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就是「溺愛」,我寧可再多愛一點

2021-01-19 武志紅

作者 | 魚爸

來源 | 養育男孩

ID:breedboy





最近給兒子買了幾個書架,因為家裡的書實在又放不下了。


多出來的大大的包裝紙箱子怎麼辦?


因為樓下的小倉庫已經幾乎塞滿,實在找不出放置的地方。

 

魚媽一直比我好整潔,所以說要全部賣掉。


天啦!這麼好玩的紙箱去廢品回收屋賣5塊錢不到,我心裡不甘心。


何況兒子已經開始玩上了。


他跟小表妹一起將一個大的箱子推翻,然後兩個人鑽了進去,說這是他們的房子。


然後還有屬於他們的小倉庫、廚房,最大的那個還可以做一個「小賣鋪」,賣兒子最喜歡吃的炸雞腿。

 

看到孩子們這麼喜歡,我自然是歹說好說地把箱子都留了下來。


魚媽一看也是沒轍,說我對孩子們太寵溺了,這些箱子你自己想辦法去收,反正不要佔用倉庫的過道。

 

於是孩子玩的時候,我就一個個搬出來給他們玩,玩了之後又一個個搬到倉庫隔層上邊去。

 

看到孩子開心地玩著這些紙箱子,我願意做點什麼。


王爾德說:「我設想所有迷人的人都是被溺愛的,這是他們吸引人的秘密。


如果這就是「溺愛」的話,我願意再多愛一點。

 





在飯桌上,兒子說自己不想吃了,吃飽了。


奶奶心急地湊過來說,「快多吃點,吃多點長個子,不吃餓肚子。」


「我吃飽了!」

「你才吃那麼一點飯,怎麼吃飽了?」

「我真的不想吃了。」


我說,「媽,他不吃就算了,他說吃飽了。」


然後兒子趕緊跑開了。


「你就知道慣著他,說不吃就不吃啊!那怎麼行?」


「他說自己吃飽了,肯定是飽的,這麼大的孩子知道感覺了。」

 

然後穿衣服也是這樣。


有時候一件灰不溜秋的衣服孩子堅持穿著,他覺得合身舒服。


但是老人覺得很醜,要求孩子脫掉。


孩子就生氣,堅決不同意。


有時候老人一上火,還會兇他。


往往這個時候就要我出場了。


「來,爸爸給你穿上,我也覺得這衣服挺好看的。今天聽你的,就穿這件吧,明天我們可以試一下奶奶給你找的那件,好不?」


「好!「

 

我媽就來氣了,說我溺愛孩子。

 

有時候午睡醒來,孩子發現奶奶不在,奶奶往往去了廚房或者廁所。


孩子就大聲叫著「奶奶,奶奶,來!」


往往帶著哭腔。


起床氣是很正常的,但是能受得了的人不多。


所以我媽每次很不高興地說,「我在這啊,就知道哭哭哭,哭什麼啊。」


孩子哭得更大聲。

 

假如我在家,我會過去跟剛剛醒來的他說說話,如果他需要的話,我會緊緊地抱起他。


每次這樣,抱了一下就沒事了。

 

而且我發現如今每次抱兒子,他都非常激動,緊緊地摟住我。


也許是我總是說四歲的他長大了,不能總是要爸爸抱。


所以每次去洗澡還是要我緊緊抱住。


看到恐怖的電影還是一骨碌就跑進我的懷裡。


他需要我這寵溺的愛,我也喜歡他摟著脖子的感覺。

 

孩子那小小的情緒需要被安慰,小小的世界需要被關注,被理解。


如果這就是「溺愛」的話,我願意再多愛一點。






孩子最初愛他們父母,等大一些他們評判父母;然後有些時候,他們原諒父母。

 

前幾天有朋友留言說:


「我們小時候,育兒理論是,什麼都是孩子的錯。終於輪到我們做父母,結果育兒理論變成了,什麼都是父母的錯,真悲催。」

 

其實,我一點也不覺得這是一種悲催,至少不是孩子的悲催。


也許,是我們自己的悲催,因為在我們小的時候,能被父母理解,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太少了。


我們這一代不是被溺愛的一代,反而是缺愛的一代。


在改革開放、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急劇轉型的過去,我們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不夠的。


而到了如今,還是如此。


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父母缺位的家庭還有很多。


當我們做了父母之後,發現自己用父母以前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驚奇地發現孩子也受著我們小時候受的苦。


我們發現,自己在童年裡跟父母的關係,如今都內化成了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影響了我們一生的性格命運。

 

如果從父母那裡得到了豐盛和自由,那成年後更能收穫幸福。


而父母的匱乏和沉重,會讓孩子受到制約,也感到沉重。

 

所以很多小時候從窮養中過來的人,長大後就算有錢了也不會覺得自己富有,反而覺得自己很空虛,因為小時候的匱乏是永遠也難以彌補的。

 

所以,為人父母發現自己的錯誤,不是悲催,反而是一種進步。


因為我們越來越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人,越來越了解孩子的天性,越來越注重父母本身的學習和完善。






為什麼會懼怕去「愛」自己的孩子呢?


那可能是因為對自己的愛沒有把握,對自己的焦慮,以及對孩子的一無所知吧。


什麼樣的家庭更容易養出溺愛的孩子?

 

曾經看過一個案例: 


一位母親為她已經成年的孩子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專家。


心理諮詢師問她,「當你的孩子繫鞋帶的時候總是打死結,今後是不是沒有給孩子買過有鞋帶的鞋子?」


母親點點頭。


「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弄溼了衣服,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


「是的」


「孩子第一次自己穿衣服,差不多扣一粒扣子都要10多分鐘,然後你就罵他笨手笨腳?」


這個母親感到很驚訝,「您是怎麼知道的?」


心理諮詢師又說:「孩子大學畢業去找工作,你又依靠自己的關係幫他找了工作?」


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又問諮詢師怎麼知道這麼多。


「女士,我是從那根鞋帶知道的。」


「我該怎麼辦?」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想沒有人會想出好的辦法。

 

在孩子第一次嘗試著邁開腳步,想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是你束縛住他的手腳。


在孩子需要你理解他,懂他,支持他的時候,是你忽視了他的感覺。

 

很多父母像這個母親一樣,給孩子庇護,讓孩子失去成長過程中試錯和改正的機會。

 

從不放手,一切包辦的父母,才會養出一個一直斷不掉奶的溺愛孩子。

 

所以,對孩子是真愛還是溺愛,往往在於父母在做什麼。

 

我們常常談規矩,但是沒有愛的規矩是枷鎖。


我們也會談愛,但是溺愛卻是愛的毒瘤。

 

當然,我們更關心怎麼去愛孩子?


不管你是已為人母或為人父,或者你即將成為一個父母,一定要大膽地去愛孩子。


不畏他人的閒言碎語,絲毫沒有保留,不帶功利目的去愛。

 

有時候,我們就得多愛孩子一點。


因為這是理解、是懂得,是陪伴。


是孩子渴望的真正的愛。


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新書《剛剛好的養育,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熱售中,歡迎關注。


真愛還是溺愛,往往在於父母在做什麼

點擊「閱讀原文」

免費領取《父母必備的15堂育兒心理學課》

相關焦點

  • 中國"最懶"孩子,寧可餓死也懶得吃飯,過度溺愛真的能"殺人"
    中國&34;孩子,寧可餓死也懶得吃飯,過度溺愛真的能&34;孩子是上帝賜予我們的天使,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照顧。現如今,養娃無論對於哪個家庭來說,都是人生大事了。許多父母特別寵溺自己的孩子,將孩子保護的非常好,一點負面信息都不讓他們接觸。但是,殊不知這樣對孩子不僅沒有好處,還有壞處。
  • 逆子勒死母親 溺愛不對:如果愛怎樣愛?(二)
    ,對於這一點現代家長早就達成共識。可是很多時候,大人並不知道自己在溺愛孩子,這就有點糟糕了。 如果愛 如此愛只有一個孩子,只許成功,不能失敗的信念讓爸媽們壓力重重。放輕鬆,再科學理智地去愛孩子。
  • 同樣是愛,為什麼你的是愛的滋養,我的卻是有毒的溺愛
    什麼是溺愛?我到底要怎樣去愛才不是溺愛?這可能是每一個媽媽的靈魂一問吧。想全心全意愛孩子,又怕因過於溺愛,毀掉孩子。~~~~~~~~~~~~~~~~~~~~溺愛的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寵愛自己——溺愛的心理真相》這是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裡的一段。
  • 對孩子,就是得溺愛
    因為不了解他們的家庭教育,我無從理性分析,但如果這兩個家庭真實的育兒細節爆出, 我相信,我們看到的,除了物質的滿足(也不一定真正滿足),應該還有父母對孩子的無尊重,無界限侵犯,控制和打壓……這不是溺愛。恰恰相反,這是不夠愛。
  • 對孩子,就是得溺愛
    經作者周衝授權發布來源:周衝的影像聲色 可能看到標題,無數為人父母者,還未開始閱讀,就要憤起而罵之:瞎說什麼呢?
  • 溺愛不等於愛,請大家不要再繼續了!
    孩子的爺爺奶奶平時是過度溺愛他,自己省吃儉用,把所有好的東西都給他,男孩需要什麼爺爺奶奶能做到的都會滿足他。男孩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打工,所以他就成了留守兒童,這次就是因為問奶奶給錢,奶奶沒有那麼多錢給他,他一氣之下就拿刀砍死了奶奶,也把爺爺砍傷了!就是因為平時爺爺奶奶過度溺愛他,他只會索取,不懂得感恩,當你不再滿足他要求的時候他覺得你是故意的,他就很容易做出過激的行為。
  • 如何區分「溺愛」與「愛」?
    溺愛和愛該怎麼區分呢?孩子不願意聽大人說話怎麼辦?我的孩子太不聽話,說什麼都聽不進去,他自己做的決定,你怎麼說他都不會改變,做錯了自己也知道錯了就是不會認錯,怎麼辦?第三種是溺愛,看似對孩子愛的過多,其實本質上是對內在自我的補償。溺愛一方面表現在對孩子需求的過度滿足,另一方面是對孩子身心的過度保護。這多半源自於家長在自身成長中某方面或遭遇挫折或有所缺失,於是補償在孩子身上,孩子如同另一個重生的自己,代替著自己去彌補遺憾,這很常見,這時人被潛意識的願望所支配,帶著非理性的衝動。
  • 愛是一件好事但溺愛卻是一種傷害
    如果不是溺愛過度。他確實會成為一個好男人。我多少個日日夜夜。希望他變成好男人。可這些苦只有我自己知道。記得那時公公在校當教導主任三十多年,婆婆在學校開小店二十多年。有這樣條件的我老公卻小學畢業,有敢相信的人嗎?開始我是不信的,後來才聽學校好多老師悄悄對我說:那時那有老師敢叫你老公寫作業的,誰對你老公嚴一點你婆婆就罵誰。開始還有老師管後來根本沒人管了。
  • 溺愛不是愛,不要「以愛之名」摧毀孩子的感受
    我們每個人心理都存在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一個是「內在的小孩」。這實際就是在補償自己童年的「虧欠」。是「內在的孩子」想要更多的玩具,而不是孩子想要。諮詢師榮偉玲分析過溺愛的心理真相: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 【溺愛】是【不愛】的偽裝
    無一例外的是,他們從小到聽到大父母最常說的的話是:我們最大的錯,就是太溺愛孩子了! 而那些給了孩子很多愛和滿足,把孩子養得很好的父母,最常說的是:養育孩子,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繼續覺察成長。動不動害怕「溺愛」孩子的父母,就好比一口枯井整天擔心自己把村子淹了。
  • 媽媽,我希望你多愛我一點
    媽媽們聚會聊天,一位媽媽半開玩笑的說:「昨天兒子過生日,兒子的生日願望是:『我希望爸爸媽媽多愛我一點』。」話音剛落,一片寂靜。我看到了那位媽媽微紅的眼眶,卻不知該如何安慰。我們深知那位媽媽的不易:爸爸努力打拼賺錢,媽媽辭職做了全職媽媽,樣樣盡心盡力。那位媽媽個性認真負責,調研學校鑽研各種興趣班,為孩子的學習可謂是費盡心思。同時,她還是位美食高手,製作的甜品麵包堪比星級酒店。
  • 女人的這四個表現,就是在暗示:你多愛我一點!
    因此,女人往往會因為一點小事而自己傷心,悔恨。男人們注意了,女人的話不可信,永遠不要相信一個女人說的話,不能說她們說的全是假話,但肯定有口是心非的地方。 一個人說話可以騙人,行為不能騙人,眼睛也不能騙人。如果一個女人有這四種表現,就是在暗示讓你多愛她一點。一、時不時的問候你。
  • 「溺愛」到底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
    今天,我想回答一個有趣的問題,一位女性朋友問:我老公非常溺愛兒子,我該怎麼辦?根據描述,這位朋友的丈夫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所以現在把所有缺失的愛都加倍給了兒子身上。會花很多時間陪孩子,但有時候那個陪伴很像是溺愛。
  • 既不溺愛,也勿不愛
    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但絕不能過分溺愛孩子,否則孩子會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這樣孩子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覺得所有人應該圍著他轉,很鬧騰;孩子一哭,父母更無從招架;3、輕易滿足孩子現在的父母覺得,我就生一個孩子,孩子要什麼我就給什麼。
  • 人生來本就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寧可孤獨,也不違心
    只要一顆初心未變,即使往後的歲月經歷得再多、再孤獨,也會安之若素,泰然而行。往事濃淡,色如清,己輕。經年悲喜,淨如境,己靜。寧可孤獨,也不違心。寧可抱憾,也不將就。——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我不屑敷衍。不管生活如何百般引誘,我就是這樣的決絕。取悅別人,不如快樂自己。寧可孤獨,也不違心。寧可抱憾,也不將就。
  • 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
    導讀: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我們對溺愛的誤解有多深?3歲以前,請盡情「溺愛」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寵愛而不溺愛:我要做個「潛水艇媽媽」
    怎麼愛而不溺愛,是一個永恆的 話題。 什麼溺愛,就是比愛多一點的愛嗎?從字面理解,溺愛就是比愛多一點,其實不然,其實溺愛和愛有 本質的區別,並不是一件事情在程度上的深淺不同。溺愛不是太多的愛,而是太多的,打著愛的旗幟的控制和包辦。
  • 切莫「溺愛」自己
    因為有了溺愛,就會放棄原則、失去嚴格,不自覺產生原諒甚至縱容的心態,把孩子的任性當成可愛,以至於子女越來越驕縱、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給身心成長和未來發展埋下禍根。所以,人們常講「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道理就在於此。對子女如此,對自己來說何嘗不是這樣?跟愛子女一樣,愛自己是一種人之常情,本身並沒有錯。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對自己好一點是正常的。
  • 你溺愛我,我吸乾你
    Vincent van Gogh連嶽大哥,你好!最近我生了二胎,為了方便,我搬進父母家,我和媽媽照顧兩個孩子,父親做一家八口三頓飯、拖地,老公洗尿布(別問為啥不用尿不溼)。大兒子生病,因為喝的是中藥,一天三次,沒法送幼兒園,在家呆了近兩周。我需要在家做月子,不能陪孩子出門,又不準孩子看電視,孩子呆的比較無聊,比較頑皮了。
  • 父母溺愛孩子就是對孩子不負責任
    我是一名80後的母親,對於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我心中最牽掛的事。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對孩子比較寵愛。愛孩子是件好事,但是父母過度地溺愛,會造成孩子的各種缺點,也會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前幾天在親戚家吃飯,看到他給孫兒餵飯,不停地說:「我的心肝寶貝兒,你吃一口飯吧!」孩子有三歲多了,完全可以自己吃飯。有的小孩,從出生起,受到全家人關注,當寶一樣,整天都被這種溺愛包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