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說到底,並不是一個什麼大不了的複雜的事兒。作文其實是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的一項活動。學生應把作文當作一種表達自己思想的手段,平常要多在觀察生活上下功夫。
當下全日制學校的作文教學為什麼很難有佳作,學生很難有成就感,主要是因為很多語文教師在選材指導上,沒有要求學生學會仔細觀察生活,反而讓學生在作文時虛飾生活,因而許多學生的作文顯得比較矯情而虛誇。
而在指導作文立意上,則又誤導學生在標新立異上下功夫,使得學生誤認為文章的寫作只要圖個新意就行,從而忽略了一些最基本的邏輯思維訓練。
對作文的理解,筆者一向認為切不可神秘化。教師則必須引導學生打破作文的神秘感,真正克服學生的畏懼心理。表現在作文指導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生活真實上下功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立意上追求新意。做到這兩點,我們認為便可以算是完成了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了。這樣,教師覺得作文教學有章可循,學生也覺得作文有趣味。教學相長,共同使作文教學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
現在,我們不妨以「爸爸,我想對你說」為例,談作文教學如何達成我們所設定的這一境界。
這是要求學生寫一篇記敘文。
作前指導,我們一般會對學生作這樣的要求:切忌假、大、空,你想什麼便說什麼。不要虛飾你的爸爸,也不要一味埋怨你的爸爸。富有真情實感就行了。
可以說,作前的引導,差不多這些內容就夠了。
作前其實不宜多加指導,因為,作前講得太多,反而會束縛了學生。
當然,提示要有。
譬如,我對學生是這樣講的,現在是要求人人都對爸爸說,那麼你說的就必須和別人不一樣。希望同學們在這個不一樣上下一點兒工夫,怎樣才能做到與別人說的不一樣。方法很簡單,別把自己的爸爸寫成別人的爸爸就成。
客觀上說,這樣的文章題目是陳舊了。但是,作文訓練,還就是這樣經典性的題目更能鍛鍊到學生的作文思維。
同時,只要認真聽取我的意見,便能認真咀嚼我所說的「別把自己的爸爸寫成別人的爸爸」,便能寫出不同凡響的作文來。
初中二年級有一個叫李煒的同學,在作這篇文章時,搜集了很多關於她爸爸的材料。她的爸爸在一所中學裡工作,是一個數學教師,又擔任著教務主任與高三年級組主任。為了學校的生存與發展,他的爸爸真的付出了比常人要多得多的勞動,自己的事業也獲得了不小的成功。馬上就要升為副校長了。
在寫作中,蘇煒覺得要跟爸爸說的便是請爸爸注意自己的身體,注意休息。別因為事業而讓自己的身體受傷。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這篇作文交上來後,我給打了回去,要求重寫。
李煒同學覺得不可思議,我這篇文章寫得還算好啊,為什麼要重寫呢?
於是,我就開始啟發她了:
我作過提示,要你別將自己的爸爸寫成別人的爸爸。
李煒說:這是我爸爸啊,我沒有把她寫成別人的爸爸啊!
我說:你不但寫成了別人的爸爸,而且,寫成了我爸爸。我爸爸跟你筆下的爸爸差不多,也是數學老師,也是學校骨幹,也要升職。
李煒說:是嗎?這麼巧?李煒沒有意識到我這是在指出她作文中人物缺少個性色彩。
我說:是的,真的就這麼巧。
我又問:你爸爸是不是70後?李煒說:是啊!我說:你看看,你不但把我爸爸寫了進去,還將我爸爸那個年代的人也寫了進去。我爸爸30後。假如現在還健在,都快90歲了。
李煒這下才意識到,她寫了一個大而化之的爸爸,一個沒有個性、沒有區分度、沒有時代感的爸爸。
她有點不好意思了,她同意修改,一定要把爸爸不能寫成別人的爸爸。
可是,修改過程中,她又犯了難,這一來,她不知道對爸爸說什麼好了。
我說:你最希望爸爸做什麼你就說什麼吧!
李煒說:我就最希望爸爸多多睡覺,別搞得跟我們現在的學生一樣缺覺。
我說:好啊!這樣寫是可以的。還有嗎?
李煒想了想說:還有?對了,還有,我就是希望爸爸顧點兒家,有空陪陪媽媽,陪陪我和妹妹。
我說:這下就好了,現在,這個爸爸有兩個女兒,跟我的爸爸有點不同了。這個爸爸睡眠不足,也跟我爸爸有了不同了。
李煒很高興,覺得可以改得很好了。
沒想到,作文交上來,我又給打了回去。我說:剛剛調研了一下,有一個學生家長也與你爸爸差不多,在中學裡教書,任勞任怨,家庭結構也與你們家很像。
這下李煒徹底作難了。她快要崩潰了。全班同學也差不多要崩潰了。他們沒有想到,換了一個語文老師,突然發現作文不會寫了。
我於是仍然以李煒同學為代表,讓她進行第三次修改。同時,我啟發她思考,你為什麼要勸你爸爸注意休息呢?她說,我不都在文章中交代了嗎?我說:你寫的這些原因,大家都可能想到,要弄出點與眾不同的東西來。
我進一步啟發她,勸爸爸多多休息,當然是為爸爸好,還有沒有其他什麼目的?她認真地想了想,說,覺得爸爸顧家少了點,覺得爸爸應該做點家務,除了陪伴家人,還要為了我與妹妹的成長費點心思。
我說,這不,你這一來,就富有深度了,你寫到了家長的職責了,引導孩子成長。但你的爸爸做得不倒位。
李煒說:我也知道這樣的爸爸不到位,可是,這樣一到位,我又覺得爸爸不是一個好爸爸了,便只是一個平凡的普通的爸爸,不值得我為他自豪了。
這時,我覺得水到渠成了,便問道:那你是在寫爸爸還是在寫一個姓李的優秀老師呢?你的作文是《爸爸,我想對你說》,還是《李老師,我想對你說??
李煒恍然大悟了。
也就是說,我費了這麼長時間,兩次要求她修改作文,只是要她意識到一點:爸爸,是一種家庭角色;數學老師、教務主任、校長,是一種社會角色。這兩種角色中,你只是要對父親的角色進行訴說。
而她之前寫的「爸爸,我想對你說」,完全可以改成「老師,我想對你說」。這樣,主題就錯位了。
我說:李煒同學真聰明,才初中二年級的孩子,就能將這裡的角色關係、性質衝突考慮到位了。
李煒同學果然不負我所望,寫下了一篇出色的作文。在這篇作文裡,李煒同學寫到了爸爸令人敬仰的事業成功的一面,但作者在表達對爸爸摯愛的同時,也寫到了爸爸作為一個男人卻沒有做到對家庭的負責。作者在文中寫到,爸爸在第一次擔此大任、把握住了自己的第一次機遇時,卻使母親承擔了更多的家庭重擔,也使作者本人第一次與三好學生的榮譽失之交臂。文章這樣動情地寫道:
看到爸爸,我心裡有一種敬意,他那一手抱著一捧資料,一手永遠拎著他那臺手提電腦的形象,讓我能感受到爸爸的平凡與偉大。我也能夠漸漸理解爸爸的事業。我知道爸爸的敬業精神使同行們佩服他,爸爸事業上的成功,又促使他以更大的熱情投身於他所從事的事業。我知道,爸爸樂此不疲。可是,我心頭的惆悵與失落卻在爸爸當上教務主任與高三年級主任的這一年潛滋暗長,無法挪移了。
爸爸,我是你的女兒,你愛我嗎?我的數學成績那麼糟糕,你是一個高中數學老師,你不你幫幫我嗎?當你的事業走向頂峰,當你的學生在高考中斬獲驕人的成績,你還能想起你作為一個父親的義務與一個丈夫的職責嗎?爸爸,我知道,那份事業值得你用你的全部生命去進取。可是,我,妹妹,媽媽,我們全家,在你的心中究竟佔多大的比重和分量?難道,一個人的生命中,除了事業,其他的,諸如夫妻之情、親子之愛就真的統統不重要了嗎?
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父女之情的渴求,同時也帶上了初中生李煒對事業與愛情的人生思考與倫理評判,作者巧妙地把爸爸這一家庭角色從社會性中析出,寫得既有新意又深度。
李煒同學這篇文章後來變成鉛字發表於當年的《語文報》初中版上。
這篇文章感情真摯,文思雋永,平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也被作者捕捉到了這篇文章裡來。譬如作者寫到在舅舅的靈前送飯盡孝道的事,寫到了農村中學雙休日補課的事。這便使得這篇文章真實可信,同時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色,很能打動人。應該說,這篇文章之所以能如此打動讀者,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真切地描寫了我們當下的生活。
這篇並不以技巧取勝的文章,它的成功應該給我們深刻的啟發:真實是文章的生命。引導學生關注真實的人生,啟發學生思考真切的生活,這樣才能將作文寫好。
除了真切地關注生活與思考生活外,還有,一定要將人物的家庭角色、社會角色區分清楚。這是一種簡單的邏輯區分,但恰恰常常為我們所忽略。
還有,作文教學中固然不需要自然主義的那些表現手法,但也沒有必要迴避一些生活中的不盡如人意處乃至一些瑣屑、庸常之處。只有這樣,文章才能真切動人。畢竟,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到處都是鮮花與陽光。引導學生正視生活,文章也才有厚重感,作文也才能獲得成功。
作者:魯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