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漁期到了,各類野生魚湧入廈門市場。俗話說「披著羊皮的狼」,但你也要小心「披著染色皮的魚」。從事海鮮生意近30年的阿勇(化名)向記者透露,廈門90%的魚都是人工養殖的,還有人昧著良心將魚染色。
用高錳酸鉀染黃色、用更毒的染料染紅色、用漂白劑漂白色的魚、用黑炭染墨魚……此外,用麻醉藥保持魚的好賣相、塗雞血顯得魚新鮮、用枸杞塞入螃蟹冒充膏蟹……有些魚販忽悠人的招數層出不窮。
驚人:
染色後價格暴漲
「我敢說,整個廈門開禾市場有50%魚是染色過的,其他市場也差不多。」阿勇說。
阿勇說,商販染色最常用的就是高錳酸鉀,而這一般是用來消毒海鮮池的,人食用有毒。染過色後,顏色就像漆一樣深深地印在魚身上,擦不掉洗不掉,只有煮湯時顏色才會褪去一點。
據了解,魚販將魚染色主要是為了讓魚看起來更新鮮,例如死了幾天的魚,染過色後,魚販就會告訴客人魚剛死。
而有一部分的黑心商販則用染色魚來騙外行人。例如紅古魚的外形與黃魚的外形相似,500克紅古魚的價格差不多是六七元,而黃魚可以達到20多元,魚販將紅古魚染色後,其身價暴漲。
染色魚也並非一點破綻都沒有。阿勇說,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魚是否有染色。首先,染色魚的顏色不自然;其次,染色過的魚眼睛眼白部分呈現染色劑的顏色,而眼睛黑色部分會變渾濁。「染色魚多出現在養殖的死魚上,所以大家能買活魚就買活魚。」阿勇說,一般來說,染色魚多發生在臨時佔道的小攤販身上,正規固定攤點一般不敢這麼做。
意外:
葉子魚都染過色
一到開禾市場,阿勇就提醒記者第一個攤點的黃花魚是染過色的。記者注意到,在燈光的照射下,該攤點黃花魚有點黃得發亮,其眼睛部分渾濁,眼白部分呈現淡黃色。記者找尋了一下,在另外一個攤點發現了未染色的黃花魚,經過比對,沒染色的黃花魚周身顏色自然,眼睛透亮。
記者還發現赤棕魚染色情況也非常嚴重,在相鄰兩個攤點,記者就發現了染色的赤棕魚和未染色的赤棕魚,染色赤棕魚的魚鰭部分較紅。
此外,記者還找到了染色的梭子魚、葉子魚。記者發現,整個開禾市場的葉子魚全部都是染色的。
無語:
騙人招數還很多
阿勇說,魚販們忽悠人的招數還有很多。
在一家售賣鯊魚的攤位前,記者注意到攤主將魚宰殺後在攤位下塗塗抹抹,然後才搬上檯面。蹲守了一段時間,記者發現在攤位旁有一個塑料瓶,裡面裝了鮮紅色液體。
阿勇解釋道,瓶內裝的是淡水魚的血或者是雞血,將宰殺的鯊魚塗上血後,會讓人感覺魚比較新鮮。他還介紹,有些攤販專門欺騙外來遊客,在螃蟹的尾部塞入枸杞,騙遊客說是膏蟹。
實驗:
高錳酸鉀泡魚 幾秒鐘變金黃
高錳酸鉀一般用於消毒水池,它是如何變成染色劑的?阿勇和記者一起還原了整個染色過程。
阿勇拿出一瓶高錳酸鉀,取了幾勺倒在裝滿水的塑料杯內,水立馬呈現黑紅色。將其攪拌均勻後,阿勇將一條白色透明的小魚整個浸在塑料杯內,幾秒鐘再拿出、衝水,一條金燦燦的魚就展現在記者面前。
記者嘗試用手將魚身上的顏色抹去,但這顏色仿佛是魚身上長出來的,怎麼抹也抹不去。用水衝了好幾遍,魚身上仍是金黃色。
除了用高錳酸鉀外,阿勇透露,如果要把魚染成紅色的,還要使用一種比高錳酸鉀還要毒的染料。還有一些白色的魚,魚販還會用日常的漂白劑進行漂白。「如果是墨魚的話,為了讓人看起來更新鮮,有些人會用黑炭染色。」阿勇說。
不僅如此,阿勇還透露,漁民在捕撈養殖魚的時候,為了不讓魚自相殘殺,保持好賣相,通常都會放點麻醉藥,讓魚先暈過去,一兩個小時魚才會醒來。
澄清:
賣相好的多不是野生魚
阿勇的家族靠打魚為生。「養殖的魚賣相好,野生的魚通常都有受傷,而且死魚比較多。」阿勇說,如果在遠海捕撈,一個星期只能回碼頭一次,因此出海捕的野生魚基本上都是冰死的。(《海西晨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