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科技報國的 北京科技大學
編者按
北京科技大學有著這樣一群平凡而偉大的人:他們始終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嘔心瀝血,開拓創新,傳道授業解惑;他們始終牢記以服務師生為宗旨,在管理、教輔、後勤等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們身懷科技報國之志,在企事業單位行業領域,兢兢業業,以實際行動踐行「求實鼎新」校訓精神;當然,還有他們,傲遊在知識的殿堂,志向高遠、腳踏實地,盡情演奏著當代學子無悔於時代的青春之歌......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人,一群可愛可敬的人!
為充分發揮先進人物的模範先鋒和典型示範作用,北京科技大學官方微信特別推出《貝殼人物》系列欄目。旨在集中展現學校教師、職工、校友、學子的先進事跡、良好風貌,體現新時代北科人追求卓越、勇於爭先的精神特質,相信這種精神,將內化為我們前進的動力,鼓舞和引導廣大青年師生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日前
《中國教育報》報到了
這樣一位北科大教授
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求真力行肯下「真功夫」
甘當科技強國戰場的「排頭兵」
他曾被稱為「雪域英雄」
長期奮戰在科研教學第一線
從事氣體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
主持包括「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在內的
各類省部級以上課題60餘項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他的多項成果實現產業化
為國家創造經濟效益高達200億元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榮獲中國高等院校十大科技進展
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北京市優秀教師
北京市師德榜樣
首都十大教育新聞人物等榮譽
他雖然年近花甲
仍然每周滿負荷工作
嘔心瀝血開展著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研發
及教書育人工作
他就是北京科技大學
劉應書教授
鑄就高原生命奇蹟
「到了崑崙山,氣息已奄奄;過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風火山,三魂已歸天。」這是青藏地區流傳已久的順口溜。風火山,海拔4905米,含氧量不足內陸地區50%,年平均氣溫僅為零下7攝氏度。在這樣的地方要打通一條長1338米的隧道需要多久?又需要多少人力?他們的生存條件如何保障?
沿著青藏公路,從格爾木、西大灘、五道梁、風火山、沱沱河,一路深入高原腹地直至可可西裡無人區,長期被稱為「生命的禁區」,在這裡普通行走尚且困難,更遑論高強度的施工作業,就算背著氧氣罐,工人往往剛把設備抬起,身體就已經無力。在這條項目啟動初期,每天都會有大量工人倒在施工線上。
「施工周期不能拖,施工成本不能變,施工質量更是不能降低,但築路大軍的生命面臨嚴重威脅,有沒有可能在這建一個大型制氧站?」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的會上大家熱烈討論著。「我來吧!」聲音並不洪亮,卻帶有幾分儒雅,劉應書緩緩站起來。也就是從這一刻起,青藏公路的指揮線上,多了一個清瘦的身影。
在此後超過兩年的時間裡,他總共前往雪域高原近60次。為了關鍵性實驗,他在四面漏風的臨時帳篷中一住就是二十幾天。常常是周五還在北京給學生上課,周六一早就已帶著實驗結果坐在了建設指揮部,開始現場進行項目交流、實地勘測、調試設備、排除故障。而周一的上午,他又準時出現在課堂之上。教室中的學生可能很難想像,這位無時無刻不精神抖擻的教師正在承擔著什麼樣的壓力,更難以體會長期這樣連軸轉背後的疲累。
樸實無華的背後永遠是沉默的堅守與勤奮的付出。劉應書和他的團隊忍受著高原缺氧的痛苦、冒著急性高原病的生命危險,經歷了兩百餘次攻關實驗,終於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這不僅僅填補了該項技術的世界空白,攻克高原低氣壓和晝夜溫差大影響制氧系統的難題,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被廣泛應用在了青藏公路、青藏鐵路各項施工建設進程,為生命打開了禁區的大門,創造出15萬建設大軍高原病零死亡的世界奇蹟,該項目也由此獲得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對標國家之所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許多國家呼吸機、制氧機一器難求。而早在17年前的2003年,非典疫情來臨之際,劉應書就已經在研製吸氧機的科研攻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當時的醫療條件不比現在,不僅非典病人24小時離不開吸氧,就連醫護人員由於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也不得不介入吸氧系統以保持呼吸。為此,劉應書在高原制氧供氧系統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技術攻關成功研製出非典患者專用變壓吸附制氧機,大大解決了非典患者安全用氧的問題,減輕了醫患雙方用氧的負擔。
除了急國家之所急,劉應書的科研方向始終對標國家、人民的長遠利益。眾所周知,中國是鋼鐵大國,但焦煤的存儲量卻不大,特別是高品質焦煤的使用,往往需要依賴進口,這就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為了解決高爐噴吹貧煤、噴吹貧瘦煤的重大技術難題,劉應書耗時五年,率先研發成功並推廣貧煤、貧瘦煤高爐噴吹成套技術,大幅度提升了煤炭行業產品的優化升值,使國家資源得到科學合理的利用,直接經濟效益超過200億元。
為了應對空氣汙染問題,劉應書帶領科研團隊開發了空氣中的PM2.5以及煙氣中的SO2、NOx淨化技術,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以及「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煙氣多汙染物集並吸附脫除與資源化技術及示範」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將煙氣中的汙染物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產品,開闢出一條既產生環保效益又帶來經濟效益的大氣汙染治理新途徑,企業將從純投入的被動環保轉為有巨大回報的主動環保。經過劉應書及其課題組兩年多的艱苦努力,項目進展順利,吸附材料、吸附及資源化工藝、設備上的諸多難關都得到了突破,目前技術路線已經打通,開始進入示範工程建設階段。
率先垂範哺育新人
經常有人用「教授」「英雄」「大咖」等字眼來形容劉應書,但他總是慈眉善目地告訴大家,「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大學老師」。近幾年,這位大學老師也走進了課本,成為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中《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的主角。而在劉應書看來,能夠進入小學教材,能夠用自己的事例去教育影響一批又一批中華學子,這些都是對他教育科研生涯的最大認可。
平日裡,即便工作再忙,劉應書也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只要學生提出問題,不論多晚,他都會耐心給予學生答覆。為了加強梯隊內的學術交流,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劉應書組織本梯隊教師和學生定期進行學術研討。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他不惜耗用大量時間,對學生的論文從文章結構、內容表述、分析論述以及語法、修辭、標點符號進行逐一細緻修改。他常說:老師做好表率,學生才能有樣學樣;老師都糊塗不管事,學生就會更糊塗。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作為一名教師,劉應書更多地關注青年教師與學生的成長。他總說,我願意與大家一起做研究、出成果,一起去徵服更多的「風火山」。
近日,劉應書在北京科技大學2020年新教工崗前培訓中與新入崗教師分享教書育人心得——(點擊即可進入連結)
教誨是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條捷徑
——塞內加
USTB | 北京科技大學
出品:新媒體中心
微言大義新媒體工作室
來源:宣傳部、中國教育報、
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編輯:向曉佳
原標題:《貝殼人物|小學語文課本裡的北科大教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