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生到嬰兒期結束,是人類一生非常重要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照顧好寶寶,可能會造成孩子一生的心理和性格缺陷,很多寶媽初為人母,沒有育兒經驗,便在網上或書上到處尋找怎麼培育出優秀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快樂成長,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育兒中的經驗。
新生兒離開母體降生,即開始獨立發揮生理機能,這時候要給寶寶建立正常的生活節律,也是維持生命機能的重要時期。新生兒出生便有了食物反射、防禦反射和抓握反射等無條件反射能力,這是他們先天具有的適應環境、保護自身生存的行為,有助於嬰兒發展早期的社會關係。
嬰兒的啼哭是表達需要的唯一方式,是向撫養者表達個體某種需要的信號,是具有社會交往性的哭泣,所以寶媽們不要對此置之不理,聽信某些「孩子需要進行獨立鍛鍊」的說法。今年4月,廣東一位寶媽參加一個育兒機構的趴睡訓練,三個月大的寶寶趴了一個多小時直至停止啼哭,活活被悶死,寶媽在一旁一直在給群裡直播。願這種慘劇不再發生,這種愚昧的寶媽也該醒醒了。
在這裡提醒寶媽們不要做以下幾種傻事:
1、對寶寶的啼哭置之不理,不想讓孩子依賴心理太強,要鍛鍊他獨立的能力,但是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
嬰兒啼哭、悲傷、憤怒、呼喚媽媽是一種痛苦的求助,餓了渴了大小便不舒服了都會以哭泣的方式來表達,如果撫養人尤其是媽媽不能及時來到身邊滿足他,那麼她急切的願望就會受到打擊,希望破滅,在悲戚中償受失望,便會減少啼哭,沒有了安全感,形成冷漠多疑的性格。
2、寶媽因工作忙碌,孩子幾個月大便重新走上工作崗位,把寶寶交給老人或保姆去撫養,每天上班走時,寶寶哭得撕心裂肺,長此以往寶寶便會出現分離焦慮。
嬰兒處於分離焦慮階段時,其身心都會受到影響,造成睡眠不好,易受驚、,食欲不振。如果這種狀態過重、過長還會影響嬰兒的智力、個性和社會適應性的發展。
3、要積極培養應寶寶的安全型依戀,在寶寶需要時,寶媽要第一時間來到面前,滿足他的需求。
媽媽在場寶寶會感到足夠的安全,能夠在陌生的環境中積極的探索和嬉戲,成人後會具有高自尊,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際關係,善於尋求社會支持,並具有良好的與他人分享感受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艾裡克森把人格分為8個階段,0-1.5歲為嬰兒前期,1.5-3歲為嬰兒後期,在這個階段得到很好地照顧,一生都會獲得信任感、自主感,擁有良好的希望品質和意志品質,克服懷疑感和羞恥感。
寶媽們做好精心育兒準備了嗎,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祝寶寶們健康茁壯成長!
感謝閱讀此文,請點讚並加關注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