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在河南郟縣冢頭鎮一家傳統糕點老店裡,今年50歲的曹建紅師傅正在兩口大鐵鍋前忙乎著,進入臘月鎮上需要糕點的人逐漸多了起來,特別是他做的老式糖角,現在市面上幾乎已經見不到了,唯獨他還會這種老手藝,所以每年的這個時候他和妻子都會特別忙碌。
糖角在當地也叫蜜角或者果子,在其他地方還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是一種很傳統的點心,今天三四十歲的人,對這個印象最為深刻,因為他們小時候過春節走親戚,都要去點心店裡稱上一包果子,這果子裡就會有糖角。
小時候吃過糖角的人,還真不一定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做的,看到曹師傅在這裡擀麵皮,才知道糖角的主要配料竟然是麵粉。做糖角的過程,有點兒像做手擀麵,不過這張麵皮可是比較大,也擀得很厚,擀的過程中要用到兩三種不同形狀的擀杖。
在這張寬大的案板上,有已經成型的糖角胚子,還有正在擀的麵皮,看到這裡很多人會問:為什麼炸出來的糖角都是鼓起來的,而一張麵皮怎麼會鼓起來?曹師傅說這是因為麵皮會折成兩層,兩層中間有專門撒的「細面撲」,所以下油鍋一炸中間就會鼓起來。
把麵皮擀成一元錢硬幣那麼厚之後,曹師傅的妻子拿起一個圓形的工具,把麵皮切成月牙形,這個工具是老式的,用起來比較費力,很考驗一個人的耐心。
好在現在有新型的工具,是一個像粗擀麵杖一樣的圓形輥子,輥子上面帶的有月牙形的刀,手推著輥子在麵皮上轉一遍,麵皮就被切成了一個個形狀均勻的糖角胚子,不過這種切法會有「邊角料」,曹師傅妻子用手揭起來的就是。
製作糖角需要兩口鍋,一口鍋裡放油,另一口鍋裡放蜜汁兒,蜜汁是用白糖和蜂蜜熬製而成,曹師傅的妻子正在往桶裡舀的就是蜜汁。
糖角先下油鍋裡炸,油溫大概一百七八十度,為了能夠掌握的更精確一些,現在曹師傅還用上了溫度計,雖然他是做了幾十年的老手藝人,不過他似乎並不排斥這些現代的工具。
從油鍋裡撈出來的糖角,還要迅速放進旁邊這口蜜汁鍋裡,鍋裡的溫度大概有七八十度,糖角放進去會沉下去,反而等「喝」足了蜜汁會浮上來,這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
下蜜汁鍋的工序很關鍵,曹師傅說蜜汁溫度高了灌不進蜜汁,溫度低了糖角容易爛,另外在鍋裡停留時間的長短也要把握好。
從蜜汁鍋裡撈出來的糖角,還要裹上糖粉,所謂糖粉就是用白糖磨成的粉,可能很多人也吃過外面粘白糖的糖角,曹師傅說還是裹上糖粉會更好一些,裹白糖是那時候糖比較稀缺,外面看著有糖更惹人注目。
裹完糖粉,還要在這個篩子裡篩去多餘的糖粉,這糖角就算做成了。在這座農村小鎮上,糖角是七塊錢一斤,曹師傅說在二十多年前,大概是一塊多一斤,那時候大家走親戚都帶的這個,現在人們走親戚的禮品都已經換成了超市裡琳琅滿目的商品,如今大家來買糖角多是為了回味這種老味道。攝影記錄|張根棟(圖文鄉土河南原創,剽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