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鈔機還是泡沫? 泡泡瑪特的兩副面孔

2020-12-20 界面新聞

文|三易生活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最近你是不是看膩了以這句名臺詞開頭的大量內容?

讓無數公眾號與媒體在日前重複帶你回憶《阿甘正傳》的「罪魁禍首」,正是在上周赴港上市的「國內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

近期圍繞著這個年輕的品牌,有驚嘆其盈利能力「堪比印鈔機」者,也有看衰「泡泡瑪特,還是泡沫瑪特」者,甚至還有直接質疑其「割年輕人韭菜」者。那麼究竟這個撅著嘴巴的大眼塑料小人,有著怎樣的魅力能夠如此吸金,而這個看似普通的玩偶背後,模式又為何這麼受到質疑與爭議呢?

盲盒玩法價值幾何?泡泡瑪特帶大家漲了見識

對於圈外人來說,通常很容易將「盲盒」與「泡泡瑪特」畫上等號,但實際上只要是裝有未知物品的盒子都被稱之為盲盒,此前在服飾以及3C行業中,就曾出現過類似盲盒性質的促銷手段。例如某品牌耳機推出盲盒活動,會提前預告盒中可能會有ABCDE五種耳機產品,消費者付款後將會隨機獲得其中一款,並且為了鼓勵購買,盲盒在玩法上通常會採用定價最低的A耳機定價,給消費者提供「保底」,如果幸運還有得賺的預想。

實際上盲盒模式的營銷亮點,就是這種讓用戶在購物環節中感受到額外刺激的「驚喜經濟」。目前許多觀點認為,「驚喜經濟」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精神價值,是產生心理愉悅機能的便捷手段。而許多消費者購買盲盒,也正是為了「獲得即時性、短暫性的未知快樂」。

或許很早就已經有商家認識到了「盲盒」這種模式的價值,但是他們或許沒有想到,這種玩法的「價值」能夠達到如此驚人的水準。據悉,2017年泡泡瑪特首次參加「天貓雙11」活動,當天銷售額就達到120萬元;2018年「天貓雙11」期間,其銷售額超過2800萬元,增長超過21倍;2019年,泡泡瑪特在雙11期間的銷售額為8212萬元,並以295%的增速成為「天貓雙11」整個玩具類目的第一名。而在今年雙十一期間,其天貓旗艦店的銷售額已經高達1.42億,成為玩具類目中首家「億元俱樂部」成員。

據泡泡瑪特此前提交的招股書顯示,公司收益從2017年的1.581億元人民幣,增加至2018年的5.145億元人民幣,2019年則達到16.834億元人民幣,2017至2019年的淨利潤分別錄得160萬元、9950萬元和4.511億元。而在2020年中期已實現營收8.18億,同比大漲50%,同一時間淨利也從去年同期的1.14億增至1.42億元。

隨著泡泡瑪特登陸港交所,其在上市首日便高開超過100%,最高值達到77.1港元/股,市值超過1000億港元。如今股價雖然有所波動,但總市值依舊維持在1000億港元左右。

不被理解的價值,「這不就是個『恐龍蛋』嗎?」

儘管泡泡瑪特財報中的表現如此驚人,但其商品卻往往會給人一種「平平無奇」的觀感,甚至許多消費者在接觸過泡泡瑪特後,往往能一眼看穿其盈利模式,相當依賴於人們對「隱藏款」或「限定款」的渴求。事實上,昔日也曾有諸如恐龍蛋與水滸集卡等「盲盒」類玩具,但隨著受眾年齡的增長,即便再罕見的恐龍或水滸英雄也會失去吸引力,而泡泡瑪特所推出的Molly玩偶,如果用戶對其無感,顯然只能成為擺件。基於這一風險,也有相當多的媒體質疑泡泡瑪特如今的股價存在「泡沫」。

但我們仍需承認的是,儘管市場上推出盲盒這一玩法的廠商不少,將其受眾從小眾變成「大眾」,成功讓這一模式與產品出圈的,確實是泡泡瑪特,甚至於現階段只要提及盲盒,許多人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泡泡瑪特。而要營造出這樣的效果,泡泡瑪特在背後所花的心思,所投入的資源與精力,恐怕難以估算。

目前來看,泡泡瑪特的產品主要包括設計師自主創作或與其他知名IP合作兩部分,而其旗下最為出名的產品,則是在2016年拿下獨家版權的潮流玩具Molly。而在泡泡瑪特之前,潮流玩具是一種流行於年輕人之間,非量產、高售價,以及並未被完全商業化的品類,一款設計師自主創作的JP雨娃或者BJD(四肢可活動人偶),往往能賣到整件上千,配件上百的價格。而相比之下,泡泡瑪特旗下產品通常59元的價格,可以說是大幅降低了用戶購買潮流玩具的門檻。

價格低廉且易於收藏無疑是泡泡瑪特盲盒的先天優勢,接下來這些玩偶如果能有更多的內涵,顯然也就更受歡迎了。除了招牌的Molly娃娃外,據招股書顯示,泡泡瑪特還建立了90餘人的設計團隊,並且用於IP推廣的廣告及市場營銷費用,也從2017年的260萬增加到2019年的4680萬。而在2019年,泡泡瑪特還拿到迪士尼的IP版權合作,推出了「迪士尼坐坐公主」系列。

在力推各類IP玩偶的同時,泡泡瑪特旗下還有一款名為芭趣的APP。這是一個有些類似於潮流玩具圈「小紅書」的平臺,用戶可以在其中曬出自己開盲盒抽到的玩偶,因此也具備一定的社交屬性。除此之外,泡泡瑪特在線下也通過在熱門商圈打造自營店,以及舉辦主題展等活動擴大品牌影響力。而這些也使得泡泡瑪特在年輕受眾群體中的含義,將不止於「塑料娃娃」,而是進化成為了一種「跟上時代潮流」的證明。

說神奇也不至於,盲盒玩法的七寸在哪

雖說泡泡瑪特在年輕群體中走紅,公司也成功上市,但其所採取的這一模式依舊備受爭議。而作為泡泡瑪特商業模式中的一環,「隱藏款」與「限定款」等營銷手段,也成功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據了解,其「隱藏款」藏於每個系列當中,而每個系列則會由十幾個固定款與一個「隱藏款」組成,但能夠抽出「隱藏款」的概率則不盡相同,這同時也大幅刺激了消費者的復購。除此之外,其還推出了需要消費者在限定時間搶購的「限定款」,也是通過飢餓營銷的方式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

並且泡泡瑪特所做的,還不僅僅是激發消費者的「收集欲」。畢竟不同於曾經在小學中流行的「水滸」集卡,泡泡瑪特或者說盲盒所針對的主要消費人群在12歲以上,這部分消費者在控制自身欲望上相比幼童顯然更具備自制力。據我們三易生活了解,在部分消費者眼中,購買盲盒並不完全是為了享受「驚喜經濟」,而是看中了這些罕見的「隱藏款」或「限定款」,在二級市場遠超原價的成交價格。此前據《南方都市報》的報導顯示,部分盲盒中的隱藏款在二手交易時的甚至可能要比原價高出20-30倍。

當然,這種二手驚人價的現象並不是泡泡瑪特,甚至不是盲盒所獨有。例如當前正流行的動畫或遊戲周邊產品,往往也能在二手市場被熱捧到一個相當驚人的價格,但當熱度降溫後,產品的附加價值同樣也會一落千丈。因此有觀點認為,盲盒本身作為一種遊戲機制,如果產品價值與品牌價值沒有深化,同樣也會只是曇花一現。

除此之外,另一個被視作泡泡瑪特後期發展中「七寸」的關鍵在於,給用戶帶來「驚喜感」的盲盒機制,截至目前為止從未公布過「隱藏款」的掉率。這也使得消費者往往難以判斷珍貴的「隱藏款」,是不是藏在下一個盲盒中,而想要收藏相關系列的消費者,或許會「理智」地選擇通過二級市場補齊,又或者乾脆「上頭」,在不知不覺中花費遠超預期的費用去換得一份「驚喜」。

此前,在網路遊戲中對於能夠大幅提升體驗的抽卡以及合成概率也曾諱莫如深,但自2017年5月1日起文化部所執行的《網路遊戲管理暫行辦法》中,就有明確規定,「網路遊戲運營企業應當在遊戲的官方網站或者遊戲顯著位置公布參與用戶的隨機抽取結果」。這一規定的出臺,也使得遊戲中稀有卡或裝備的獲取,從玄學返璞歸真到數學問題上。

如果後續泡泡瑪特出於種種原因,將製造「驚喜感」的隱藏款掉率公開,那麼極有可能會多少影響到此類產品在二級市場的價值,或許還會連鎖反應地影響到其社交價值。如果這麼來看,泡泡瑪特如今千億港元的市值似乎就系在一根看上去不太穩固的蛛絲上,如果哪天出現了問題,彼時泡泡瑪特又該如何去適應呢?

相關焦點

  • 印鈔機還是泡沫?泡泡瑪特的兩副面孔
    讓無數公眾號與媒體在日前重複帶你回憶《阿甘正傳》的「罪魁禍首」,正是在上周赴港上市的「國內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近期圍繞著這個年輕的品牌,有驚嘆其盈利能力「堪比印鈔機」者,也有看衰「泡泡瑪特,還是泡沫瑪特」者,甚至還有直接質疑其「割年輕人韭菜」者。
  • 泡泡瑪特衝刺港股 是投資者的印鈔機還是盲盒?
    去年賺4.51億、拿過八輪融資、登陸新三板又摘牌,泡泡瑪特似乎「不差錢」。這一次衝擊港股,泡泡瑪特稱要發力IP研發。實際上,泡泡瑪特並非一出生就光環耀眼,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公司虧損程度不斷加大,直到2015年,泡泡瑪特引入了盲盒故事,才撬動了市場,收穫了一臺「印鈔機」。
  • 泡泡瑪特上市,盛世與泡沫
    泡泡瑪特是否能真的撐起 1000 億的估值?裡面的泡沫究竟有多大?01 泡泡瑪特打開了全新的潮玩市場2017-2019 年,泡泡瑪特營收從 1.58 億一路暴漲到 16.83 億,淨利潤從 156 萬暴漲到 4.5 億。回看過去,直到第一次退市前,其營收不過千萬級別,甚至每一年都在虧損。
  • 聚名網:赴港IPO、堪稱「印鈔機」的泡泡瑪特,還能火多久?
    今年6月,那個靠盲盒「收割」年輕人的國內知名潮玩公司泡泡瑪特(POP MART)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開啟了赴港IPO之路。據招股書顯示,在2017-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淨利潤逐年遞增,營收分別為1.58億、5.14億、16.83億元,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印鈔機」了!
  • 「印鈔機」泡泡瑪特上市首日市值近千億 Z世代的投資新潮你看懂了嗎?
    原標題:「印鈔機」泡泡瑪特上市首日市值近千億,Z世代的投資新潮你看懂了嗎?    「不買房,那買比特幣還是盲盒(泡泡瑪特),理解Z世代和他們的投資心智。」
  • 印鈔機泡泡瑪特上市首日市值近千億 Z世代的投資新潮你看懂了嗎?
    原標題:「印鈔機」泡泡瑪特上市首日市值近千億,Z世代的投資新潮你看懂了嗎?來源:經濟觀察網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鄭一真 實習記者 黎媛 「不買房,那買比特幣還是盲盒(泡泡瑪特),理解Z世代和他們的投資心智。」一位券商分析師在泡泡瑪特首日寫下他的觀察。
  • "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上市 泡泡瑪特有泡沫嗎?
    泡泡瑪特計劃全球共發售1.357億股。公告稱,最終,香港公開發售項下股份發售增至6378.62萬股,相當於全球發售初步可供認購發售股份總數的約47%(於行使任何超額配股權前)。  作為中國潮玩市場行業龍頭,在泡泡瑪特上市之前,曾因2014年至2016年持續3年虧損,於2017年從新三板摘牌。  但在2017年當年,泡泡瑪特便實現盈利,盈利157萬元。
  • 賣盲盒堪比印鈔機 泡泡瑪特三年淨利潤翻了289倍
    公司毛利率同樣提升明顯:從2017年的47.6%增至2019年的64.8%,堪比印鈔機。數據來源:招股書不過,泡泡瑪特並非總是如此賺錢。2014年到2016年,公司曾連續3年虧損。經過調研,泡泡瑪特發現了不少消費者有收集玩具的興趣,而這種熱情可以通過盲盒的銷售形式放大,為企業帶來品牌粘性。2016年,泡泡瑪特籤約了多個國內外潮玩IP,其中就包括Molly這款IP。2018年和2019年,泡泡瑪特分別收購了Molly在中國和全球的智慧財產權所有權,為此擁有了開發和銷售該IP的完全智慧財產權。
  • 「西街觀察」泡泡瑪特是「泡泡」嗎
    近日,泡泡瑪特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首日上漲79.22%,市值逼近千億港元。上市之前,泡泡瑪特創造了驚人營收和淨利增幅。更可觀的是,營收大幅增長且毛利率提高的情況下,泡泡瑪特的銷售成本還能從2017年的32%降低到2019年的21.5%。一邊被質疑,一邊被封神。
  • 泡泡瑪特的「盲盒故事」還能講多久?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是已經融資8輪的泡泡瑪特第二次向資本市場發起衝鋒。在過去的幾年裡,依靠「盲盒」,泡泡瑪特不僅扭虧為盈,還實現了利潤增長百倍的奇蹟,賺錢速度堪比印鈔機。然而,就在泡泡瑪特加速狂奔的同時,盲盒所帶來的新奇感也在部分愛好者之間逐漸消退,不少盲盒玩家開始「退坑」。
  • 是泡泡瑪特還是「泡沫」馬特?
    新「魔法」 漫畫財經 王建明 【深圳商報/讀創訊】(記者 詹鈺葉)「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11日在港交所上市, 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其業務核心為IP運營,早期主要銷售第三方玩具、家居、數碼產品,還沒做成現在的「網紅」。在2017年1月,泡泡瑪特於新三板掛牌,但2019年4月從新三板退市,當時估值僅20億元人民幣。 盲盒文化起源於美國,興於日本,在日本街頭巷尾都能看見扭蛋機,這是比較早期流行的盲盒形式。
  • 泡泡瑪特「泡沫」飛起?
    然而,泡泡瑪特真的能與茅臺相提並論嗎?01盲盒誘惑與背後暴利泡泡瑪特終端單價59元,這看似不貴,可卻能讓其總收益從2017年的1.58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16.83億元,增長幅度達965.2%。對應地,泡泡瑪特的淨利潤從2017年157萬元增長287倍至2019年的4.51億元。
  • 太瘋狂,利潤3年翻300倍,小玩偶泡泡瑪特怎麼就成了印鈔機?
    在上市之前,資本市場曾給出40億-50億美元的估值,然而在認購階段356倍的超額認購,直接把泡泡瑪特的市值抬到了70億美元。看來多數人還是低估了「盲盒第一股」的受歡迎程度。泡泡瑪特的吸金能力不容小覷啊!
  • 泡泡瑪特市值破千億,盲盒生意怎麼成了「印鈔機」?
    12月11日,成立十周年的泡泡瑪特登陸港股,首日開盤股價高漲約100%,報77.1港元/股,市值破千億,成為了國內潮玩文化領軍第一股。泡泡瑪特在兩年內淨利潤增長了300倍,賺錢能力堪比「印鈔機」。
  • 泡泡瑪特的AB面:是盲盒還是賭盒?
    其中,泡泡瑪特上半年推出16個新IP,預計下半年推出14個或以上IP。而在所有IP之中,Molly的吸金能力最強。今年上半年,基於Molly形象的泡泡瑪特產品的銷售額佔總收益的比重為16.3%,2019年該數字為32.9%。據報導,Molly的創作者王信明已成為泡泡瑪特的直接股東。
  • TOP TOY向左,泡泡瑪特向右,誰才是新零售時代的未來?
    而作為「集卡遊戲」的代表——泡泡瑪特,在2020年的2月11日登陸港交所,成為了千億市值的大公司。盲盒也也正式成為了屬於年輕人的新零售時代。看不見的「印鈔機」泡泡瑪特不僅特別賺錢,而且賺錢的速度也異常驚人。
  • Pop Mart泡泡瑪特赴港續寫神話
    Pop Mart泡泡瑪特赴港續寫神話來源:聯商網2020-06-08 16:46在六一兒童節後這一周,很多人被潮流品牌POPMART 泡泡瑪特提交招股書擬赴港上市的消息刷屏。泡泡瑪特最近兩年營收增幅分別高達225%、227%。淨利潤分別為156萬元、9952萬元、4.51億元,3年漲了近300倍,堪稱一部印鈔機。泡泡瑪特橫空出世的大背景是,「年輕一代消費者對精神內核、自我符號的探索背後所萌生出的巨大消費市場。」而從銷售商品到銷售情感,從傳遞貨物到傳遞娛樂——泡泡瑪特用超級搶眼的財務數字,示範了這種娛樂化零售的可行性。
  • 泡泡瑪特上市背後,成年人的玩具有多賺錢?
    認購階段356倍的超額認購,把泡泡瑪特的估值抬升至70億美元。多位投資人表示,其市值突破百億美金只是時間問題。但上市首日就達到這個水平,多數人還是低估了「盲盒第一股」的受歡迎程度。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表示擔憂。
  • 千億市值驚豔市場,泡泡瑪特的「泡泡」還能吹多久?
    零壹智庫於2020年6月發布報告《玩具「盲盒」獨角獸泡泡瑪特,赴港上市前營收利潤暴增》分析泡泡瑪特招股書,詳細解讀了泡泡瑪特的成長史、財務數據、產品邏輯,以供讀者參考。資料來源:泡泡瑪特,零壹智庫三、「盲盒」:概率不透明,泡沫存在根據Frost & Sullivan數據,中國潮玩的市場規模由
  • 主題:泡泡瑪特上市,盲盒是收割韭菜還是承載夢想?
    在這個過程中,王寧團隊發現「新大陸」:一款來自日本的IP形象玩具產品銷售額增速驚人,這為泡泡瑪特的轉型帶來新的啟示。2016年,泡泡瑪特與香港知名設計師王信明合作,推出首個「Molly Zodiac」盲盒系列,大受潮玩粉絲喜愛。至此,泡泡瑪特的定位,由傳統文創小百貨轉型為潮玩IP品牌。今年6月份,泡泡瑪特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