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一個沒有出路的時代!

2020-12-16 華夏問長安

對於《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相信很多朋友都不會陌生了。這本書實際上將描寫的筆墨聚焦於「萬曆十五年」這一年發生的幾件看似平常的事情當中,通過幾個關鍵性的人物的內在聯繫,從而直接向讀者展現出當時的大明帝國所處於的一種絕望的困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萬曆十五年》的啟示!

一、「平凡」的一年滿含深意

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全書開篇就是「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但是讀者看到這裡卻立刻就會有一種莫名的暗潮洶湧之感。大明帝國平靜的外表之下,各種危機正在漸漸的顯現……

這種危機的出現是那麼的不著痕跡,以至於幾乎沒有人能夠察覺到,大明王朝已經開始漸漸地滑向深淵。而想要洞悉這一切,必須要從萬曆十五年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來發現端倪!

二、看似平凡無奇的小事

萬曆十五年,這一年發生了幾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首先是萬曆皇帝開始怠政,其次是名將戚繼光去世,第三是海瑞去世,此外還有明代思想家李摯出家為僧。

表面上看起來,這三件事都不是什麼大事。大明朝荒唐的皇帝多了,萬曆皇帝怠政在這裡面根本就算不上新鮮;戚繼光雖是名將,海瑞雖是名臣,但是這種生老病死更新換代本就是常事,前面張居正、徐階、高拱哪一個不是驚才絕世,最後不也化作了土;至於李摯出家,那就是更談不上有什麼分量了。

但是,我們要看到,這幾個人分別都代表著明朝社會的不同群體,萬曆是明朝的最高統治者,戚繼光是武將階層的代表,海瑞是官員中的道德楷模,李摯是明朝中後期真正的思想家,他們毫無疑問都陷入了一種困境之中……

三、不同的人群都陷入了困境

萬曆皇帝在與文官階層的對抗中開始漸漸力不從心,對朝廷之上的千篇一律循規蹈矩厭倦至極,而這位皇帝終於在執政十五年後開始怠政。一國的最高統治者在困境面前選擇了逃避,一方面在於他自己找不到出路在哪裡,另一方面卻是文官集團在充分壓制皇權之後也陷入了腐朽。他們熱衷於幹涉皇帝的家務事(立太子),熱衷於道德層面的爭吵,卻忽視了朝廷的實務。

海瑞是明代官員中的道德楷模,他用一生的時間去詮釋了什麼是道德典範。但是他的死卻沒有激起任何的波瀾,明朝的官場依舊貪汙成風,官員們善於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排擠異己,背地裡依舊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肆無忌憚的貪墨著國家的財富。大明朝自己樹立的典型早已經帶不動這個汙穢的官場!

戚繼光是一代名將,無論是抗倭還是鎮守遼東,其功績已經是大明武將階層所能達到的巔峰!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晚年卻依舊在貧病交加中含恨而死,國家依舊如故沒有絲毫波瀾。戚繼光這樣的人尚且如此,那麼那些為大明朝戍守萬裡江山的不同士卒,以及他們所組成的軍隊,出路又在哪裡?

思想家李摯的出家同樣是一種逃避,因為他是這個時代的異端,他試圖從哲學的層面修正這個社會,但是他反而感受到的卻是來自這個時代最為嚴酷的思想枷鎖。在經過多番的挑戰失敗之後,他同樣沒有從思想上找到改變的出路!

四、這是時代造成的集體平庸和僵化

最後,我們把萬曆皇帝、海瑞、戚繼光、李摯聯繫在一起,我們就會發現大明王朝從最高統治者、官僚體系、軍隊體系、思想體系都陷入到了一種集體的平庸之中,每一個群體都不能夠在自己的領域找到破局的辦法,所有人似乎都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所裹挾著,被迫的、僵硬的緩緩向前。

歸根結底,推動這一切的是時代的力量,無論是思想領域的發展創新,還是行政領域的內部改革,以及軍事領域中的變化都無法解開這個死結……所有人都被時代的力量所裹挾著向前,卻不知前面就是……深淵!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 |《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的這本書,簡直是給我們開放了另一個世界,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大陸人都會震驚,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複雜、豐富,原來歷史人物並不像我們的教科書上講的那樣單調、格式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就像一道匕首,撕開了由意識形態統治歷史寫作的鐵幕。   在《萬曆十五年》出版之後,「中國歷史學界的精神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國人的歷史閱讀翻開了新的篇章。
  • 五分鐘速讀《萬曆十五年》
    其地位自然不言而喻,達到了「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的地步。如果你希望給自己的標籤加一個歷史愛好者,那這本書是必讀書。那麼,這個本書講的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從名字上看,黃仁宇講的是明朝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事情,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幹支則為丁亥,屬豬。
  • 《人民的名義》屢次出現的「萬曆十五年」,究竟有什麼含義?
    在劇情上,這部劇起初埋下了不少的伏筆,讓不少觀眾起初看的時候,會覺得有些不好理解,不過在劇情的後期和結局的時候,還是讓觀眾們看到了答案,所以,整部劇在劇情方面,沒有讓人覺得生硬或是唐突,但是,在這部劇中屢次出現的「萬曆十五年」,想必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尤其是不了解這五個字的人,也是聽得一頭霧水,那麼「萬曆十五年」背後究竟有什麼含義呢?
  • 回顧《萬曆十五年》:有能力女性的職業道路「大風起於青萍之末」
    在《萬曆十五年》中,黃仁宇先生用一個獨特的「大歷史觀」來描述的瑣碎事件,以顯示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地位;通過描述同一時期外國歷史的發展趨勢,讀者可以對當時的世界有一個更清晰、更全面的認識。我們過去讀過的大多數歷史書都回顧歷史大事件,但是《萬曆十五年》卻像洋蔥一樣向我們展示了歷史。每片洋蔥都有自己的味道,用萬曆談皇權,用張居正和申時行談政治,海瑞談經濟,戚繼光談軍事,借用李贄談思想。這部小說的描寫不僅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歷史的新視角,而且培養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 屢遭退稿的《萬曆十五年》: 為何意外紅遍中國?
    而《萬曆十五年》的英文版也在屢屢碰壁之後,在他被大學解聘後的第二年,終於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黃仁宇的期待一定程度上得到實現,這本風格獨特的書立刻引起了評論界的關注。如今,這本書已經一紙風行三十年,坊間甚至有「不讀萬曆十五年,讀遍詩書也妄然」「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的戲語。《萬曆十五年》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閱讀的符號性讀物。
  • 風靡大陸的《萬曆十五年》,其作者卻無人問津,悲慘至死?
    風靡大陸的《萬曆十五年》,其作者卻無人問津,悲慘至死?風靡大陸的《萬曆十五年》,其作者卻無人問津,悲慘至死?轉眼間,黃仁宇102周年誕辰已過。《萬曆十五年》風靡大陸,但讀者卻沒有幾個人知道或者關注黃仁宇,這樣的一個誕辰似乎無足輕重,不免令人覺得可惜。而在此之前,從沒有一個人像黃仁宇那樣寫歷史,在這之後,世上再無第二個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亦將成為千古絕唱。
  • 從《萬曆十五年》到《三體》現代人經商都應該看的兩本書!
    一部《萬曆十五年》,一部《三體》,一部史書,一部科幻小說,雖然風馬牛不相及,卻殊途同歸對現代中國人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兩者所秉承的都是大歷史觀,都在用別樣的視角反思中國傳統文化,所不同的是《萬曆十五年》講的是過去,而《三體》講的是未來;《萬曆十五年》流行於著高管,影響著上年紀的人群,而《三體》卻發酵與網際網路,影響著年青一代。穿越層層道德迷霧,反思中國的傳統文化。
  • 《萬曆十五年》的張居正與一條鞭法
    《萬曆十五年》是黃仁宇以大歷史觀寫就的暢銷書,刊印良多,讀者深愛。
  • 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為何眾人都趨之如騖?看完就明白了
    萬曆十五年到底講了什麼,為何眾人都趨之如騖? 看完就明白了萬曆十五年即公元一五八七年,嚴格來說,這一年當中並沒有發生什麼非常重大的事情,但是許多研究明代歷史的學者都會將這一年當中明朝歷史的轉折點。而萬曆十五年這一本書通過講述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謨等人來表達了明朝萬曆年間各個階級的人生,來表達出明朝衰落和滅亡的原因。首先從萬曆皇帝的角度來說,他從小非常聰明,在張居正的教導之下,教育的極其出色,不止學到了該如何勵精圖治,也學到了要勤儉節約,而在張居正執政的前十年間,明朝的國力日漸強大了起來。
  • 西安交大EMBA讀書分享|《萬曆十五年》換個角度觀史雜記
    如果你對明朝歷史有興趣,相信你一定聽說過這本書《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美籍華裔作家黃仁宇先生(1918-2000)在1976年所著,英文版書名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翻譯過來就是: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
  • IT巨頭們的」萬曆十五年「(上)
    明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 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卻是之前的癥結,之後掀起波瀾的機緣。當下,科技的種種創新,我們在生活中已經習以為常。而它們泛起的漣漪,可能疊化形成波瀾壯闊的巨浪,變革人類的生活,推動歷史的發展。這些,都發生在你我身邊。
  • 最受大學生歡迎的10本書,《萬曆十五年》上榜,歷史類兩本
    浙江大學2017年圖書館借閱排行數據出爐,具體的圖書借閱數據如下圖所示,其中歷史類書籍佔了兩席——《萬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兒》。《萬曆十五年》更是高居第三位,由此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但是,《萬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兒》的流行告訴我們,正史也可以很有趣,今天我們來簡單了解這兩本書說了什麼。《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用新穎的角度描寫了一個王朝由盛到衰的歷程,即使是對歷史不感興趣的讀者,也能從中找到閱讀的樂趣。
  • 《萬曆十五年》| 孤獨戰神戚繼光也愛老實人
    萬曆十五年這一年,不僅海瑞死了,還有一個著名人物也悄無聲息地離開了人世,他就是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我想大多數讀者都聽過戚繼光這個名字。但在講戚繼光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在明朝文武兩股勢力的區別。首先,大家要知道,明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自洪武皇帝朱元璋那就定下了這種基調。
  • 高考語文《萬曆十五年》名著閱讀(初三優生和高中生)(內附名著閱讀107篇)
    由於作者熟悉西方憲政及歷史,因此他認為中國古代社會缺乏數目化管理,並將中國社會的結構比喻為「潛水艇三明治」(submarinesandwich)的社會結構:「上面一塊麵包,大而無當,此乃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麵包,也沒有有效的組織,此乃成千,上萬的農民。其中則是儒家的道德原則,此即尊卑男女老幼,沒有一個涉及經濟和人權,也沒有一個可以改造利用。
  • 萬曆到鹹豐的密碼學:維吉尼亞加密法
    本文將從法國外交官講到鍊金術士,從明朝萬曆十五年講到鹹豐十年,認真的。——前言 頻率分析法出來後,移位和替換法不好用了,那麼怎麼才能消解掉這種概率呢? 萬曆十五年 「最近在看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咱們小高也看萬曆十五年」「就覺得這本書把有明一代的歷史講明白了」「看歷史要對比要縱橫著看,那你知道在歐洲的法國萬曆十五年的時候發生了什麼嗎」「怎麼叫縱橫著看歷史,還真不知道呢」「你知道維吉尼亞加密法嗎?」
  • 數十年不理朝政,竟然沒有人造反,萬曆是如何做到的?
    明朝的皇帝多奇葩,這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共識。從這些皇帝的所作所為來看,的確難以堪稱明君,甚至說是昏君也不為過。 就像萬曆,其實他倒是沒什麼特殊的愛好,也不鬥蟋蟀,對木工活兒也沒有興趣,可是他太懶了。他竟然能夠幾十年不上朝,窩在自己的後宮。
  • 宋徽宗、嘉靖和萬曆,對英國君主立憲制有什麼借鑑意義
    今天看到一個腦洞大開的提問,說英國的君主立憲是1689年才完成的。自此英國的君主只具有象徵性作用,根本不能實際掌握政權。但是,明朝的萬曆皇帝卻30年不上朝,那麼,英國是否是學習萬曆的做法呢?是不是萬曆是最早嘗試君主立憲的皇帝呢?看完這個問題,我覺得這位讀者的腦袋真是腦洞大開呀。大開得沒了腦子兒!
  • 聊一聊當年的高考零分考生帶給我們的啟示
    在現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高考會給我們帶來哪些改變呢?我們先來聊一聊當年的幾個高考零分考生的事例。一、高考零分考生的例子若干年前那些高考故意考零分的考生現在過得怎麼樣?徐孟南,2008年的安徽高考考生,為了表達對現行教育制度的不滿,他故意在考卷上亂寫一通,高考結束後他嘗試了很多工作,大多都是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體力活,直到這時他才明白了知識的重要性,後來在2018年他又重新參加高考考取了一所大專院校,現在,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知識改變命運,要珍惜機會。
  • 軸心時代的賢哲們,對我們當下社會有什麼啟示?
    直到付出代價我們才發現,一所傑出的大學可與集中營比鄰而居。奧斯維辛、盧安達、波士尼亞,以及紐約世貿中心的垮塌,無一不是現實真諦陰鬱的顯露。這些揭示出,當每個人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種認知喪失之後將會發生什麼。人們認為,宗教是可以幫助我們培養這種態度的,但它卻似乎往往投射出我們這個時代的暴力和絕望。幾乎每天,我們都能看到由宗教而引發的恐怖主義、仇恨和褊狹。
  • 明之亡,非亡於萬曆,實亡於「成化時代」
    清以降,學界多有持「明亡於萬曆說」者。如黃仁宇先生認為,萬曆十五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本文認為,歷代政權覆亡,原因殊異。有亡於「治術」者,有亡於「時代」者。亡於「治術」者,或因政治腐敗或統治殘暴或政治無能或兼而有之,如秦、漢、隋等覆亡;亡於「時代」者,蓋因經濟社會轉型而政權頑固不化,為時代「否定」所致也,如東周、明王朝及清王朝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