咭咭咯咯梆子腔,頭等名角金玉鑲,
阿哥阿姊認勿出,只差子有個郎裡郎。
六月雪做天仙園,九更天做陽春園,
兩家戲文悽慘殺,儂儂看得心好酸。
——《拱宸橋踏歌》(節選)
裡唱的,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前的拱宸橋,那時拱宸橋一帶是通商口岸,附近有數家戲院。憑藉京杭大運河水上交通之便,京、津、滬等地的名角也接踵而至,造就了清末至民國期間,全國各地名伶匯聚拱宸橋演出,「茶園」競開的盛況。
此茶園,非彼茶園。有人說:「戲曲是用茶水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這話不假,唐宋以來,中國人就有「勾欄瓦舍」之說,到了明清時期,戲曲演出的場所開始以賣茶點為主,這便是「茶園」的由來。
歌謠裡的「天仙園」、「陽春園」就是當時杭州最有名的兩家茶園,再加上後開的榮華茶園,並稱為「杭州三大茶園」。拱宸橋一帶也成為戲迷愛好者的集聚地,有過杭州「小上海」之譽。
戲臺在茶園的正中間,高2米,臺前為兩根石柱,柱子中間裝有橫鐵槓,專為武生表演做準備的,臺後有進、出兩門框。臺下中間叫正廳,離正廳最遠的叫邊廂,也是最便宜的,樓上都是包廂為貴賓雅座。看戲的人進場,一人一壺茶,戲票不必先買,入座後按目售票,票價從三角到八角不等。
那時,這一帶幾乎天天熱熱鬧鬧有戲上演、有角登臺,車來人往,好不熱鬧。
拱宸橋畔,第一個建成且名聲最響的是天仙茶園,京劇大師蓋叫天、周信芳都在這裡一炮而紅。
1902年,14歲的「小金豆子」來到天仙茶園演出,一心想紅的他把藝名改成了「蓋叫天」。第一天,演《天水關》的老生諸葛亮,睿智文雅,多謀善斷;第二天,演《翠屏山》的武生石秀,紮實的武術功底,一路六合刀虎虎生威;第三天,演《斷太后》的老旦李後,唱腔渾厚,台風穩健,完全不符年齡。三天三部戲,連唱三個不同的行當,「蓋叫天」三個字就此名揚滬寧路一帶。
同年,只有7歲的周信芳,以藝名「七齡童」在天仙茶園演出。他飾演《三娘教子》中的娃娃生薛倚哥,因為機靈可掬的稚氣,博得滿堂彩被人呼之為「神童」。
榮華茶園是繼天仙茶園之後,在拱宸橋東建造的又一家演戲茶園,名氣稍遜色,但也不乏大師演出,尤其以上海名班中的京劇藝人居多,名氣最大的當屬譚鑫培。
光緒三十年(1904年),已有「伶界大王」之譽的譚鑫培,乘船從京杭運河入杭,應邀在榮華茶園連演數天,場場精妙,喝彩不斷,欲罷不能。
11910年,越劇第一副小歌班第一次進入城市演出,應邀在榮華茶園演出,甚是受歡迎。此後,越劇流傳到上海一炮而紅。
一時間,杭劇、紹劇、小熱昏、隔壁戲、越劇等都在杭州飛速發展,運河邊匯集了眾多名伶。
清末的拱宸橋畔,還有外國人開的茶園,有外國人在茶園裡頭表演。陽春茶園就是一位名叫司點文生的英國人開的,最大的優勢就是電影。當時電影還不叫電影,叫「電光影戲」,也叫「電燈畫戲」。
陽春茶園甫一開張,就打出了一套組合重拳,以英國美女跳舞大戲、天下第一活動電光影戲、最新發明電氣留聲機大戲三班合演,每夜開映,賺足了眼球。
傳說杭州一度出現了萬人空巷的景況,人們競相湧向拱宸橋,一睹這個從未見過的新鮮玩意兒。
隨著電影的流行,1925年,榮華茶園改為榮華大戲院兼放電影,成為杭州首家電影院。
後來,戰火紛飛,拱宸橋畔的大茶園漸漸沒落。
新中國成立前後到1952年,榮華茶園翻新改建成了大眾電影院,既放電影,也演出戲曲,也從原來的只容納上百人,變成了可容納上千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拱宸橋,僅大馬路、二馬路、裡馬路三處地方,卻先後有過兼唱戲的茶園七八家之多,每到傍晚,三條馬路上車來車往,人群摩肩接踵。
武林門以南「城裡頭」歡喜看戲的杭州人,都要討黃包車趕到拱宸橋去,還有少許從西興划船過江來的。北邊的則遠到許村、塘栖、湖州,甚至有從蘇州坐小火輪來看戲的。
如今,茶園已無處可尋,但在運河廣場的西南端,你能看到一個烏瓦磚牆的院子,院門口寫著「榮華茶園遺址」。
2006年運河文化廣場竣工,在拱宸橋東、榮華茶園遺址上,建起了一座南戲樓,在徵集了運河邊老戲迷的意願後,南戲樓以「榮華戲園」之名對外開張。
作為拱宸橋畔唯一的百年古戲臺,榮華戲園又帶著戲曲回來了。每周五、周六,這裡就會響起「咭咭咯咯梆子腔」,「頭等名角金玉鑲」踩著曲點登臺獻藝 ……
編輯:張玲
來源:運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