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相信很多朋友都不會陌生了。這本書實際上將描寫的筆墨聚焦於「萬曆十五年」這一年發生的幾件看似平常的事情當中,通過幾個關鍵性的人物的內在聯繫,從而直接向讀者展現出當時的大明帝國所處於的一種絕望的困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萬曆十五年》的啟示!
一、「平凡」的一年滿含深意
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全書開篇就是「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但是讀者看到這裡卻立刻就會有一種莫名的暗潮洶湧之感。大明帝國平靜的外表之下,各種危機正在漸漸的顯現……
這種危機的出現是那麼的不著痕跡,以至於幾乎沒有人能夠察覺到,大明王朝已經開始漸漸地滑向深淵。而想要洞悉這一切,必須要從萬曆十五年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來發現端倪!
二、看似平凡無奇的小事
萬曆十五年,這一年發生了幾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首先是萬曆皇帝開始怠政,其次是名將戚繼光去世,第三是海瑞去世,此外還有明代思想家李摯出家為僧。
表面上看起來,這三件事都不是什麼大事。大明朝荒唐的皇帝多了,萬曆皇帝怠政在這裡面根本就算不上新鮮;戚繼光雖是名將,海瑞雖是名臣,但是這種生老病死更新換代本就是常事,前面張居正、徐階、高拱哪一個不是驚才絕世,最後不也化作了土;至於李摯出家,那就是更談不上有什麼分量了。
但是,我們要看到,這幾個人分別都代表著明朝社會的不同群體,萬曆是明朝的最高統治者,戚繼光是武將階層的代表,海瑞是官員中的道德楷模,李摯是明朝中後期真正的思想家,他們毫無疑問都陷入了一種困境之中……
三、不同的人群都陷入了困境
萬曆皇帝在與文官階層的對抗中開始漸漸力不從心,對朝廷之上的千篇一律循規蹈矩厭倦至極,而這位皇帝終於在執政十五年後開始怠政。一國的最高統治者在困境面前選擇了逃避,一方面在於他自己找不到出路在哪裡,另一方面卻是文官集團在充分壓制皇權之後也陷入了腐朽。他們熱衷於幹涉皇帝的家務事(立太子),熱衷於道德層面的爭吵,卻忽視了朝廷的實務。
海瑞是明代官員中的道德楷模,他用一生的時間去詮釋了什麼是道德典範。但是他的死卻沒有激起任何的波瀾,明朝的官場依舊貪汙成風,官員們善於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排擠異己,背地裡依舊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肆無忌憚的貪墨著國家的財富。大明朝自己樹立的典型早已經帶不動這個汙穢的官場!
戚繼光是一代名將,無論是抗倭還是鎮守遼東,其功績已經是大明武將階層所能達到的巔峰!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晚年卻依舊在貧病交加中含恨而死,國家依舊如故沒有絲毫波瀾。戚繼光這樣的人尚且如此,那麼那些為大明朝戍守萬裡江山的不同士卒,以及他們所組成的軍隊,出路又在哪裡?
思想家李摯的出家同樣是一種逃避,因為他是這個時代的異端,他試圖從哲學的層面修正這個社會,但是他反而感受到的卻是來自這個時代最為嚴酷的思想枷鎖。在經過多番的挑戰失敗之後,他同樣沒有從思想上找到改變的出路!
四、這是時代造成的集體平庸和僵化
最後,我們把萬曆皇帝、海瑞、戚繼光、李摯聯繫在一起,我們就會發現大明王朝從最高統治者、官僚體系、軍隊體系、思想體系都陷入到了一種集體的平庸之中,每一個群體都不能夠在自己的領域找到破局的辦法,所有人似乎都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所裹挾著,被迫的、僵硬的緩緩向前。
歸根結底,推動這一切的是時代的力量,無論是思想領域的發展創新,還是行政領域的內部改革,以及軍事領域中的變化都無法解開這個死結……所有人都被時代的力量所裹挾著向前,卻不知前面就是……深淵!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