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家住在長春街長辦家屬大院,離武漢二中很近。常聽大人們講二中是個好學校:學校風氣好,學生成績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二中。但我卻不以為然,我嚮往上二中,是因為學校有一座露天遊泳池。
1949年高中畢業生與老師合影
兒時黃浦路以南地區都是菜地,其中還有大小不等的池塘。我念小學五年級時,放暑假就會跟著大一點的孩子到這裡玩。我們熱了就跳到塘裡戲水、打鼓球(狗刨式);餓了就在菜地裡摘黃瓜、西紅柿吃,一天過得很快活。但被我母親發現了私自去河裡玩水,便被罰晚上不準吃飯。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飯尚且吃不飽,更不要說餓一餐,餓怕了。所以我到現在不管是情緒好壞,遇事大小,先把肚子搞飽了再說。這些都是我初學遊泳時的體會。
1962年我幸運地被二中錄取,有機會見到了嚮往已久的遊泳池。它座落在校園的西北角,長25米,寬15米。雖然不大,但在當時一所中學擁有遊泳池還是不多見的。我學習不用功,但在遊泳上卻很上心,發現池中有誰蛙泳遊得好,我就仔細觀察他如何抬頭換氣,手腳是如何配合協調的……。學校開設了遊泳課,還不定期的舉行比賽,我都會在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到初二時,我的蛙泳100米成績已超過了三級運動員1分32秒的水平。良好的表現得到了體育老師王喜典的關注,他常常在下課時把我叫到體育教研室,把一些遊泳的書籍借給我看,並介紹我到合作路業餘體校聽關於遊泳比賽的規則和提高運動成績的方法。
1965年5月底,臨近初中畢業,學校舉行了第十屆武裝橫渡長江的選拔賽,我有幸被選中。記得初中部只有我一人參加,和其他48名同學組成了運動隊,每天下午自習課後有組織地在操場上跑步或進行其它的體能訓練。由於是武裝橫渡,每人還得背上一枝16斤重的步槍。當時條件有限,沒有救生圈,每人就發一個28自行車的內胎,對摺起來當救生圈。我個小,套起來還不算吃虧,可高中的一些塊頭大的同學,得二人幫忙才能套得進去。參加橫渡的人,每人還發了一件印有「二中」字樣的汗衫,為的是服裝整齊。
6月22號我記得是個星期二,同學們早晨6點都在校門前集合,被一輛軍車送到武昌橋頭堡下參加橫渡長江誓師大會。領導講完話後,我和其他同學一起振臂高呼:「打倒美帝國主義」、「鍛鍊身體,保衛祖國」的口號。隨後跟隨隊伍向下遊200米處的大堤口下水,排著方隊,破浪前進。約40分鐘後在三陽路江灘上岸,穿過夾道歡迎的人群,光榮地完成了武裝橫渡長江的任務!
第二天上學,剛走過學校教學樓,就看見靠操場的牆上信息欄中有一張昨天的武漢晚報,並用紅筆勾出一篇配有照片的文章,我上前一看,原來昨天誓師大會上我們身著標有「二中」服裝、舉槍高呼口號的場面,在不知不覺中被報社記者照了下來。我心中暗想:「喲嘿,我們還上了報紙!」現在回想起來,我們運動隊為二中爭了光,我也為6505添了彩!
以後的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我有組織或自發地橫渡長江三十多次,但記憶中最難忘的就是這次武裝橫渡長江。
作者簡歷:梁寧祥 1965年初中畢業,1968年武漢物資學校畢業,分配至漢陽鋼廠直至退休。其間1988年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曾被企業報《漢鋼報》聘為特約記者,1987——1988年度被《新體育》雜誌社聘為「特邀評刊員」,受益良多。
讀後有感:
當年的二中也是一所蜚聲武漢的體育名校。遊泳、足球與長跑等項目都是二中引為自豪的強項。李植華老師領銜的體育教研組,不遺餘力地將學校各項體育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峰。在強手如林的環境中,我班同學也有上佳表現。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梁寧祥同學在遊泳項目上脫穎而出,成為代表二中參加全市武裝橫渡長江的唯一初中選手;彭時俊同學在風頭正勁的校足球隊充當中鋒;鄧熙元同學在短跑賽場上被譽為「小飛人」;蘇永暢同學除與彭時俊同學同為長跑名將外,手榴彈等投擲項目也是他的拿手好戲……最精彩的體育題材文章,需要兩個條件:既懂行,又有文採,即由運動員中的記者或記者中的運動員來寫,梁寧祥剛好是兩者的完美結合!推薦同學們共賞這篇好文章,並從老照片中重睹他少年時的風採。
胡小莊
打撈城市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武漢二中老校門
近期一些公眾號轉載、引用本公眾號內容並註明出處,本號表示歡迎;但有公眾號引用後未註明出處,請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