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人物|小學語文課本裡的北科大教授!

2020-12-25 澎湃新聞

原創 科技報國的 北京科技大學

編者按

北京科技大學有著這樣一群平凡而偉大的人:他們始終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嘔心瀝血,開拓創新,傳道授業解惑;他們始終牢記以服務師生為宗旨,在管理、教輔、後勤等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們身懷科技報國之志,在企事業單位行業領域,兢兢業業,以實際行動踐行「求實鼎新」校訓精神;當然,還有他們,傲遊在知識的殿堂,志向高遠、腳踏實地,盡情演奏著當代學子無悔於時代的青春之歌......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人,一群可愛可敬的人!

為充分發揮先進人物的模範先鋒和典型示範作用,北京科技大學官方微信特別推出《貝殼人物》系列欄目。旨在集中展現學校教師、職工、校友、學子的先進事跡、良好風貌,體現新時代北科人追求卓越、勇於爭先的精神特質,相信這種精神,將內化為我們前進的動力,鼓舞和引導廣大青年師生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日前

《中國教育報》報到了

這樣一位北科大教授

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求真力行肯下「真功夫」

甘當科技強國戰場的「排頭兵」

他曾被稱為「雪域英雄」

長期奮戰在科研教學第一線

從事氣體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

主持包括「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在內的

各類省部級以上課題60餘項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他的多項成果實現產業化

為國家創造經濟效益高達200億元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榮獲中國高等院校十大科技進展

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北京市優秀教師

北京市師德榜樣

首都十大教育新聞人物等榮譽

他雖然年近花甲

仍然每周滿負荷工作

嘔心瀝血開展著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研發

及教書育人工作

他就是北京科技大學

劉應書教授

鑄就高原生命奇蹟

「到了崑崙山,氣息已奄奄;過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風火山,三魂已歸天。」這是青藏地區流傳已久的順口溜。風火山,海拔4905米,含氧量不足內陸地區50%,年平均氣溫僅為零下7攝氏度。在這樣的地方要打通一條長1338米的隧道需要多久?又需要多少人力?他們的生存條件如何保障?

沿著青藏公路,從格爾木、西大灘、五道梁、風火山、沱沱河,一路深入高原腹地直至可可西裡無人區,長期被稱為「生命的禁區」,在這裡普通行走尚且困難,更遑論高強度的施工作業,就算背著氧氣罐,工人往往剛把設備抬起,身體就已經無力。在這條項目啟動初期,每天都會有大量工人倒在施工線上。

「施工周期不能拖,施工成本不能變,施工質量更是不能降低,但築路大軍的生命面臨嚴重威脅,有沒有可能在這建一個大型制氧站?」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的會上大家熱烈討論著。「我來吧!」聲音並不洪亮,卻帶有幾分儒雅,劉應書緩緩站起來。也就是從這一刻起,青藏公路的指揮線上,多了一個清瘦的身影。

在此後超過兩年的時間裡,他總共前往雪域高原近60次。為了關鍵性實驗,他在四面漏風的臨時帳篷中一住就是二十幾天。常常是周五還在北京給學生上課,周六一早就已帶著實驗結果坐在了建設指揮部,開始現場進行項目交流、實地勘測、調試設備、排除故障。而周一的上午,他又準時出現在課堂之上。教室中的學生可能很難想像,這位無時無刻不精神抖擻的教師正在承擔著什麼樣的壓力,更難以體會長期這樣連軸轉背後的疲累。

樸實無華的背後永遠是沉默的堅守與勤奮的付出。劉應書和他的團隊忍受著高原缺氧的痛苦、冒著急性高原病的生命危險,經歷了兩百餘次攻關實驗,終於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這不僅僅填補了該項技術的世界空白,攻克高原低氣壓和晝夜溫差大影響制氧系統的難題,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被廣泛應用在了青藏公路、青藏鐵路各項施工建設進程,為生命打開了禁區的大門,創造出15萬建設大軍高原病零死亡的世界奇蹟,該項目也由此獲得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對標國家之所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許多國家呼吸機、制氧機一器難求。而早在17年前的2003年,非典疫情來臨之際,劉應書就已經在研製吸氧機的科研攻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當時的醫療條件不比現在,不僅非典病人24小時離不開吸氧,就連醫護人員由於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也不得不介入吸氧系統以保持呼吸。為此,劉應書在高原制氧供氧系統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技術攻關成功研製出非典患者專用變壓吸附制氧機,大大解決了非典患者安全用氧的問題,減輕了醫患雙方用氧的負擔。

除了急國家之所急,劉應書的科研方向始終對標國家、人民的長遠利益。眾所周知,中國是鋼鐵大國,但焦煤的存儲量卻不大,特別是高品質焦煤的使用,往往需要依賴進口,這就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為了解決高爐噴吹貧煤、噴吹貧瘦煤的重大技術難題,劉應書耗時五年,率先研發成功並推廣貧煤、貧瘦煤高爐噴吹成套技術,大幅度提升了煤炭行業產品的優化升值,使國家資源得到科學合理的利用,直接經濟效益超過200億元。

為了應對空氣汙染問題,劉應書帶領科研團隊開發了空氣中的PM2.5以及煙氣中的SO2、NOx淨化技術,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以及「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煙氣多汙染物集並吸附脫除與資源化技術及示範」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將煙氣中的汙染物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產品,開闢出一條既產生環保效益又帶來經濟效益的大氣汙染治理新途徑,企業將從純投入的被動環保轉為有巨大回報的主動環保。經過劉應書及其課題組兩年多的艱苦努力,項目進展順利,吸附材料、吸附及資源化工藝、設備上的諸多難關都得到了突破,目前技術路線已經打通,開始進入示範工程建設階段。

率先垂範哺育新人

經常有人用「教授」「英雄」「大咖」等字眼來形容劉應書,但他總是慈眉善目地告訴大家,「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大學老師」。近幾年,這位大學老師也走進了課本,成為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中《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的主角。而在劉應書看來,能夠進入小學教材,能夠用自己的事例去教育影響一批又一批中華學子,這些都是對他教育科研生涯的最大認可。

平日裡,即便工作再忙,劉應書也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只要學生提出問題,不論多晚,他都會耐心給予學生答覆。為了加強梯隊內的學術交流,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劉應書組織本梯隊教師和學生定期進行學術研討。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他不惜耗用大量時間,對學生的論文從文章結構、內容表述、分析論述以及語法、修辭、標點符號進行逐一細緻修改。他常說:老師做好表率,學生才能有樣學樣;老師都糊塗不管事,學生就會更糊塗。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作為一名教師,劉應書更多地關注青年教師與學生的成長。他總說,我願意與大家一起做研究、出成果,一起去徵服更多的「風火山」。

近日,劉應書在北京科技大學2020年新教工崗前培訓中與新入崗教師分享教書育人心得——(點擊即可進入連結)

教誨是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條捷徑

——塞內加

USTB | 北京科技大學

出品:新媒體中心

微言大義新媒體工作室

來源:宣傳部、中國教育報、

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編輯:向曉佳

原標題:《貝殼人物|小學語文課本裡的北科大教授!》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貝殼人物|北科大女神教授入選!
    貝殼人物|北科大女神教授入選! 原創 名師薈萃的 北京科技大學 收錄於話題#北京科技大學40#貝殼人物
  • 【俱樂部】北科大MBA貝殼戶外俱樂部成立三周年、貝殼跑團成立兩...
    2020年12月5日,貝殼戶外俱樂部成立三周年、貝殼跑團成立兩周年慶暨北科大MBA沙10啟動儀式活動於京成功舉辦。活動邀請亞沙組委會代表、俱樂部贊助商代表、北京兄弟院校MBA的亞沙領隊、北科大經濟管理學院MBA多位跑者師生近50人出席。
  • 你知道小學語文課本裡的插畫和配圖,都是出自哪些畫家之手嗎
    還記得開學第一天拿到《語文》課本的好奇與欣喜嗎?是否曾盯著插圖入迷走神,是否曾「費盡心思」為課本上的畫作「改頭換面」。這些語文課本中的插畫,幾乎承包了我們上課時所有的開小差時間。你知道小學語文課本裡的經典插畫和配圖都是出自哪些大師嗎?比如這幅被人惡搞了無數次的《杜甫像》,作者為水墨人物畫一代宗師蔣兆和。
  • 曾經小學語文課本裡的大英雄,多年後卻被證實是個殺人犯
    不知道大家對小學課本上出現的英雄人物劉學保是不是還有印象,但是當初他可是以一個英雄人物的身份進入小學的語文課本的,但是這樣的事情很快被打破了,因為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蘭州市中級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劉學保無期徒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英雄人物怎麼能夠說變就變呢?
  • 貝殼原創 丨記住貝殼,回憶永不刪除
    記憶裡裝著故事,而北科大承載了多少人的記憶。這裡有你的故事,他的回憶,我們的曾經。什麼讓他們記住了北科大,來聽聽貝殼er「我」的故事,說說你心中關於貝殼最深刻的記憶。貝殼er:不知何時適應了這裡的氣場,認識了身邊的朋友。難忘軍訓,初識北科大。
  • 這些年被玩壞的語文課本裡的人物,滿滿都是回憶啊!
    剛發下來的語文課本,嶄新嶄新的,一看封面就是愛讀書、愛看報、愛學習的好少年。裡面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人物就是魯迅,魯迅在教科書的地位就好比當代網紅。小學時候背的詩句,不是李白就是杜甫,是不是還有蘇軾和陶淵明……杜甫這一大詩人的形象也被小學生們玩壞了。身兼數職,特別忙!才子配佳人,還要抱得美人歸,這眼神絕了……網遊特別流行,把杜甫變身為身穿鎧甲的大英雄!王者榮耀要不要考慮多一個形象設計?
  • 小學語文課本越來越美,70、80、90後的小學語文課本長啥樣?
    新學期,新課本。這個時候,相信很多小學生都已拿到了新的語文課本。面對新的語文課本,學生們個個都是愁眉苦臉,而家長卻陷入了回憶。為什麼?熊孩子們的愁眉苦臉是因為他們又要進入到學習狀態,而新的語文課本都堪稱高顏值,這也讓家長們都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學語文課本越來越美,70、80、90後的小學語文課本長啥樣?70年代,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
  • 新版小學語文課本,為什麼還是不盡如人意?
    若有人說我對現行語文課本吹毛求疵,我得反問一句,為什麼我們的課文裡有那麼多疵能夠讓我求呢?有些疵可不用吹毛才能發現哦,那是巨大的漏洞,三十裡外肉眼都看得見。比如我指摘的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那四篇課文的不合情理,難道我們都習焉不察,安之若素?如果認為我對某個句子的表達誅求過深,那也是順帶的吧。
  • 葉聖陶《開明國語課本》:小學語文課本必是兒童文學
    今年秋季開學,我國中小學新生統一更換語文課本,此舉意在增強學生的閱讀、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說到語文教材,我們不能不想起葉聖陶先生,他是我國最著名的作家、編輯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傾注語文教材的編輯和教育教學,是我國語文教學的開拓者。「語文」這兩個詞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由葉聖陶提出來的。他說,說話就是語,寫字就是文,所以叫語文。
  • 滬小學語文課本或"瘦身" 周杰倫歌曲入選教材
    近日,周杰倫歌曲入選語文出版社的小學語文教材,再次引發人們對小學語文教材的關注。昨日,記者從上海有關部門獲悉,上海小學並不使用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而上海也正在醞釀新一輪的語文教育改革;今年9月上海的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可能「瘦身」,此舉可使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負擔減輕。
  • 作為一個細節控,我在小學語文課本裡發現了N處錯誤-虎嗅網
    作為全國上億學子的通用課本,中小學語文教材一直備受社會關注,尤其近年教改的主題之一就是「語文為王」。2017年9月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義務教育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在全國推廣,今年秋季新學期起這三科全國都是用統一部編教材。
  • 罕見的清朝小學語文課本,對比一下,它和如今的課本有哪些異同!
    下面學習君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清朝的小學語文教材,一起來對比一下,它和現在的小學語文到底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吧:PS:由於在當時小學階段屬於四年制,所以在教材的內容分布上和現在的小學課本是有很大不同的,下面學習君給大家分享的是清朝語文第二冊的課本,雖然只是其中一冊,但整體的教育理念依然是非常清晰的
  • 古詩退出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
    古詩退出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 2014-08-27 13:30:46作者:責任編輯:耿慶源   據新華社電 從今年9月新學期開始,上海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語文課本
  • 學渣的語文課本走紅,課本任務被畫成創意圖,網友看後拍手叫好
    近段時間,一組「學渣的語文課本」走紅,這組圖裡全是一位學渣在上課老師劃重點時給自己書「畫的重點」:語文書上的各種人物插圖,硬生生被這位同學該成了高校人物行為或者小漫畫。《我的母親》插圖裡的「體弱寶寶」被改造「外星人寶寶」在語文課本裡,胡適的作品《我的母親》中有一個插圖,插圖裡有一個身體孱弱的孩子正躺在床上,孩子的母親看起來溫柔體貼,正側坐在床邊提醒在床上休息的孩子得好好休息養好身子,不能與外面那些淘氣的孩子一起玩。
  • 部編小學語文新課本問題分析
    部編小學語文新課本問題分析第一冊浙江省臨海市古城小學  楊新安 當下,全國已出通用的部編小學語文新課本有六冊
  • 一隻蛐蛐11萬,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蟋蟀嗎
    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中也有很多關於蛐蛐的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小學課本裡的小「蛐蛐」們。01《蟋蟀的住宅》《蟋蟀的住宅》選自《昆蟲記》,作者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1823-1915)。
  • 1949年版小學語文課本現身(圖)
    本報訊(記者胡孫華)近日,武漢收藏家姜小平向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一本1949年版的《高級小學國語課本》(第一冊),跟現在輕鬆活潑的小學語文教科書相比,62年前的語文書顯得「又紅又專」。
  • 小學語文課本封面,見證了成長的喜悅,卻也有回憶的心酸
    有多少人還記得小學時期的語文課本呢?課本封面上的插圖是什麼樣的,你還有印象嗎?今天搜集了小學一至六年級的語文課本封面,來一波回憶殺。當時拿到新課本,只知道隨便翻看裡面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一睹為快,有誰注意過不同年級的語文書封面有什麼變化嗎?設計者又有什麼深意呢?
  • 北科大四六級考試注意事項!
    北科大四六級考試注意事項!一起為參加四六級考試的小貝殼們原標題:《必讀!北科大四六級考試注意事項!》
  • 課本插圖裡的青春
    因此,在低年級的小學語文課本中,大量出現了小孩、小動物、小物品的形象,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故事類插圖,在教材編寫之前就已經存在大量的藝術作品了,教輔在選用配圖的過程中,在畫作基礎上簡單處理,也就能夠完美貼合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