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吃虧是福」,可是新一代的父母卻有著自己的想法:這種福,不要也罷。
有一部分家長是真心這樣覺得的:「我們以身作則、苦口婆心教孩子誠實、正直、善良,讓孩子認為這是美好的品德,可偏偏他卻是最受欺負的那一個!」
合夥做了什麼壞事,小夥伴們都一個推一個,偏偏是我家那個老實孩子自己站出來。
要知道,大人其實並不都是聖人,這麼一個壞印象留在別人心裡,就逐漸成為一個難越過的檻。
但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道德教育,為孩子爭取的並不是一時一刻的「福」,是給孩子立身之本,入世之基。
誠實固然有時候吃虧,可是不誠實難道沒有成本嗎?
善良的人固然容易受騙,但是不善良的人會擁有可依託的朋友嗎?
在心理學英國著名演化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和科普作家理察·道金斯的經典作品《自私的基因》例子中,或許能找到一個答案。
書中介紹了這樣一個博弈遊戲:
遊戲雙方各有兩張牌,分別是「合作」和「背叛」,玩家同時選定自己要出什麼牌,扣在桌子上——雙方都不知道對方要打什麼牌,由第三方檢查。
1、如果兩人都選擇「合作」這張牌,第三方會獎勵雙方各300元——這就是俗說的「雙贏」
2、如果兩人都選擇「背叛」這張牌,第三方會罰雙方各10元——雙輸,但是請注意,輸的數值不大
3、如果一人打出「合作」,一人選擇「背叛」,選擇「合作」的人會被罰100元——好人被欺騙會損失慘重;
而打出「背叛」的人可以得到500元——要不要利用他人的「善良」從而讓自己賺取更多?
從參與遊戲的雙方的角度看,都能得到以下思考:
對玩家來說,如果對手選擇「合作」,自己選「背叛」比「合作」的收益多200元;如果對手選擇「背叛」,自己選擇「背叛」比「合作」可以少損失90元。
換一個角度,如果玩家自己就想要雙贏,但是又如何判斷對方是怎麼想的呢?他是不是在想「不論對方出什麼,似乎我都應該出『背叛』」?
理察·道金斯經過3輪、每輪60多種策略的調整,總結出令每位玩家收益最大化的策略,這個策略被他稱為「針鋒相對」。
這個策略在第一回合採取「合作」態度,之後每一回嚴格複製對手上一輪的出牌。
由此,作者總結出三個令收益最大化因素:「寬容、善良、不嫉妒」。
善良:「針鋒相對」實質上就是一種「好人策略」,開局即讓對方感受到善意,只做「以德報德」的事。
寬容:意味著對壞事情只有短期的記憶,雖然也會報復,但不會一直報復下去。
不嫉妒:嫉妒是指「希望獲得比對手更多的金錢」,而不嫉妒是指當對手和自己獲得同樣數目的金錢時,自己也是滿意的。
有意思的是,如果將輪次固定為200輪,「針鋒相對」策略的優勢並不大;
但是隨著「壞人策略」在200輪之後紛紛破產,它開始逐漸顯露出自己的絕對優勢。
如果用育兒的眼光來看這個實驗,我們也許會更容易理解。
教會孩子寬容、善良、正直、誠實,非常難非常需要投入,短期的收益確實也沒有那麼高。
但是道德教育是長期的,孩子的人生也是長期的,我們不能被一時的蠅頭小利蒙蔽了眼睛。
我們往往看見有人花錢買智育,有人花錢買美育,有人花錢買體育,可就是沒有人願意去投資孩子德育。
對於孩子本該光明的未來,這難道不是捨本逐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