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影
個人主義是當下中國社會語境中難以避開的一個詞彙。歷史上,個人主義是和自由主義一起被批判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防止和反對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好人主義」。
如果不求甚解的話,很容易將個人主義理解為表示一個人的品格、性格特點的詞彙。但其實個人主義是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和哲學含義。
一、「個人主義」詞源考察
英國思想家史蒂文·盧克斯在他的《個人主義》一書中對個人主義的語義史進行了梳理。
據他的研究,這個術語的最早用法是法語形式的individualisme,19世紀初法國的保守主義者用這個詞來譴責法國大革命以及啟蒙思想,是在否定性的含義上使用這一術語的。如法國天主教復舊派思想家約瑟夫·德·梅斯特最早於1820 年使用了這個術語。他認為社會秩序已經病人膏肓,因為歐洲的自由太多而信仰不足,權威普遍衰落,個人意見卻在驚人地成長。個人理性本上是所有共同體的死敵,它的大行其道將會導致神界和俗界兩方面的無政府狀態:
「精神的這種深刻而驚人的分裂,所有學說的這種無窮破碎,政治新教變成了最極端的個人主義。」(盧克斯:《個人主義》,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2—3頁。)
盧克斯認為是聖西門的追隨者首先在19世紀20年代系統地使用個人主義這個術語。聖西門主義者同樣是在否定的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的,他們對個人的極度膨脹持批判的態度,並且設想了一個和諧統一、穩定有序的社會狀態,而個人主義正是與之相反的社會狀態與思想觀念。盧克斯指出:
「他們用『個人主義』來指稱一種有害的和『消極的』觀念,這種觀念導致了現代批判時代的罪惡。其中的『混亂、無神論、個人主義和自我主義』與『有序、信仰、聯合與忠誠』的前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盧克斯:《個人主義》,第4頁。)
真正使個人主義這一概念獲得現代含義並使之產生了世界性影響的是阿列克西·德·託克維爾。
託克維爾是法國政治思想家,他出身於諾曼第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曾在巴黎專攻法律,1827 年聘任凡爾賽初審法院法官。1830年7月,復闢的波旁王朝被推翻,七月王朝執政,富於自由思想的託克維爾效忠七月王朝,與貴族家庭產生了分歧。1831年他和好友古斯達夫·德·博蒙共同到美國考察了9個多月,1832 年2月回法國。1835 年託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上卷問世,該書下卷於1840 年出版。
《論美國的民主》使託克維爾聲名鵲起,在託克維爾生前這部書的法文版出過13版,有10多種文字的譯本出版,僅英國和美國就有60多個英文版本。
這部書中,託克維爾創造性地使用了個人主義概念,並賦予它「最獨特、最有影響的自由主義含義」,從而使這個概念顯示出與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契合性,並得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廣泛認同(具體闡述可見下節札記)。
二、「個人主義」釋義
《不列顛百科全書》對個人主義的定義是:「一種政治和社會哲學,它高度重視個人自由,普遍強調自我指導、自我控制,並且相對地約束個人或自我。作為一種哲學,它包括價值體系、人性理論、一般的態度或傾向以及對一定的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的信仰。」
個人主義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就是平等和自由,無數思想家對它們進行過系統的闡述。
個人主義的人性理論是假定個人是一種既定的抽象的人,他們有著既定的興趣、願望、目的、需要,等等,而社會或國家則是滿足個人需要的工具、手段。
個人主義在政治方面的主張:政府建立在公民個人同意的基礎之上,政府的目的在於使個人需要得到滿足,使個人的利益得到實現,個人權益得到保障。個人主義傾向於自由放任,反對政府干涉個人的需要,侵犯他們的利益和權利。
個人主義在經濟方面的主張:相信私有制和經濟自由;它既是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理論表達,同時又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規範和運行機制。
個人主義在倫理方面的主張:個人行為唯一道德目標就是自己的利益,倫理個人主義常常表現為利己主義。
個人主義在文化方面的主張:言論、出版、新聞等自由,這種自由,是建立在人們的所謂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的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