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前,廣東省某知名機構公布的一次關於「廣東省家長最關心的10大家庭教育困惑」網絡調查結果中,「誠實的孩子會不會吃虧」高居榜單的第三位。作為一名初中班主任,在跟家長接觸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這個問題依然困惑著部分家長。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產生這些困惑,是因為他們在教育孩子時沒有了堅持,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見聞讓自己原有的一些最基本的價值判斷發生了動搖。父母之所以對「誠實的孩子會不會吃虧」如此關心,反映出了當下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的人們的價值觀念處於混亂的狀態。
首先我們要搞懂,到底什麼是誠實?簡單地講,誠實就是忠誠正直,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在現實生活中,要做一個誠實的人並非易事。真正誠實的人不會為了面子、名聲、利益等去做有違自己內心一貫秉持的價值觀的事情,為人處事正直有原則。面對別人誤解時,能夠坦然的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所了解事實的真相,心裡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說,始終保持口和心的一致,就如我高中的語文老師教我們寫作業時講得一樣:我手寫我口,我口應我心。
其次,對於「誠實的孩子會不會吃虧」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很多個角度去考慮。一般情況下,如果我們從「會吃虧」或者「不會吃虧」的角度出發,顯然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從正面看,一般人會覺得誠信是為人之本,即使在生活中偶爾吃點小虧,也無大礙,老話不都講嘛,吃虧是福!問題是,成年人的世界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如人意的現象,比如,誠實申報收入的納稅額就比隱瞞收入的納稅額要多,誠實經營食品的成本就比在食品中摻假的成本要高。諸如此類的不誠實者反而得利的例子常常充斥著我們的眼球,才會讓家長產生「誠實者吃虧」的感覺。
最後,毋庸諱言,我是秉持「做人一定要誠實」的價值觀的,這一點打我記事以來就沒有動搖過。簡單點講,價值觀就是一個人對周圍客觀事物的意義及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現在網絡信息異常發達,人們的思維也十分活躍,多元化的價值觀在民間早已形成,社會核心價值觀還在重建的過程中。面對這樣的複雜的現實,要搞好家庭教育,父母就得擁有健康積極且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在父母的薰陶下培養起自己正確的價值觀。
作為一名站了二十五年講臺的基層教師,我親眼目睹著有些父母在用自己頗為功利的價值觀影響著孩子。這是當今教育必須面對的一個嚴峻現實,不用說老師已經無法給家長們灌輸自己追求真善美的價值觀了,現在的就連學生也對我們的說教充耳不聞了。孩子價值觀的養成主要靠家庭,不是老師推卸責任,是無能為力。君不聞,現在師生衝突快成了常態。據報導,2020年1月2日21時許,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學校園內發生一起刑事案件。只是因為同辦公的老師按規矩沒收了一個孩子的手機,和這件事並沒有關聯的周老師,就承受了這場無妄之災。具體情況,如果您有興趣了解,上百度隨便查。
培養孩子之前,父母先要培養好自己最基本的是非觀。是非觀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父母不僅要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更要能明確區分最基本的善惡美醜。父母要把誠實的信念傳遞給孩子,單靠「言傳」是不夠的,更要「身教」。孩子都會模仿家長的行為,不要指望能騙過孩子的眼睛。
誠實是一個孩子應有的品質,也是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的部分。當孩子有誠實的表現時,不要因為其他原因而責怪孩子的誠實。當孩子能夠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時,一定要及時給予孩子鼓勵。
往深裡說,做個誠實的人,首先對自己就大有好處。蘇格拉底把德爾菲神廟的名言——「認識你自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並且一直流傳至今。可見,「認識自己」是人生的一個大課題。一個長期保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人當然比那些常常口是心非的人更容易了解和認識自己。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在我看來,「會不會吃虧」對的是「功名利祿」,那些都是外在的皮毛。而「認不認識自己」對的是「詩酒田園」,那些才是使我們的靈魂得以安寧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