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持續更新
閱卷老師是如何對審題進行判分的
審題的準確程度,直接決定了作文的等級,也決定了考生高考的命運。事實上,在評卷的過程中,審題的準確程度還直接影響著評卷老師對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的判分。
那麼,評卷老師是如何對審題進行判分的呢?
關鍵是第一眼。評卷老師有一套作文快速閱讀法,即「作文三眼看,看三眼」。第一眼是看審題是否準確,角度切入是否恰當,立意是否明了。若審題錯誤,再好的文章也要被判「死刑」。
老師的「第一眼」很快很短,不可能反覆閱讀琢磨你的觀點。因此,高考作文不宜寫得太含蓄、深沉,故弄玄虛。他們的「這一眼」,一般習慣性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看標題。這是評卷老師了解文章是否切題的一個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步驟。因此,考生擬題時不妨將切題的字眼嵌入其中。
②看開頭結尾。因為開頭和結尾也是評卷老師尋找觀點的要地,所以,開頭最好用言簡意賅的語言開門見山地擺出觀點,結尾用韻味無窮的語言呼應觀點。
③看小標題。小標題既有提綱挈領、條分縷析之效,又可以減少過渡性文字的鋪排,從而使主題更集中,重點更突出,簡潔又醒目。
④看文章內容是否與標題一致。有些考生審題不細,內容與標題沒有內在聯繫,甚至風馬牛不相及,這樣的作文很難得到令人滿意的分數。
審題就是對題目要求進行全面、具體的分析,準確領會其含義,把握住寫作方向和要求,切忌片面理解,顧此失彼,捨本逐末。一篇文章如果在審題上站穩了,這篇文章的大方向就把握住了,寫起來一般不會出太大問題。
一、審題的關鍵是準確
審題首先要逐字逐句地把作文題全面、細緻地讀清楚,同時注意關鍵字詞,把這些關鍵字詞反覆咀嚼並仔細揣摩,還要細讀命題中的「要求」或「注意」,並把它們全都體現在文章當中。考場上,怎樣才能做到準確審題呢?審題的過程與構思作文又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1.審清「標誌」,確定文章體裁
審題首先是確定文章體裁,一般情況下,每種體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標誌」,抓住了體現體裁「標誌」的關鍵詞語,就可以確定所給題目屬於哪種體裁,應寫成什麼體裁的文章。
2.審清要求,確定文章範圍
審題不僅要確定文章的體裁,還要確定題目所劃定的範圍。在題目所給的範圍內選材,才能使文章內容切題,重點突出。
3.審清「題眼」,確定寫作重心
審題還要根據題目所給的條件來確定文章的重點,而確定文章重點的關鍵就是抓住「題眼」,比如關鍵詞、重點句、暗示語等,把握住了「題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點。
4.審清因素,確定文章內容
有些作文命題所給因素較少,表意也比較概括寬泛,有的甚至抽象朦朧,這就給審題增加了難度。對於這類題目,只要審清已知因素,並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關聯的新的因素,就能準確地確定文章的寫作內容,題旨就能清楚地顯現出來,審題的困難就會迎刃而解了。
用「戴著鐐銬跳舞」來形容考場作文可謂形象而熨帖。這個比喻已經形象地告訴大家,考場作文是一種選拔人才的考試,它有自己的規則,不可能讓你信馬由韁、天馬行空,因此,拿到題目後,務必三思而後行,切忌草草了事。另一方面,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審題,使作文題意明確和觀點鮮明,完全是能夠做到的。
審題年年有,年年有跑題。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有時是因為考生的態度不夠端正,缺少了一點耐心和細心。因此,審題時一定要端正態度,做到耐心、細心,力求快速、全面、準確。
顧名思義,命題作文就是命題者給定題目和寫作要求,考生只能在這個題目及寫作要求的範圍內作文,不能變更、置換成其他題目。命題作文的形式有三種,即全命題作文、材料式命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這三種命題作文審題時要區別對待。
(1)重點分析「題眼」。命題作文文題中一般都有關鍵詞,這些詞即所謂的「題眼」。把握住題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點,了解了寫作要避免的誤區。如寫作「我想握住你的手」,題眼是「想」,只要表達出「想」的意願、理由並由此展開文章內容的寫作都是可以的,不一定就真握住,所以古往今來的人物都可納入筆下成為自己寫作的對象;假如沒注意這一點,不僅會因過於坐實而不利於發揮,而且很可能使作文因此偏離重心。
有修飾成分的題目尤其要注意理解好題中的修飾語、限制詞和補充成分,因為這些詞語對寫作範圍起著約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標誌。
即便是一個字的題目,也要理解準確後再動筆。
(2)吃透比喻義,領悟題目寓意。審題時,這類題目不能光看命題詞的字面義,需透過字面意義恰當領會其內涵,學會由「實」而「虛」,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確定與這一比喻義相匹配的意義,寫作時做到緊扣題目。比如「收藏陽光」這道命題,其中的「陽光」既可以理解為自然界的陽光,也可以理解為幫助個人成長、進步的某種動力、希望、信心和關愛等;如果審題時只關注自然界的陽光,作文就很難深入,也不大好落實「收藏」的詞義。再如「彎道超越」,題目喻指「利用或抓住機遇,超越對手、自我」,寫作重點應落在「超越」上,但如孤立地談機遇與挑戰,或直接將「彎道」等同於困難、挫折,寫出諸如《不向困難低頭》《十字路口的選擇》等文章,都是偏題而失分較重的。其他如「找回童年」「綠色生活」等,其中的「童年」「綠色」都不能局限在固有詞義上理解。
(3)除要注意以上兩點,關係型命題作文還要注意辯證思考,不可厚此薄彼或顧此失彼。由於這類題目至少涉及到兩個方面,審題時應先逐個理解透徹,再考量二者關係,從中找出一個能夠兼顧兩方面的立意進行作文,只有這樣才能符合題目要求,也才是題目應有之義。比如2010年北京卷作文要求以「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為題作文,題目中的「星空」在某種意義上代表的是一種未知的世界、神秘的世界、理想的世界,「實地」象徵著一個客觀的、現實的世界。二者如果只注重一個方面,顯然容易走向極端,所以,這個題目實際上需要闡釋的是理想和現實的辯證關係。一方面,人要有理想,要追求理想,另一方面又要求真務實,實踐實幹,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文章可以先說「仰望星空」,也可以先說「腳踏實地」,但最後都應合起來闡明二者的相互關係,這才是寫作該題的要領。
由於材料式命題作文事先會提供一段或幾段材料,然後才給出具體作文題目,因此,寫作時要將材料的含意和題目的意思結合起來考慮,統籌兼顧,從而確定題意指向和寫作範圍。例如2012年江蘇卷作文就是一道典型的材料式命題作文。前面的三則材料同題目「憂與愛」呈現的是「分—總」的呼應關係,而且屬於同類互補,涵蓋古今中外。如果能抓住第三則材料,也就是羅曼·羅蘭話中的「生命從沒像處於憂患時那麼偉大」這一關鍵句思考,該題寫作的角度及審題立意的重心自不難把握。因為「在這些神聖的心靈中」一句完全可以理解成上面兩段材料的概括和過渡,「一股清明的力和強烈的愛」不正是孟郊和艾青詩意的提煉?弄清了三則材料的內在關係以及材料和題目的對應,作文要努力的方向也就豁然明朗——圍繞「生命因憂患而偉大」分析闡述或敘事抒情,應該就是符合題意的寫作。
由此可知,題目中的「憂」與「愛」之間應該是一種因果關係,而不是並列、對立關係:因為熱愛,所以憂患;因為愛的沉痛,所以憂患深重。「憂」只是一種表象,「愛」才是實質;「憂」裡體現著「愛」,「愛」中滿含著「憂」。由此自然帶來的問題是,怎樣愛和為什麼愛,作文說清了這個問題,也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問題了。
材料式命題作文必須避免的傾向是只看題目不及其餘,不少不合題意的考場作文往往把材料拋在一邊,只對著題目作文,這是不符合出題宗旨的,所以很難切合題意。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假如材料真的毫無意義,出題人也沒必要費力寫那麼一段文字了。
寫好半命題作文的第一步當然在於補充完整一個恰當的題目。由於考生對題目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選擇權,所以這類題目自主發揮、自由馳騁的空間相當大,但這決不等於「隨意而為」。由於思維閉塞、缺乏創新,不少考生面對這類命題通常會按照同樣的思路去補題,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現象。或擬題過大,難以下筆,只能泛泛而談,要寫深寫透很難,更不易寫出真情實感。甚至有的文章脫離文題,我行我素,造成嚴重失分。所以,半命題作文的審題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補題的藝術。不管怎麼說,都要先思考所給出的題目詞(字),由此再在補題上下功夫,應遵循「細察隱含信息,做到具體明確,力求新穎別致」的補題原則。察明已命好的半個題目和要求中的「隱信息」,在自己熟悉的基礎之上,力求「陌生化」,以避免雷同,補充後的題目最好能以小見大,切忌大而空,給自己出難題。
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兩部分構成,對這類命題形式的審題理應引起足夠重視。其特點是只給材料,不給題目或話題,寫作題目或話題的確定,要完全靠考生自己對所給材料的理解與把握而定。
材料是命題者給出的一些文字或圖畫材料,按形式分為記敘性材料(故事、寓言),引語式材料和圖畫式材料。題目或話題的確定,完全靠考生自己對所給材料的理解與把握而定。要求考生依據材料來立意、構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來源,考生不能脫離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或某個方面來寫作,否則,視為跑題。
(1)從關鍵句入手。有的材料為突出中心,有時會在材料中設置關鍵句(開頭句、結尾句、對話句、結語句),抓住這些關鍵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準確理解材料。
(2)從分析原因入手。閱讀材料的因果聯繫,從原因的角度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3)從作者的情感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敘述、說明或評論某個事物時,明顯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傾向,可以從此入手審題立意。
(4)從辨析關係入手。事物間的關係主要有依存關係(如學與問)、主次關係(如奉獻與索取)、取捨關係(如自卑與自強)和條件關係(如繼承與創新)等。辨析這些關係,有利於審題立意。
上述方法不是單一的,有時要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