尿屁」。為什麼說這是孩子這個時期最愛看的繪本呢?
  • 孩子「把屎把尿」不是越早越好,如廁訓練黃金期,3招脫掉紙尿褲
    回憶起小時候,兄弟姐妹和我都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養大的,現如今這樣的傳統還成了我國特色。可隨著社會不斷在進步,人的思想也越來越開明。尤其是在如何養孩子這件事上,年輕人和老一輩人總會出現不同分歧。而讓年輕人不滿的是:上一輩人還在延續把屎把尿的習慣,認為越早這樣做越好。
  • 全世界孩子都愛屎尿屁,你家娃要的屎尿屁繪本清單來了
    他們的共同話題只有一個——屎尿屁。沒錯,即便孩子上了小學,即使都讀到三四年級了,依然對屎尿屁那麼沉迷。我親眼看到8歲的嘟嘟,連續一個多小時講各種自編的放屁故事不帶重複,而旁邊的小弟小妹負責大笑和崇拜。全世界孩子都愛屎尿屁,這沒什麼丟臉的。我們小時候可能比我們的孩子說得更多。孩子們正是在不斷認識、探索自己的身體的過程中,學會了掌控自己的身體,並獲得了更多的心理能量。
  • 給孩子一講故事就犯困?試試這些「屎尿屁」繪本吧
    試試這些「屎尿屁」繪本吧 尹琳 2018-09-30 09:44 來源:澎湃新聞
  • 屁股》用繪本幫孩子了解「屎尿屁」的秘密所在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研究性心理個體發展時,把1-3歲劃分為肛欲期,3-5歲劃分為生殖器期。也就是說,在1-3歲這個年齡段,孩子會通過肛門控制排洩產生成就感,同時在排洩過程中也會得到快樂和滿足。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麼多孩子喜歡憋大小便了,因為他們發現,多憋一會,在排洩時會獲得「爽」的快感。
  • 把屎把尿≠如廁訓練,不要再坑娃啦
    寶寶需要我們把屎把尿嗎?如果寶寶很長時間依靠我們來幫助判斷是不是要上廁所,等到他再大一些,他會完全不知道根據尿意或是便意來進行如廁,同時也會影響寶寶膀胱和括約肌的發育,到2歲之後就容易出現頻繁尿床的情況。如果長時間把屎把尿,會損害孩子目前還未發育完全的關節部位,特別是脊椎部位和髖關節。
  • 把屎把尿影響大,如何訓練寶寶自主如廁能力 包含我給孩子訓練的全...
    文|Pinky,來源公眾號|記憶的瓶子Pinky,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把屎把尿可能影響孩子脊柱、髖關節發育,容易脫肛、肛裂等,總之壞處多多,在這裡就不再提了。既然不能把屎把尿,那孩子什麼時候能脫掉紙尿褲呢?什麼時候能進行如廁訓練呢?又該如何進行呢?接下來將結合讀過的幾本育兒書,以及自身經驗,整理一下如廁訓練過程中用到的一些小知識。1.
  • 把屎把尿≠如廁訓練,學會這3招,讓你輕鬆扔掉紙尿褲
    這幾天,在給孩子把屎把尿的問題上,與婆婆發生了爭執。婆婆認為:「給孩子把屎把尿越早越好,慢慢就形成習慣了,以後不容易尿床。」閨蜜則認為:「孩子大便、小便是順其自然的事情,大人不能刻意訓練。太早把屎把尿,對孩子身體不好。」婆婆覺得很委屈:「自己帶大了兩個孩子,都是這樣過來的,長大了也沒什麼不好的。」
  • 推開「屎尿屁」的神奇大門
    今年剛四歲的寶寶,突然對「屎尿屁」超乎尋常的熱愛,經常說出帶著味道的「屎尿屁」童言:「媽媽,這巧克力冰淇淋好像一坨屎。」除了經常滿嘴「屎尿屁」外,他還喜歡蹲在馬桶旁邊觀察自己便便,甚至假裝用手接住剛放的一坨屁。對於兒子興趣盎然提及「屎尿屁」的行為,作為媽媽的我一度感到尷尬,也在想是否需要去改變這種不雅的言行?
  • 書單|為什麼孩子都喜歡「屎尿屁」?哈哈哈哈哈
    這個階段孩子的興趣在於生殖器,喜歡撫摸或顯露生殖器並有性慾幻想,不過表現形式與成人有所不同,這個時期的孩子「所有的排洩都是快感」,非常鍾愛「屎尿屁」。所以,出口就能成髒的3-6歲,也被稱為汙言穢語敏感期(詛咒敏感期)了!
  • 讓孩子覺得好玩又好笑的屎尿屁繪本
    都說孩子喜歡屎尿屁,唉,大人何嘗不是呢?只不過更隱蔽和更重口味了,不信?要是把周星馳和金凱瑞的早期的喜酒影片中的屎尿屁給去了,看看還好笑不?對於孩童來說,屎尿屁是源自隱私處,又被成人世界遮掩的物質,是自己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的特殊物質,一旦發現,就愛不釋手。像我們70後、80後的爸爸們誰小時候沒有玩過尿尿huo爛泥呢?德國繪本大師埃布魯赫估計也玩過,否則怎麼能創作出把屎粑粑拉到了腦袋上的故事呢偏偏孩子們讀這書愛不釋手!
  • 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書單,送給我們的屎尿屁小孩
    大家有沒有發現,孩子在進入一定年齡階段之後,只要提到「屎尿屁」三個字,簡直就像是打開了他們身體的爆笑開關,笑得合不攏嘴!但不要誤解,孩子們喜歡把這些詞語掛在嘴上,不是在故意搗亂,而是他們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產生興趣,想要探索想要了解而已。所以,滿足孩子們這些好奇心的繪本便應運而生。
  • 別不信,不經過把屎把尿,寶寶也可以自主如廁
    年輕父母跟老人之間關於把屎把尿的爭論,是很多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把屎把尿其實是一種不以寶寶的排便意識為主導的,藉助外力的,在寶寶沒有排便意識的情況下,硬要讓寶寶解決排便需求的情況,它本身是不符合孩子自然生長規律的。首先,把屎把尿對寶寶的脊椎發育不利。
  • 傳統的把屎把尿,科學的如廁訓練,該聽誰的?家長心裡要有桿秤
    新時期的媽媽想堅持科學育兒真的太不容易,總覺得要與「老祖宗」為敵的感覺,其中最難抵抗的就是這個「把屎把尿」。把屎把尿的不良影響1、剝奪了寶寶鍛鍊括約肌的機會很多家長說孩子都四五歲了還憋不住尿、經常尿褲子,這是因為家長就沒有給過孩子憋尿的機會啊,一直給孩子把尿,讓孩子缺乏憋尿的經歷,尿道括約肌得不到鍛鍊,就會縮小,然後出現憋不住尿、尿頻的情況
  • 把屎把尿害處多,寶寶什麼時候如廁訓練,他自己說了算
    你到底尿不尿?孩子已經哭的滿臉通紅,身子直挺,年輕媽媽卻仍舊按著寶寶把尿。這是一位新手媽媽,照顧孩子的那一套經驗都是從年長的婆婆那裡「繼承」來的,對於孩子把屎把尿的做法,深信不疑。給孩子把屎把尿的危害當家長給寶寶把屎把尿的時候,寶寶大多是比較牴觸的,他會不斷掙扎,胯關節很可能由此受損傷;寶寶的括約肌組織大約需要到三歲左右才能發育成熟,過早給寶寶把屎把尿,可能會導致寶寶括約肌受影響,失去控制大小便的能力,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肛腸疾病;
  • 把屎把尿危害大!如廁訓練黃金期,脫掉紙尿褲,這幾招就夠啦
    今天就來跟大家一一講講,為什麼不提倡給孩子把尿把便,以及正確的如廁訓練該怎麼做?為什麼不要把屎把尿?給寶寶把屎把尿,無非就是想「控制」寶寶的大小便,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不僅會給孩子的身體造成危害,對孩子的心理也會造成危害。尤其是1歲內的小齡寶寶。
  • 把屎把尿危害大!如廁訓練黃金期,脫掉紙尿褲,這幾招就夠!
    「怕孩子尿褲子你直接給他把屎把尿不就得了,多省心!」來,給大家看看我這個專業「網絡ETC」的完美回覆:小孩子和成人的思維簡直不在一個次元,而繪本就是打破這層次元壁最好的工具,在如廁訓練這件事上同樣適用。以下這些繪本我基本都買了,目前在給糰子讀《馬桶的故事》,先讓他找找感覺。
  • 把屎把尿比穿紙尿褲好?你這是在「深度坑娃」
    在以前生活水平比較差的時候,父母帶孩子都是把屎把尿。但現在經濟條件好了,仍然有些老一輩認為早早的對孩子進行把屎、把尿的訓練,不但能省下紙尿褲的錢,還能訓練寶寶自主排尿的能力。年輕父母則認為多早訓練孩子把屎、把尿不利於他身心健康的發展,不僅影響孩子脊椎的發育,嚴重的話,還會導致孩子得脫肛症
  • 把屎把尿比穿紙尿褲好?你這是在「深度坑娃」!
    相信大家小時候經常會聽見媽媽們說過這麼一句話:「你還不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在以前生活水平比較差的時候,父母帶孩子都是把屎把尿。所謂把屎把尿就是大人蹲坐著,雙手端起寶寶的大腿,還一直發出「噓噓」"嗯嗯"的聲音引導鼓勵寶寶尿尿和排便…...
  • 摳鼻嘬手專注屎尿屁?14本童書滿足寶寶的好奇心,緩解媽媽的尷尬
    「媽媽我要用32個屁把怪獸燻跑?」有一陣波波迷上了屎尿屁的生活,不僅自己拉了粑粑要讓媽媽看看、聞一聞,還要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放了個屁,所有人都要配合著演一出被燻暈的戲碼。其實,小寶寶們對屎尿屁的鐘愛是跨越國界的,全世界的寶寶們都一樣。因為3~5歲的孩子開始進入汙言穢語敏感期了(詛咒敏感期)。這個時候的孩子,對「屎尿屁」的日常非常感興趣,也常常把「放屁了」「臭粑粑」「燻死你」等汙言穢語掛在嘴邊,使勁兒在你面前炫耀。這一方面源於孩子對自己身體功能的好奇,希望引起大人們的注意,另一方面也與孩子自我控制的自主意識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