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殺手!野生動物會傳播哪些病毒?

2020-12-20 談錢說道

有些看起來很可愛的野生動物,其實攜帶著不少病毒。

身體抵抗力差的人,有可能會被這些病毒感染。

第一種:蝙蝠

蝙蝠,又叫天鼠、掛鼠、天蝠、老鼠皮翼、飛鼠、燕別故、蜜符、鹽老鼠等。

全世界共有962種蝙蝠。

蝙蝠的分布範圍很廣。除了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蝙蝠的足跡遍及世界。

蝙蝠存在了8800萬年,跟恐龍一個時代。恐龍都滅絕了,蝙蝠還在。

大部分蝙蝠白天休息,夜間覓食。

蝙蝠是唯一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蝙蝠的飛行器官不是翅膀,是翼手。

蝙蝠能攜帶100多種病毒,是病毒攜帶大戶。雖然蝙蝠攜帶了很多病毒,但蝙蝠幾乎不會發病,這得益於它逆天的免疫系統。蝙蝠飛行時體溫可以上升到40攝氏度,會「燒死」很多病毒。

蝙蝠攜帶的最可怕的病毒種類包括:SARS病毒(最初叫非典)、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MERS病毒等。這些病毒都曾殺死很多人。

當然,並非所有的蝙蝠都會傳播病毒。大部分病毒的傳播途徑是,蝙蝠被蛇等敵人吃掉,病毒轉移到蝙蝠的敵人身上,人們再吃掉蝙蝠的敵人,隨後傳染給人類。

第二種:穿山甲

穿山甲,又名鯪鯉,是穿山甲科動物的通稱,廣泛分布在非洲和亞洲各地。

穿山甲頭體長42-92釐米,尾長28-35釐米。

穿山甲吃飯的方法是,用長舌頭舐食白蟻、蟻、蜜蜂或其他昆蟲。

穿山甲的視覺基本退化了,但它嗅覺靈敏。

穿山甲的原產地是不丹、中國、印度、寮國、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等。

現在,穿山甲瀕臨滅絕,在多數國家被列入保護動物名單。

穿山甲攜帶多種體內寄生蟲——弓形蟲、肺吸蟲、絛蟲、旋毛蟲等,可引發心肌炎、肺炎、肝炎等併發症。

此外,穿山甲還攜帶蜱蟲。蜱蟲可以傳播回歸熱、出血熱等疾病。

令人奇怪的是,有不少人居然偷偷購買和食用穿山甲。理由是《本草綱目》上提及穿山甲能治一些病。

真相是,穿山甲的肉沒有滋補和藥用價值。

第三種:刺蝟

刺蝟看起來挺可愛的,尤其是小刺蝟。家在鄉村的朋友,很多人都見過這種小傢伙。

刺蝟又叫做刺團、蝟鼠、偷瓜獾、毛刺。它有36-44枚顆牙,比人類的要多。

有趣的是刺蝟喜歡打呼嚕。

因為刺蝟調節體溫的能力較差,所以它會冬眠。平時也是在夜間活動。

刺蝟的主要食物是昆蟲和蠕蟲,一晚上能吃掉4兩(200克)蟲子。

剛出生的小刺蝟眼睛看不見東西,刺也是軟的。

刺蝟家族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和非洲。

刺蝟的適應能力很強。它被人帶進紐西蘭後,因為沒有天敵,所以繁衍過度。後來紐西蘭的蟲子不夠吃了,刺蝟就開始吃蝸牛、蚯蚓和鳥蛋。

刺蝟體內能攜帶多種寄生蟲,比如裂頭蚴、芽囊原蟲等。這些寄生蟲能夠損傷眼睛、皮下組織、大腦和腸道等器官。

刺蝟還能攜帶蜱蟲。蜱蟲的危害上面已經說過了,這裡不再重複。

第四種:浣熊

浣熊的真實長相非常對不起觀眾,但是動漫電影裡的浣熊就被改造得很可愛。比如大片《功夫熊貓》中熊貓阿寶的浣熊師父。

很多人想必也吃過小浣熊乾脆麵。

浣熊又叫皮皮熊,大部分分布在美洲。

浣熊是「遊泳健將」,喜歡棲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樹林中。

浣熊白天大多在樹上休息,晚上出來活動。

北方的浣熊會躲進樹洞冬眠。

浣熊是狂犬病的宿主,它的體內攜帶了多種寄生蟲,包括蛔蟲、鉤蟲、浣熊貝蛔蟲等,這些寄生蟲會對腸胃造成損傷。

第五種:野生蛇

蛇就不多說了,人人都認識。

還有不少人對蛇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一看到蛇就緊張。

關於人怕蛇,最普遍的觀點是進化中的基因遺傳。

在遠古時期,人類在樹上生活,獅子、老虎等不會爬樹,對人類構不成重大威脅。但是蛇會爬樹,人類祖先有不少人被蛇咬傷或咬死,倖存下來的人就對蛇產生了深深的恐懼。這種對蛇的恐懼記憶隨後就刻在人類的基因裡。

蛇其實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全世界各地都有蛇的分布,有3000多種,是一個超級大的類別。

野生的蛇體內攜帶有多種寄生蟲,如舌形蟲、曼氏迭宮絛蟲、隱孢子蟲等,這些寄生蟲,人和動物都能感染。它們可以導致腹膜炎、敗血症等。

此外,野生蛇還能攜帶蜱蟲。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不少人喜歡用蛇來泡藥酒。但是,蛇攜帶的裂頭蚴、絛蟲以及一些病菌,酒精無法將其殺滅,很容易隨著所謂的藥酒進入人體,最終造成危害。

野生蛇的肉不要吃,不要用蛇泡藥酒。

第六種:野兔

野兔廣泛分布在全世界各地。

對於吃貨來說,野兔全身幾乎沒有脂肪。成都的各種兔肉做得很好吃。

說幾個人們很少知道的野兔冷知識。

野兔一般每兩天進食一次。

野兔的叫聲類似於嬰兒啼哭。很多人認為野兔或家兔不會叫,並不是這樣。在受到驚嚇或被捕捉時,野兔會發出尖叫聲。

野兔奔跑時最大時度達50公裡。當然,它不可能一直以這個速度跑下去,也就是持續一二十分鐘。

野兔體內攜帶有弓形蟲、腦炎原蟲、肝毛細線蟲、肝片吸蟲、囊尾蚴等,它們會損傷腸道、肝臟等器官。

野兔還攜帶蜱蟲。

蜱蟲這東西,出鏡率有點高啊,很多動物都攜帶。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對野生動物的領地大肆侵佔,野生動物與人類的接觸更加頻繁。有些動物攜帶的病毒就傳染給人類,造成了很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珍愛生命,遠離野味!

——————————————————————

參考文獻:搜狗百科、百度百科及相關動物學辭典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最毒的動物,到底是不是「奪命仙子」?
    說到有毒的動物,不少人會想到毒蛇。有人見過毒蛇,也養毒蛇。自古以來很多人怕蛇。提起有毒動物,一般人還會想到蠍子之類的動物。這不奇怪,因為像蛇啊,蠍子之類的動物常見。估計很少會想到「鈷藍箭毒蛙」。有人說,資訊越是發達,人們的知識積累也會越豐富。看到成都大學微博發布話題:「世界上最毒的動物是什麼?」
  • 阻擊病毒,為何要禁食野生動物?
    來源:經濟日報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這個決定顯然與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關。那麼,新冠病毒傳播與野生動物有何關聯?讓我們梳理一下近期的相關科研成果。2月24日,一則消息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 除了蝙蝠還有幾種野生動物攜帶大量病毒
    除了蝙蝠攜帶200多種病毒還有幾種野生動物也攜帶大量病毒。但是狐狸也是能夠傳播病毒的一種野生動物,最為常見的就是狂犬病毒,鼠疫也可以通過狐狸傳播,非典過後人們從狐狸身上發現它也可以傳播非典病毒,狐狸身上帶有許多細菌,可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在人類沒有對狐狸進行傷害時,狐狸一般不會先攻擊人類,但是如果人類對狐狸發出攻擊,自身保護能力很強的狐狸是會做出反擊。狐狸沒有攻擊性,但也不要小看他的能力。
  • 專家建議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
    研究發現部分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程度與人類一致 據新華社電 外媒稱,根據發表在《哺乳動物評論》雜誌上的一篇觀點文章,存在人類將新冠病毒傳播至野生動物的巨大風險。
  • 新冠病毒與野生動物究竟有啥關聯?我們梳理了最近的科研成果發現…
    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這個決定顯然與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關。那麼,新冠病毒傳播與野生動物有何關聯?讓我們梳理一下近期的相關科研成果。2月24日,一則消息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 哪些動物會感染和傳染狂犬病?請保持距離
    作者: 企業信息    狂犬病毒通常由攜帶狂犬病毒的動物,經唾液排出,通過破損的皮膚,咬傷、抓傷是最常見的途徑,此外,發病的動物舔舐口腔、會陰、肛門等黏膜,或者尚未癒合的傷口,都可以傳播病毒。對狂犬病動物宰殺、剝皮,偶爾也會造成感染,移植狂犬病死亡患者的器官,也可以傳播狂犬病,不過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徹底煮熟的動物肉和巴氏消毒過的奶,不會傳播狂犬病。那麼除了狗會傳播狂犬病之外還有哪些動物會傳播呢?
  • 觀點|讓野生動物的保護回歸「公益」
    野生動物到底應該是「保護」還是「利用」?野生動物保護法還有哪些修改空間?在野生動物保護法在此列入修法日程之際,這些貌似「老生常談」的問題還是需要深入思考。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大多與野生動物有關,且現代社會人類完全無需通過食用野生動物來滿足蛋白質的需求,所以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應徹底摒棄,永絕後患!果子狸 (圖片:新華社)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一直堅信,野生動物屬於大自然,把它們留在野外才是真愛,才是對野生動物最大的保護。
  • 全面禁食野生動物,這裡還有更多你想知道的!
    野生動物身上  有大量未知的病毒、細菌和寄生物  有數據表明  78%的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  看到這裡  你還敢對野生動物「下口」嗎?  Q:  到底哪些野生動物不能再吃了?  A:  決定指出,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明確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必須嚴格禁止。
  • 外媒:美確認首例野生動物感染新冠
    參考消息網12月20日報導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2月15日報導,據國際傳染病學會12月14日稱,美國當局已確認美國首例感染新冠病毒的野生動物案例。感染動物是一隻野生水貂。美國全國保護野生生物研究中心副主任託馬斯·德利貝託強調,這是在自然界中首次發現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確診病例。在對有疫情暴發的水貂養殖場附近的野生動物進行監測時,當局在美國猶他州的一個養殖場附近發現了這隻被感染的野生水貂。德利貝託指出:「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已在有疫情暴發的水貂養殖場附近的野生動物種群中廣泛傳播或穩定存在。」
  • 人類每獵食一頭野生動物,都相當於為病毒進入新物種擲了一次骰子
    現在的問題是,人類太多,而野生動物太少。而這種失衡令人類暴露在原本只會停留在野生宿主身上的疾病面前。在特定的條件下,一些從動物傳給人類的傳染病可能迅速蔓延開來,在高度互聯的當今世界不加選擇地致人於死地。當年SARS和禽流感疫情,都是最好的例證。
  • 拍照掃描即可識別禁食野生動物,廣東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啟動
    南都訊 記者夏嘉雯 廣州市有哪些常見的野生動物?哪些野生動物不能吃?野生蛇、鳥闖進家裡該怎麼辦?11月1日,廣東省暨廣州市第三十屆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活動在中山紀念堂啟動,廣泛宣傳和普及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倡導健康文明飲食新風尚。
  • 野生動物為什麼不能吃?知道這些你就下不去嘴了
    筆者:三體-小遙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十分迅速,人們在加強防禦之外,也在積極地尋找導致疾病傳播的原因。根據相關說法,食用野味和捕殺野生動物或許是病毒進入人類社會的主要方式。這聽起來並不會令人感到意外,因為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擁有了更好的生活條件,除了山珍海味之外,食用更加稀有的野生動物也成為很多人的新追求,而它們身上往往攜帶著大量病毒和細菌。前幾天,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的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有關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相關決定,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又增加了一道更嚴格的防控。
  • 貓溫柔可愛,卻是「動物殺手」,而且攜帶的寄生蟲威脅海洋生物
    當你還沉浸在貓咪的盛世美顏中時,貓已經被世界界定為「動物殺手」了。是的,請不要懷疑,無論是家貓還是野貓,它們的存在已經嚴重威脅了小型野生動物的生命。澳大利亞的貓每年殺死超過20億隻野生動物澳大利亞已經對家貓和野貓進行了數百種研究,得到了驚人的數據。目前,澳大利亞的野貓有200萬到600萬隻,每隻野貓平均每年殺死約740隻本地動物;家貓數量大約為400萬隻,每隻家貓平均每年殺死75隻野生動物。
  • 關於SARS-COV-2病毒和野生動物、動物園的科學事實和認知
    此外,關於各種動物易感性和可能涉及的相關信息還沒有得到,而且也不會在未來短時間內得到。 內容提要 1、新型冠狀病毒2、冠狀病毒簡介3、冠狀病毒在野生/動物園常見嗎?4、冠狀病毒會引發什麼疾病?5、冠狀病毒能從動物傳染給人類嗎?
  • 5篇關於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精選時評作文素材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牽動全國人民的心,病毒的來源是野味,可能在中高考時會出現相關疫情的作文題目。分享幾篇關于禁食野生動物的文章,希望可以幫助大家。該跟「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相揖別了!  鄧海建 新民晚報  要防控疫情,須追本溯源。儘管新冠肺炎疫情真相仍有待撥雲見月,但禁食野生動物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已然板上釘釘。
  • 健康犬可以攜帶並傳播狂犬病病毒?
    從生物進化學角度上講,以上幾個特徵組合在一起應該會迅速消耗種群中的易感個體,最終導致宿主和/或病毒的滅絕。 然而事實卻是,數千萬年以來,狂犬病病毒可以在動物種群,特別是可以自由交集、喜歡相互撕咬易於傳播這種病毒的野生動物中長期保持存在和傳播。 狂犬病病毒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 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對此知道得太少!
    別再惹野生動物了!2月9日晚,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公關組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在發布會上表示: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說來源於野生動物。儘量少養,更不能去吃!
  • 食用野生動物會讓你得什麼病
    【相關新聞:越南穿山甲闖進福州汽配店遊蕩 市場價格萬元】針對野生保護動物頻頻出現餐桌的現象,有專家指出,很多野生動物帶有細菌、病毒,以及寄生蟲,且一些寄生蟲卵即使高溫也很難殺死,食用後容易引發多種病症。而市森林公安局督察長提醒,無論是購買或撿到野生動物,放生前都應先經過相關專家鑑定。
  • 禽流感病毒不同亞型毒力不同 哪些禽流感病毒會感染人
    高致病性禽流感傳播快、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雞群常常全部死亡,危害極大;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類出現輕度呼吸道症狀、食量減少、產蛋量下降,導致零星死亡;非致病性禽流感不會引起明顯症狀,僅會使染病的禽鳥體內產生病毒抗體。一般認為,毒力較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容易感染人類,這類禽流感病毒多為H5和H7兩種亞型。
  • 「病毒獵手」利普金:華南海鮮市場可能是二次傳播
    這種病毒在基因結構的重要區域存在差異,表明在它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有效傳播之前,已經適應了人類或類似於人類的物種,並被允許以這種方式移動。因此,我們認為這種病毒存在於蝙蝠體內,可能與動物接觸,可能在野生動物市場,也可能是被感染的人類。 病毒在不斷生長過程中適應了其他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