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時間是11月1日,10月31日是萬聖節前夕,這一夜是一年中人們認為會「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 萬聖節前夜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的新年節慶,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幹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渡過嚴冬。前一天晚上(也就是萬聖節前夜),小孩們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在歐洲,人們把萬聖節前夜看作是盡情玩鬧、講鬼故事和互相嚇唬的好機會。
萬聖節最有代表性的是南瓜燈,它源於古代的愛爾蘭,還有傳說故事,傳說一個名叫JACK(傑克)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因為JACK把惡魔騙上了樹,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JACK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以至於JACK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應孩子們的要求,小編也做了應景的南瓜燈,不過這個南瓜燈是可以吃的,給南瓜戴上巫師帽,倆孩子樂不可支。
萬聖節南瓜豆沙包
【材料】
黃麵團:低筋麵粉或中筋麵粉300克,酵母2克,紅豆沙適量,南瓜泥適量
可可麵團:低筋麵粉或中筋麵粉80克,可可粉6克,酵母1克,水50克
【製作過程】
1、黃麵團的材料,南瓜泥、酵母用水溶解開。
2、南瓜泥、麵粉、酵母水和成稍軟一點的麵團,黑麵團用可可粉、麵粉、酵母、水和成。白麵團忽略,只用了一點點,揉光滑的麵團蓋保鮮膜室溫下醒發十分鐘左右。
3、黃麵團分成大小不等的7份,揉圓待用。
4、黃麵團擀開,包入適量的豆沙餡,捏成包子待用。
5、可可麵團分出3個12克大小的麵團,擀開成圓形,分出3個7克左右的麵團,用手捏成錐形帽子的形狀,麵團放在油紙上,小錐形刷一點水,放在圓面片上,最後用一點黃麵團搓成長條、壓扁,圍著錐形最粗的地方繞一圈。
6、取一塊可可麵團擀開成薄片,用剪刀剪出2個小三角形、1個大一點的三角形,再剪一個南瓜的嘴巴,刷一點水粘在豆沙包上。您瞧:一個鬼臉南瓜就做好了。
7、麵團下面墊油紙,放入蒸鍋中,冷水上鍋,中小火開始,上汽後轉大火蒸10分鐘即可出鍋。
8、我用餘下的可可麵團做了2個幽靈,用一點白麵團纏在上面,麵團包的豆沙餡。把蒸好的帽子放在南瓜上,擺盤上桌。
小貼士:
給南瓜做造型需要一點耐心和時間,在做造型的過程中,麵團就發酵起來,所以整形結束直接上鍋蒸。豆沙包不一定一樣大小,南瓜本來就是有大有小。麵粉用低筋和中筋都可以,小編用的是低筋麵粉。
想了解更多美味家常食譜和烘焙食譜,敬請關注悠哈廚房。喜歡悠哈廚房的文章請點讚、關注、分享!親有什麼觀點和想法,歡迎在下面踴躍留言和大家一起討論!所有圖片和文字均為悠哈本人原創,謝絕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