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服飾史相關的考據概念

2021-02-13 漢服資訊

特別聲明:本號除原創文章外,其餘文章為原作者觀點,發布主要是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漢服(漢民族傳統服飾)逐漸蓬勃發展的今日,許多人始終在問一個問題:「這些傳統服飾在歷史上真正曾經存在的面貌是什麼?」要追尋這個答案,終究必須透過種種證據去「考據」,那又該從哪些面向著手?過程中要注意什麼樣的陷阱呢?以下,將就我自己一路走來,碰過的一些狀況和目前的心得,稍做分享,希望能提供給需要的朋友一些前車之鑑。

第一節 同名異物一、時空遞嬗的差異

        服飾的結構、款式因為文化交流或是審美流行的改變,隨著時間遞嬗的狀況一向是服飾史上的一大課題,再搭配上地域因素,很容易造成在不同時空中同名異物的情形,以現今常說的馬面裙為例,類似的結構可以追溯到宋元,一路發展到明清,每個時期甚至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有所差異,如果單以馬面裙稱之會出現溝通上的誤解。而且這種變化性,在正常情況下並非以朝代為界線,而是取決於時間軸跨度的大小(明末到清初的差異就遠小於明初到明末。)

不同時代的馬面裙(時期部分為個人粗估,可能細節前後略有偏差)

二、非特異性稱呼

        這邊指的是以特徵點來稱呼衣物的情況,例如我們現在常說的短袖、短褲這類的泛稱,不是有特定款式要求的專有名詞。在當代服飾上,參酌地域流行等習慣性,會有共同默認的類型,但一旦放到時空間距極大的服飾史中,很容易在不同的形況下出現相同名詞不同指稱的情形,並在後世學者考證文獻時產生混淆。

        以中國服飾史來說,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大袖衫」:

《隋書.列傳第四十六》:「貴者冠用紫羅,飾以金銀。服大袖衫,大口袴,素皮帶,黃革屨。」這裡描述的是當時高句麗男子的服飾。《宋史.志第七十八》:「孝宗居憂,再定三年之制。其服:布冠、直領大袖衫、布裙、首絰、腰絰、竹杖。」這裡指的也是男子服飾,對照相近時期出土的墓葬,推測是直領大襟的長衫(下圖左一)。《明史.輿服志三》:「大袖衫,用真紅色。霞帔、褙子,俱用深青色。」這裡指的是明代作為命婦禮服,衣身後方帶有三角兜結構的大衫(下圖左二)。《金瓶梅》:「毛青布大袖衫兒,又短襯湘裙碾絹紗。」這裡的大袖衫為便服,對照相近年代文物中的女性便服,推測可能是豎領對襟或是大襟的大袖長衫(下圖右二、右一)。

第二節 異名同物一、地域差異

        即便在相同時代下,不同地域或是特定人群對於同一件東西,也往往會出現不同的稱呼方式,在龍應臺《大江大海1949》中有一段描述就很貼切:「第一次來,你說,要『蹄膀』,他看你一眼,說『臺灣來的?』『怎麼知道?』他有點得意:『大陸來的,說肘子。廣東人說豬手。只有臺灣人說蹄膀。』」

        服飾史中,光是布料種類就能略見端倪,單看大明會典中屢屢提到的紵絲紗羅,相較於紗羅,紵絲這詞彙便顯得陌生許多,但再看到清代汪曰楨所著的《湖蠶述》紡織篇:「『紵絲』,俗名『段』,因造『緞』字」,便能一目了然了。

第三節 證據力一、二重證據法

        王國維先生在1925年為清華研究院講授《古史新證•總論》時,第一次提出二重證據法的概念,其立論核心在於以現有傳世的古籍文獻對照新發現的考古材料,兩者結合比對後,一方面補充修正典籍中的記載,一方面也為新出土的證物找到對應的時空背景和相關延伸信息。

        蕭艾先生更是把二重證據法的原則視為研究古史最根本的態度,他曾說過:

「研究古代史,離開二重證據法,就有誤入歧途的可能。但憑想像,不重證據,固然不對;證據薄弱,僅是書上略有記載,或是出土器物上稍見銘刻,都不能立論。必須是考古發現與文獻相對應,確鑿可信,才符合二重證據法原則。」二、服飾史中的證據等級

(一)來源-出土與傳世

        二重證據法中極為重要的一塊在於地下出土之新材料,由於傳世古籍本身往往包含歷代增減之筆,無論是無意中的傳抄錯誤或是刻意的修纂刪改,最終導致的結果無非就是讓後世的研究者更難從其中釐清原始面貌,尤其是隨著年代累積,狀況更加嚴重。因此在論證上,能有更接近記錄當下的原始證據(一般指的就是遺址、墓葬等彌封在地底的第一手來源),證據力自然是高上許多。

        服飾方面,現有的第一手墓葬資源基本是從1950年代的定陵發掘行動開始,此後一連串無論是主動發掘(少量,早期為主)或是被動保護性質的考古,各地累積的數據已經相當可觀;傳世部分比較受時空影響,集中在年代接近的部分(墓葬文物也有這樣的趨勢,但相對而言在特殊情況下反而能保留較早期的實物)。另外有一類現今博物館稱作徵集的文物,來源於墓葬但並非經由正式考古發掘的管道出土(俗稱盜墓),幾經輾轉再重現於世的時候多半已經失去最原始的出土訊息(包含時代、地點、相對擺放位置等),以證據力來說介於這兩者之間的灰色空間,在引用時也建議要將這點變數納入考慮。

墓葬出土文物在報告中會帶有詳細尺寸和相關細節(節選自《新餘文物與考古》p486

(二)類型-三角架構

        相對於以文字為主的古史領域,服飾史的證據力參考還必須劃分不同的類型,尤其是針對需要做考據復原的部分,平面的文字、圖繪往往對於實際剪裁結構的參考價值幫助不大。因此將文物分成三大類型:實際服飾文物、陶俑/圖繪、文獻,不同類型在應用參考的取捨有所不同。文物、圖繪、文獻三者均可再依上一節提到的來源或是其他特性來做證據力強弱的判讀,以下將分別列出各種在服飾史上容易造成誤判的盲點:

傳統服飾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無論針對哪一塊,都是建構在不同類型的證據力之再做推論

1.服飾文物:具體的服飾文物是剪裁結構最主要的復原參考來源,但受限於許多墓葬出土文物的狀況以及發掘當時的保存修復技術,證據力也要視原件的殘損狀態做增減,近代絲綢考古技術日新月異,卻仍不乏以紋樣、織物結構復原為主體,卻忽視相對應剪裁結構的先例。

花海畢家灘出土的紫擷襦,出土原件與修復部分的異同(兩者證據力大為不同)

江蘇無錫錢氏墓出土的貼裡,道理同上,作為服飾史考據證物時,需仔細鑑別

2.陶俑/圖繪:

        這部分的參考主要以上身輪廓、內外穿著以及場合搭配為主。無論是墓葬還是出土文物,常見為散落的服飾單品,即便有出土位置記載,下葬的穿搭層數也往往不符合實際生活需求,因此在透過服飾文物考證出具體剪裁的基礎上,需要陶俑與圖繪去做增補。

        但同時這兩者的參考上也存在許多誤區,除了上一節提到傳世造成的誤差(因傳世文物多少都有歷代修復的痕跡,幾經考證往往與原件有不小的落差,不追根究柢細查易造成判讀上的錯誤)之外,也需考慮圖繪寫實性的問題,若不謹慎辨識,將虛化的仕女畫作為服飾復原的標準,往往容易造成極大的誤會。

透過紅外線照射,蔡復一容像上出現兩層不同的筆跡,黃色為原始版,黑色為後世修復

*現存外觀為後世修復時,若不經科學鑑定判讀,易忽視修復誤差,造成細節特徵上的考據偏誤(詳細可參考《蔡復一畫像文化資產價值研究》,其中有針對歷代修復的判讀,以及各種研究方式的討論)

不同時期的韓熙載夜宴圖摹本,較接近原著時代的寫實度較高,晚期的多已虛化

*詳細考證分析參見《「韓熙載夜宴圖系列」圖本的圖像比較》

北京故宮藏曹秀珍畫像與同時期攝影師拍攝的正側面髮髻結構,可明顯見到角度造成的誤差

*若僅憑單一圖繪去做「復原」,即便該角度看起來再相似,也往往容易出現天差地遠的誤解

3.文獻:文獻主要還能細分成兩大類,官方制度(歷代輿服志、會典等)以及民間雜記、小說。前者對於禮服、常服等正式性較高的服飾有詳盡的款式、穿搭、色彩、紋樣等紀錄,舉一段大明會典的文字作範例,括號內為筆者附加的說明:

祭服(款式) ;凡上親祀郊廟社稷、文武官分獻陪祀、則服祭服(穿著場合);洪武二十六年定 文武官陪祭服、一品至九品、青羅衣。白紗中單。俱用皂領緣。赤羅裳、皂緣赤羅蔽膝。方心曲領。其冠帶佩綬等第、並同朝服(顏色、細節、配件、穿著層次);又令品官家用祭服。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領。四品以下、並去佩綬。又令雜職祭服、與九品同(身分調整)

        民間雜記、小說則是以日常穿著為主要描述對象,在特定的時空下,對於細節描述、款式名稱、穿著場合等記載會比官方更為詳盡,以下舉一些金瓶梅中對於服飾的描述來做說明:

第14回,李瓶兒穿著「白綾襖兒、藍織金裙、白布狄髻」給潘金蓮過生日。潘金蓮的衣著則是:「沉香色潞綢雁銜蘆花樣對衿襖兒、白綾豎領、妝花眉子、溜金蜂趕菊鈕扣兒;下著一尺寬海馬潮雲羊皮金沿邊挑線裙子、大紅緞子白綾高底鞋,妝花膝褲……。」月娘身著「大紅緞子襖,青素綾披襖,沙綠綢裙。」

       除了這兩大類之外,還有一類的文獻是出自於墓葬的衣物疏,也就是在下葬時附上的隨葬品清冊,因為能與墓中文物做對照,對於服飾的定名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以下節錄江西南城明墓出土的一份衣物疏做例子,其中記載了包含顏色面料紋樣款式等信息,可透過這些線索在該墓文物中找到相對應的服飾。

清單1份。紙頁,長68、寬27釐米。墨書全文如下:「典服所今將成造殮衣數目開具於後,旒冠一頂、皮弁冠一頂、金簪二根、翼善冠一頂、金冠一頂………大紅五彩織金紵絲四團龍圓領一件、白雲布道袍一件、藍絲紬棉襖一件、藍鬥紬長夾襖一件、白西洋布衫一件、白湖紬夾中衣一件…」參考文獻

(1)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2009,《天衣有縫-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文物出版社

(2)蕭艾,1987,《王國維評傳》,浙江古籍出版社

(3)彭汶,1990,《試論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及其邏輯》,江淮論壇

(4)張朋川,2010,《「韓熙載夜宴圖系列」圖本的圖像比較》,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5)盧泰康,2017,《蔡復一畫像文化資產價值研究》,金門縣文化局

(6)江西新餘市政協文史委員會,2014,《新餘文物與考古》,江西人民出版社

(7)中國絲綢博物館,2017,《錢家衣櫥-無錫七房橋明墓出土服飾保護修復展》

*另外,文中部分觀點及證據引用,感謝微博其它前輩及夥伴的啟發(具體感謝「洛梅笙」洛大,以及「梅雪無名」梅姐,其餘若有遺漏,再煩請諸位補充提醒)

更多獨家原創信息,歡迎加入漢服資訊小紅圈。

圖文來自:     --天凌--   ,歡迎廣大同袍投稿,有願意投稿的同袍,請加漢服資訊官方QQ群:529624825 ,與群主聯繫,投稿請正稿。

相關焦點

  • 關於清代考據學的思考——讀葛兆光《中國思想史》有感
    關於清代考據學的思考——讀葛兆光《中國思想史》有感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這裡就產生了一些相關概念,什麼是元素?什麼又是服飾元素?元素,對於這個詞的運用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時人們普遍將元素作為世界的主要組成來理解,如古巴比倫人和古埃及人就曾經把水、空氣、土作為萬物構成三元素,而古代中國人又把金、木、水、火、土五元素作為萬物之基本。
  • 義理·考據·辭章的現代學術方法論意義
    眾所周知,義理、考據、辭章是桐城派三位一體的論學論文術語。姚鼐首次系統地提出和闡述了義理、考證(考據)、文章(辭章)三者相統一的觀點,樹立了桐城派文論的綱領和旗幟。姚鼐談義理以端正立言之旨,談考據以充實作文內容,都是站在古文家的立場上,從如何寫好文章的角度來說的,這是作為文章家(「辭章家」)的姚鼐與理學家(「義理派」)、學問家(「考據派」)相異的地方。但在論學層面上,義理、考據、辭章的統一仍然沒有超越漢學、宋學的藩蘺而上升到方法論層面,使之重新整合,交相為用,因此,在姚鼐和桐城派那裡,義理、考據、辭章的意義還比較狹窄,沒有根本的創新和突破。
  • 彭小瑜:蘭克史學並非考據史學
    《教宗史》寫一個述評,但是我在寫作過程中也想到了國內學界對蘭克史學方法的推崇以及對史料和考據的推崇。蘭克的《教宗史》並不是一部通史,主要記載的是16和17世紀的情況,尤其突出教宗在新教改革和天主教改革當中的表現。與古奇的態度有所不同的,是英國學者迪肯斯和湯金對蘭克的評價。他們在1985年出版有《歷史觀念中的宗教改革》,系統和詳盡地追溯相關的思想史和史學史,也重新評價了蘭克。
  • 文字獄及考據風對書學之影響
    莊廷龍《明史》案(又稱「莊氏史案」),死者 70 餘人,使清初的私家修史遭遇挫折,在清代學術史、政治史上都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並在一定程度上鉗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從而使乾嘉學者遁而治經,考據學大盛,成為清代學術主流。 雍正帝(1723—1735 在位)即位初期,文字獄案幾乎都是朝廷內部權力爭鬥的產物;雍正後期,文字獄轉向鎮壓漢族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
  • 西方眼中的中國服飾史:清朝的服飾藝術和手工業
    作者丨[法]約瑟夫·布列東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其服飾制度體系龐大,規制浩繁,超越了中國古代以往各個歷史朝代。其中,清代宮廷和官員服飾更是兼具了傳統服飾文化中色彩與紋飾等精髓,又融入了滿族的騎射文化元素,形成特點鮮明的服飾制度。
  • 2019.2丨楊念群:《清代考據學的科學解釋與現代想像》
    回顧近百年學界對清代考據學的研究旨趣,應大體不出這三個論域範圍,本文擬對這三個論域中涉及的相關爭議做一些梳理,並對其觀點得失做一點初步討論。清代考據學的價值如何定位與現代學者對其進行重新發現與理解的方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胡適在《戴東原的哲學》一文中針對清代經學的特質提出了四點意見:歷史的眼光,工具的發明,歸納的研究,證據的注重。
  • 從超薄到窄邊框 淺談顯示器外觀進化史
    從超薄到窄邊框 淺談顯示器外觀進化史而時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IT產品的衡量標準、核心關注已經有了悄然的轉移,在技術門檻逐步降低的時代,從性能配置到工業設計,如何能夠讓用戶收穫滿滿的驚豔之感也正是產品設計所追求的。作為桌面裝備重要的一部分,液晶顯示器產品在這些年中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超薄到窄邊框,不斷的進化。
  • 張爾田對考據學的批評 ——兼論其與王國維的互動
    然及至末流,考據漸漸淪為餖飣之學,專注於具體名物、典章、文字、音韻的探尋,喪失了顧炎武等人所具備的經世之志與道德關懷,「舊典範」出現了危機,導致「知識與現實世界斷裂」,從而引起時人的反思與批評,呈現出思想史的新動向。降至清末,中國遭逢千年未有之變局,傳統思想的價值與意義在國勢日漸衰微之際也成為不斷被質疑與抨擊的對象。
  • 謝桃坊:國學研究與清代考據學(上)
    ……是故義理與考據,常兩相須也;若夫經濟者事為之末,詞章者潤色之資,此則學之緒餘焉已爾。這合理地說明了考據學在諸種學術中的意義,並說明了它與諸種學術的關係。然而我們回顧清代學術史時,考據學的意義確是特別突出的。
  •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藝術
    經過其整理及補充說明之後,《中國服飾與藝術》一書於1811 年出版。 全書共分六卷,前四卷譯自1813 年的英文版,後兩卷譯自1812 年的法文版。共收錄100 餘幅版畫,17萬字。插畫中的人物上至皇親貴胄,下至販夫走卒。繪畫手法結合了西洋和中國畫法,真實生動,頗具特色。其中,反映手工業、製造業及服飾的部分插圖尤為珍貴。
  • 淺談結構抗震概念
    一位叫ARM的讀者在淺談(十)留言說:「扭轉耦連其實是扭轉+耦連,扭轉即結構扭轉效應,耦連即振型之間的相關性。 李楚舒博士對這個問題也給我留言說:「規範把模態相關係數說成了耦聯繫數,模態都是解耦的,何來耦聯一說?而且又放在考慮扭轉耦聯裡,把扭轉拉進來就更不對了(規則對稱結構也要用CQC)。其實規範條文說的都是模態相關性的問題,正文非得用扭轉耦聯這個不專業的詞彙,以至於幾乎所有的相關規範和著作文章都跟著抗規跑」。
  • 李暢然:清代考據學興起過程檢論
    講座第三部分是「回到三歲——『義理』『考據』以及『辭章』正名」。其中前一小部分探討「學術分工的相對性」。李暢然老師認為,人群通過分工合作,互為目的和手段,否則無法構成社群,但社會分工和學科分工均是相對的,不具源初性。「三歲以前的我們,差距都不大。」儘管在共時系統中,玄學被認為有普遍性和超越性,實證則否;但在歷史長河中,對具體事物的認識暨應用反而最穩定,玄學和意識形態變動較大。
  • NMN概念大火,長生不老?15隻相關概念股一覽
    天儊淺談: NMN全稱為β-煙醯胺單核苷酸,被認為是一種具有抗衰老功能的保健品。NMN概念大火,長生不老?15隻相關概念股一覽 天儊整理了15隻,分別是:金達威、亞太實業、豐原藥業、友阿股份、蘇鹽井神、特一藥業、爾康製藥、雙鷺藥業、仟源醫藥、兄弟科技、雅本化學、銀禧科技、眾生藥業、精工鋼構、紅太陽
  • 作家小白:寫作要考據出當年情境 才能自由發揮
    [導讀]小白把他的考據精神帶到了小說創作中,他會在動筆前查閱各種資料,包括傳記、回憶錄、文史資料等等。如今他正在寫一部關於1940年代的小說,最近閱讀的全是相關書籍。他閒來無事,跟朋友在網上聊天兒,一段一段地寫美術史,朋友覺得很有意思,把它貼到了天涯論壇。沒想到跟帖非常多,他只好順著帖子往下寫。帖子被《萬象》雜誌的總編陸灝看見,讓小白把帖子改改,發表在雜誌上。小白想了一個禮拜,改不出來,但又不會拒絕人,只好說:「要不我另外寫一篇給你?」大概花了三五天時間,小白把文章發給陸灝,陸灝看完之後說「下個月再給我寫一篇,不過,能不能寫得再『色情』點?」
  • 黃一農:用E考據「玩」紅學
    他說,數年前寫過一本書叫做《兩頭蛇》的,是最早關於E考據的一本代表作。在臺灣給學生們上課,講的東西來來回回都差不多,是自己以往研究過的內容。課堂上每多講一遍,索然無味之感就更多幾分。於是他就跟學生說,「我們做一點好玩的東西」,之前沒研究過的。「當時我正在研究火炮,看到期刊上一篇文章說,曹雪芹的祖先就是專門管紅衣大炮的教官。我想這好玩啊,跟我的研究也有關係。不妨『玩玩看』。
  • 史上最牛X的哈薩克相關論文大全(中文為主哦)好東西與大家分享
    _冬不拉_20世紀末以來的中亞美術68 漢族與哈薩克族人群血清抗核抗體比較69 漢族與哈薩克族恆牙萌出年齡的比較70 淺析哈薩克族史詩歌手_吉老_71 淺談哈薩克醫中的切特撇及其治療72 淺談哈薩克族葬禮73 淺談哈薩克民歌_瑪依拉_74 淺談我國哈薩克族道德教育的主要特徵75 清末哈薩克公爵哈斯木汗病卒日期及其長子精思汗出生年份考
  • 古代龍袍是專屬服飾豈能亂稱呼
    本文作者黃強龍袍是古代皇帝、皇太子與皇后嬪妃穿的特殊服飾,明清時期尤為重視。上面繡有龍紋。蟒紋類似龍紋,但是不是龍紋。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用於皇帝、皇太子服飾上是龍紋,用在皇子身上是蟒。龍袍是專有名詞,其他人不能用龍紋,以及龍袍名稱。
  • 冬奧概念催生運動服飾消費旺盛 需求量或超6億人
    冬奧概念催生運動服飾消費旺盛 需求量或超6億人 2016-06-12 10:34:09 來源:中國服飾 據路透社報導,在中國精英群體緊縮在傳統奢侈品上的開支之際
  • 李宏圖:語境·概念·修辭:昆廷·斯金納與思想史研究
    如果我們希望去寫作這一類型歷史的話,我們就必須特別關注於我們用來描寫和評價如霍布斯所說的我們的人工的世界,即政治和道德世界的概念。」18 這樣,「概念史」研究的提出不僅表明著「思想史」或者「觀念史」研究的具體化,而且意味著思想史研究對象的實質性轉換。正像波科克所說「政治思想就是研究通常所使用的相對穩定的概念」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