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惹野生動物了!
2月9日晚,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公關組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在發布會上表示:
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說來源於野生動物。儘量少養,更不能去吃!
通常情況下,人們很難接觸到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所攜帶的病原體也難以傳染給人類,但是,捕殺和食用野生動物,導致了很多疾病的傳播和爆發。
愛滋病、伊波拉病、鼠疫、SARS非典肺炎、禽流感、萊姆病、猴痘、尼巴病毒、亨德拉病毒、西尼羅河熱等疾病的傳播與野生動物有密切關係。
遺憾的是,相對於人類病毒,人類對於動物病毒目前研究甚少。
一、新冠病毒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教授1月27日在對新型肺炎疫情進行解答時表示,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提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起源於蝙蝠。但關鍵問題是,蝙蝠病毒正常條件下不能直接感染人類,可能通過「中間宿主」感染。那麼,「中間宿主」到底是誰?有科研論文和社會上的流行說法將「犯罪嫌疑人」指向蛇、豺等動物。
2月9日,陳煥春教授表示,華南農業大學報導了穿山甲有可能是潛在的中間宿主,新型冠狀病毒也可能存在多個中間宿主。穿山甲毒株與目前感染人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這個相似性還在觀察,它可能是某個基因片斷,或整個全基因組序列。
而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百度app、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聯合發布的《百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搜索大數據報告-拒絕野味篇》數據顯示,在過去近十年裡,穿山甲和豪豬是人們最為關注的野味,兩者佔比近5成。
二、SARS
2002年-2003年的SARS(非典)爆發,從廣東開始爆發的非典就源自野生動物市場。
當時在廣東的果子狸身上發現了類似SARS的冠狀病毒,因此,果子狸被認為是SARS病毒的來源。
直到2017年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在國際病原學權威期刊 PLoSPathogens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Discoveryof a rich gene pool of batSARS related coronaviruse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the origin of SARScoronavirus 的研究論文。
該團隊揭示SARS冠狀病毒起源於蝙蝠中的病毒重組。於是真相大白:蝙蝠被證實是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
三、伊波拉
以往被稱作伊波拉病毒性出血熱的伊波拉病毒病,是一種罕見但可在人間引起嚴重且往往致命的疾病。
病毒通過野生動物傳到人,並在人間通過人際間傳播蔓延。
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介紹,伊波拉病毒病平均病死率約為50%。在以往疫情中出現的病死率從25%到90%不等。
伊波拉病毒病是在1976年同時暴發的兩起疫情中首次出現的,一起在現在的南蘇丹恩扎拉,另一起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揚布庫。後者發生在位於伊波拉河附近的一處村莊,該病由此得名。
2014-2016年在西非出現的疫情是1976年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以來發生的最大且最複雜伊波拉疫情。當時,獅子山、賴比瑞亞、幾內亞因疫情死亡共11308人。
目前,剛果仍處於伊波拉疫情之中。
人們認為大蝙蝠科果蝠是伊波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伊波拉是通過密切接觸到感染動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而傳到人,比如在熱帶雨林中發現的患病或者死亡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豬。
伊波拉隨後通過人際間傳播加以蔓延,方式是(通過破損皮膚或黏膜)直接接觸:
· 伊波拉患者或死者的血液或體液;
· 受到伊波拉患者的體液(如血液、糞便、嘔吐物)或伊波拉死者的屍體汙染的物品。
四、愛滋病
目前人們談之色變的愛滋病,最初也是由於非洲人捕食野生猴子而感染,最終傳播到全世界。
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國家疾控中心在洛杉磯發現一種奇怪的病:患者全身免疫系統幾近崩潰,還會感染其他各種不同尋常的疾病。更可怕的是,所有的醫療手段都無濟於事,治癒率為零!
隨後,人們發現得病的人越來越多。1982年,這種病被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即愛滋病。
美國疾控中心組織專家推算出一種「類愛滋病毒」,該病毒最早於1908年出現在猴子和猩猩身上,1930年前後傳染給了人類。
猩猩和猴子具有較強的免疫能力,部分猴子被「類愛滋病毒」感染後,只是攜帶病毒,並不發病。一旦該病毒進入人體,則會逐漸進化成人類愛滋病病毒。
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截至2018年底,全球約有3790萬愛滋病毒感染者。2018年有77萬人死於愛滋病毒相關原因,170萬人成為新感染者。
五、鼠疫
歷史上,鼠疫是導致高死亡率的大流行病。14世紀時它被稱為「黑死病」,曾在歐洲造成約5000萬人死亡。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2010-2015年全球共報告了3248例鼠疫,其中包括584例死亡。
鼠疫是一種傳染病,由鼠疫耶爾森菌引起,這是一種動物源性細菌,通常可在小哺乳動物及其跳蚤上發現。它通過跳蚤在動物之間傳播。人類感染的途徑是:
· 染病跳蚤叮咬;
· 在未加保護的情況下接觸傳染性體液或受感染物質;
· 吸入肺鼠疫患者的呼吸道飛沫/微粒。
鼠疫可造成非常嚴重的人類疾病,特別是敗血性(細菌通過血液循環引起全身感染)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療,病死率為30%-100%。除非得到早期治療,否則肺鼠疫向來是致命的。
肺鼠疫傳染性極強,可以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在人際傳播,從而引發嚴重的疫情。
六、猴痘
2003年,一種類似天花的病猴痘在美國蔓延。
猴痘是一種罕見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從動物傳播給人的病毒),病人症狀與過去在天花病人身上所觀察到的相似,但臨床嚴重程度較輕。
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暴發猴痘疫情的死亡率一般介於1%至10%之間,大多數死亡發生在較年輕的年齡組。
人猴痘病最早於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原薩伊)一個9歲男孩身上發現,當地已在1968年消除了天花。自此之後,報告的大部分病例均在剛果盆地和西部非洲的熱帶雨林地區,尤其是剛果民主共和國,被視為在當地呈流行狀態。1996至1997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疫情。
2003年春季,在美國確認出現了猴痘病例。這是在非洲大陸之外首次報告的猴痘病例,大多數患者據報與受到非洲齧齒動物感染的進口寵物草原犬鼠有過緊密接觸。
在非洲有記錄表明,人感染是通過處理受感染的猴子、甘比亞巨鼠或松鼠而獲得。嚙齒類動物是病毒的主要宿主。食用烹飪不當的感染動物肉類是一種可能的危險因素。
早在20年前,健康時報創刊頭版就曾刊登過《專家忠告:吃野生動物易患怪病》一文,時隔20年後,一語成讖。
對於大自然,我們需要多一些敬畏之心。放野生動物一條生路,也給人類自己留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