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不算「剽竊」?英文奠基者詹森博士從慕華到辱華

2020-12-13 騰訊網

詹森博士即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 1709—1784年)是18世紀英國的學界泰鬥,他的學術生涯有「三部曲」:1.系統學習和全面著述「中國」(漢學百科);2.基於前者編纂第一部正規的、有定義的英語詞典(他說「解碼漢字」);3.基於前兩者重寫「莎士比亞」(把偽造品經典化)。詹森博士在其「三部曲」完工之前,仰慕中國,而之後則過河拆橋。

一、詹森博士讚美中國

大約從1760年代開始,絕大多數的英國精英紛紛拋棄其賴以成長的「中國風」,他們從熱愛中國變為憎惡之,而最典型者則是塞繆爾·詹森。可他前不久幾乎在各個方面都是仰慕中華文明的呀!

法國耶穌會士杜赫德(Jean-BaptisteDu Halde, 1674—1743年)出版了《中華帝國……的地理、歷史、編年紀、政治和博物》。三年後,即1738年,詹森致信感謝作者和讚揚該書及其所介紹的中國;他這樣寫道:

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民族能與中華民族相比,但歐洲人對她談論很多,卻很少了解。迄今為止,旅行者們對中國的報導很混亂,且不完善;對其文明之輝煌、以及對它的科學與政治的貢獻的闡述,實在令人敬佩,但這遠不能滿足我們的、哪怕是表面上的好奇心。因此,我感謝您所做的一切和為此付出的巨大代價;您向英語讀者傳達了最豐富、最準確的有關中國的信息。在那遙遠和著名的國度,她的古老、博大、活力和智慧,以及奇特的風俗和優異的建構,凡此,均值得歐洲公眾關注。……一個細心的讀者在讀這本書時,常常會感到一種愉快的情緒,他會找到一種寧靜、平和與滿足感;當他讀到中國聖人的道德規範和明智教誨時,他就會發現美德無處不在;……熟悉中國的政府與憲法,他會享受新奇事物所帶來的樂趣;他會驚訝地看見,竟有這麼一個國家,貴族與知識劃等號——人們都通過學習來促進各行各業的良性運動,在那裡,沒有人認為,無知和懶惰能變得偉大,出身高貴能擁有特權。……如果皇帝有任何背離法律的行為或者他犯了任何錯誤,大臣們大膽告誡,……這是為了人民的福祉;……皇帝並沒有威脅或迫害他們。……以一種偉大的精神才配得上中國的君主,自覺自愿地把他們的行為納入理性、法律和道德的軌道之中。

二、攝取漢語概念的詹森詞典

在莎士比亞晚年(17世紀初),英語僅有兩千多土語詞彙;弗朗西斯·培根提出「漢字是真正的字」,從而開啟了遵循「漢語模式」的百年改革;1668年英國皇家學會熱議如何利用「漢字表意」,把西方文字從「發音符號」改造成「知性符號」,從而勝任於書寫文學、科學和哲學;1755年,參照《康熙字典》形式而編纂成的《詹森英語詞典》,在西方語言文字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康熙字典》在歐洲

戴維斯爵士(Sir JohnFrancis Davis, 1795—1890年)揭示:《詹森英語詞典》中的幾萬個英語詞彙和成千上萬個漢字,所表示的都是同樣的意思。

根據漢語概念來定義其單詞的《詹森英語詞典》

從英國傳教士、語言學家馬禮遜(RobertMorrison, 1782—1834年)所分析的三個案例,可以看出,《詹森英語詞典》是根據漢語概念來定義其單詞的

第一、馬禮遜說:「中國的『天』字,大體上被西方各國用作『天堂』;亦被用來表示(像詹森詞典所寫):『上蒼,無垠的太空,上帝的居所……。』這就是『天』的概念的流行用法,儘管一些中國哲學家執著於無神論之自然主義的解釋(指儒家的天道觀。——引者)。」這就是說,西方——特別是《詹森英語詞典》——以基於「漢字表意」來定義「天」的。

第二、馬禮遜批評,「蠻夷」這個漢字被翻譯成西文,但與其原意並不完全吻合;換言之,西文詞典對該字的定義有些偏頗——機械性地照搬原意。他說:「中國人認為他們自己是世界上最文明的民族,而外國人則等而下之——也就是文明程度較低的意思,但不一定都是蠻夷或野蠻人。……然而,詹森博士在其詞典裡,則把『barbarian』(蠻夷、野蠻人)定義為『外國、外國人』;這是不恰當的,難道該漢字沒有別的意思嗎?

第三、馬禮遜在其所著《華英字典》的後記中說:「讀者鑑於作家的特殊境遇及其浩繁工作,對一些本不應該犯的錯誤,都會原諒的;……(譬如說)詹森英語詞典(第一版)留下一個『Sea』(海)字,卻沒有例證解釋,而只註明『Mandarin』(漢語官話)。……作者趕任務,難免出錯,而使他的詞典(第一版)帶有缺陷。」

此一疏漏可見端倪。這件事可以做這樣的合理解釋,即:

詹森在編纂其詞典時,需要引入漢字概念〔聯想到巴羅爵士所說:當時「詹森博士滿腦子都是漢語思想」〕;也許是在他處理「Sea」(海)之際,由於某種緣故,他做個「標準漢語」(Mandarin)的記號,有待稍後查詢其漢語概念。但因類似案例太多,他竟把這個字忘記了。

三、詹森晚年污衊中國

在英國文藝界,「中國風」在1759年達到巔峰,其標誌是詹森的學生大衛·加裡克成功主演《中國孤兒》,這也意味著英國從法國的主宰下奪得了「中國風」的自主權。但不久之後,英國文藝界則與「中國風」惡交,乃至對它棄之如敝屣。何故如此?其主要原因是英法七年戰爭(1754—1763年),英國獲勝從而取得了海洋霸權;由此,隨著它的民族主義急劇膨脹,英國竭力打造其本土文藝與傳統。當然,精英們都還有具體的原因,那就是:都要掩蓋「中國因素」與基於它所產生的他們自己的「成果」這種關聯性——霍勒斯·沃波爾基於「中國風」之產生「哥德式」、託馬斯·珀西基於《好逑傳》和《中國事物彙編》之產生《英詩輯古》、塞繆爾·詹森基於中國文化及語言資料之產生英語詞典和「經典版莎士比亞」。

詹森對曾經令他膜拜的中國及漢字,訴諸了非理性的攻擊。大衛·波特寫道:

在18世紀的最後四分之一階段的英國,曾經的「語言之王」(漢語)被貶值,已是司空見慣的。……在1778年,詹森稱「東印度的野蠻人」。

博斯韋爾問:「排除中國人嗎?」詹森答:「不,先生!」

博斯韋爾再問:「那您對他們的書寫文字有什麼看法?」詹森答:「先生,它還沒有達到所有其他國家已經形成的那種局面。」

博斯韋爾說:「較之其他語言,不是可以從大量的漢字中學到更多嗎?」詹森答:「因為它是粗糙的,所以難學,這就好像用石頭砍樹比用斧頭更費力。」

然而在此之前,詹森一直是熱愛中國,仰慕中國文化與文字的;他的夙願是踏上神州大地,參觀長城這一世界奇蹟!為什麼在其學術大成之後,詹森就過河拆橋、翻臉無情?這還是歸因於「國情丕變」——英國打贏了對法國的七年戰爭,而奪取了海洋霸權;以致其文人則從「中國情結」變為盎格魯撒克遜的民族主義情結,農夫與蛇,盜憎主人!

(本文是諸玄識先生於2019年10月10日發表的新作。)

相關焦點

  • 學術不端大討論:自我抄襲算不算剽竊
  • 張翎《金山》涉嫌剽竊英文小說 作者已有回應
    旅加復旦學子長江在其新浪博客公開指控張翎《金山》一書是「一部徹頭徹尾剽竊」之作,剽竊了加拿大本土英文作家鄭藹齡(Denise Chong)的自傳體文學《妾的兒女Concubine's Children》(1994年出版)的結構和主要內容,李群英(Sky Lee)的《殘月樓Disappearing Moon Cafe》(1990年出版)中開篇和結尾的構思創意,以及其他幾位加拿大本土華裔作家英文作品中的部分情節與細節
  • 「英文是剽竊中文的產物」?留學英國的我們聽完瑟瑟發抖
    然而這還不算完,這兩天更有一套說辭,直接把人給看蒙了——「英文是剽竊中文的產物」??? 不得不說,這個英文剽竊中文的離譜理論,真的是讓圈哥身邊留學的、學英語專業的小夥伴再也看不下去了...... 「英文是剽竊中文的產物」 我???
  • 「英文是剽竊中文的產物」?英語專業的我聽到後瑟瑟發抖
    然而這還不算完,這兩天更有一套說辭,直接把主頁君給看蒙了——「英文是剽竊中文的產物」??? 不得不說,這個英文剽竊中文的離譜理論,真的是讓英語專業出身的我再也看不下去了......
  • 學生剽竊論文畢業兩年被撤銷博士學位
    由於發現兩年前的一篇博士論文存在剽竊行為,南開大學日前撤銷了一個已授予的博士學位  這名學生2001年起攻讀博士學位,於2004年夏天通過論文答辯,從南開大學畢業並獲得學位,目前在一所高校任教。學校認真複議了這篇論文,查證確實存在嚴重抄襲。事發後,當事人已向母校承認了自己的剽竊行為。
  • JD不算博士?趙丹喵不能稱自己為耶魯法律博士?JD、JSD、LLM的區別
    其中有同學提出媒體將Juris Doctor翻譯為法律博士不夠貼切。同學A:JD不能翻譯成中文的「博士」,這個概念不一樣。有同學更是質疑Juris Doctor算不算博士?或者頂多算是個職業博士?或者碩士學位?同學B:JD也算博士嗎?
  • 北大英語系一副教授因學術剽竊行為被解聘
    解聘決議全票通過   《北京大學英語系有關黃宗英學術違規問題的定性意見和處理意向》顯示,今年1月起,北大英語系學術小組對黃宗英1999年至2003年期間的學術成果:《艾略特———不滅的詩魂》(長春出版社1999年)、《抒情詩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英詩《古舟子詠》詳註、8篇學術論文,以及1篇英文國際會議論文的審查發現,「所有發表著作均有明顯剽竊問題
  • 英文竟然是剽竊中文的產物!
    今天我的三觀又被顛覆了,從小求學學英語,又是字母又是單詞又是語法又是漢譯英英譯漢被折騰的夠嗆,苦逼學英語只為了過四六級拿證書,到頭來,原來英文是剽竊我們的漢語,我們漢語是英文的媽媽,我們學英語也是在學母語啊!我這一時半夥有點接受不了,需要冷靜一下!
  • 歷史今日:世界上第一部正式的英文辭典《詹森字典》出版
    1755年4月15日,英國文學家塞繆爾·詹森編撰的《詹森字典》出版,成為第一部正式的英文辭典。《詹森詞典》——這是英語習慣稱呼——自1755年出版以來,一直是英語的詞義標準和使用法式,並被評家稱為英語史和英國文化史上的劃時代成就。
  • 賦能教師K12智慧教學 慕華成志發布學堂教師寶
    作為對教師節的獻禮,專注於K12智慧教育的慕華成志,同期發布了賦能教師的新智能教學平臺——學堂教師寶。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教育部在2月印發的《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有針對性地做好教師工作若干事項的通知》中要求,教師承擔在線教育教學、在線輔導答疑、作業批改等計入工作量,納入績效管理。
  • 賦能教師K12智慧教學 慕華成志發布學堂教師寶
    作為對教師節的獻禮,專注於K12智慧教育的慕華成志,同期發布了賦能教師的新智能教學平臺——學堂教師寶。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教育部在2月印發的《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有針對性地做好教師工作若干事項的通知》中要求,教師承擔在線教育教學、在線輔導答疑、作業批改等計入工作量,納入績效管理。
  • 賦能教師K12智慧教學,慕華成志發布學堂教師寶
    作為對教師節的獻禮,專注於K12智慧教育的慕華成志,同期發布了賦能教師的新智能教學平臺——學堂教師寶。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教育部在2月印發的《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有針對性地做好教師工作若干事項的通知》中要求,教師承擔在線教育教學、在線輔導答疑、作業批改等計入工作量,納入績效管理。
  • 塞繆爾·詹森:智慧之光
    這句愛國主義格言出自詹姆斯·包斯威爾的名著《詹森傳》,由於原書系「上百萬言的典雅、精緻、正統英文」,國內未見完整譯本,我讀的中譯本是哈潑諾版的濃縮本,不清楚在此可有節略。據我所見,包斯威爾並未提及語境,只說傳主詹森博士——「詹森博士」是後人對他的尊稱——與朋友談到愛國主義時,「突然用強悍而堅決的語氣」吐出了這句話。
  • 北大副教授譯作評級吃虧起盜心 大量剽竊被解聘
    解聘決議全票通過  《北京大學英語系有關黃宗英學術違規問題的定性意見和處理意向》顯示,今年1月起,北大英語系學術小組對黃宗英1999年至2003年期間的學術成果:《艾略特———不滅的詩魂》(長春出版社1999年)、《抒情詩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英詩《古舟子詠》詳註、8篇學術論文,以及1篇英文國際會議論文的審查發現,「所有發表著作均有明顯剽竊問題
  • 南開大學一博士剽竊論文 畢業兩年後被撤銷博士學位
    由於發現兩年前的一篇博士論文存在剽竊行為,南開大學日前撤銷了一個已授予的博士學位,目前學校已經通知這名學生必須歸還學位證書。事件起源於一封舉報信。接到舉報信後,南開大學迅速作出反應,對這一事件進行認真核實調查,3周之內便依據調查做出了決定。
  • 教授"辱華"事件反轉:中國留學生作弊,事後狡辯說看不懂英文?
    事件回顧: 在8月7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教授在IT專業的課堂上,放出了一張黑底白字的幻燈片,上面用英文和中文寫著:I will not tolerate students who cheat 我無法容忍學生作弊
  • 耶魯校友談學術剽竊行為
    其中有一個問題甚至讓許多名校都頭疼不已--這就是集中在留學生群體中的學術剽竊行為。剽竊的英文是plagiarism, 在美國學術的語境下是很嚴重的一個詞語,因為眾所周知美國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非常看重,所以任何隨意引用或者抄襲別人語言或者觀點的類似行為都被認為是嚴重違反了學術道德,會受到很嚴肅的譴責和處罰。
  • 剽竊在美國會「死得很難看」?
    而作品剽竊則「不問是否得利,只問是否抄襲」。 在一些國家,只要是作品剽竊,不論是否構成版權侵權或其他性質的欺詐,其本身就會被認為是一種犯罪行為。如在波蘭、印度,作品剽竊被《刑法》視作盜竊罪的一種特殊形式,如果作品剽竊被查實並起訴,剽竊者可能被裁定有罪,並因此判處罰金甚至有期徒刑。
  • 如何界定論文的抄襲與剽竊
    「抄襲」與「剽竊」在法律上並沒有明確的界定,據商務印書館2006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抄襲是指「把別人的作品或語句抄來當做自己的」;剽竊是指「抄襲竊取(別人的著作)」。2001年10月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46條刪除了原「著作權法」第46條中的「抄襲」二字,將「剽竊、抄襲他人作品的」改為「剽竊他人作品的」,其法律後果是「……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 耶魯大學教授回應剽竊事件 剽竊現象中國最普遍
    發現剽竊讓我如入泥沼  我心情非常沉重,開始懷疑上課的意義。我希望他們做些有價值的事,而不是偷竊別人的成果  記者:學生們可能沒想到,剽竊的事惹你這麼生氣?  Stearns:今年秋天,作為北大-耶魯聯合培養計劃的一部分,我到北大開了兩門課。一門是講授課程,另一門是研討課。在這兩門課上,我強調過剽竊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