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有個朋友打來電話諮詢,說家中剛滿5歲的兒子下午在小區練習騎車的時候,不小心摔了。
孩子的頭磕在木椅上,但沒有出血,就是鼓起一個大包。
然後就給孩子用冰敷,腫塊下去了,當時孩子精神狀態還不錯,又接著玩得很歡。
但就在吃晚飯的時候,孩子說頭痛、噁心、想吐。
朋友被嚇壞了,馬上提心弔膽的給我打來電話諮詢!
……
事實上,因"摔傷"、"磕碰"前來門診就診的寶寶幾乎每天都有。
網絡上,關於孩子摔傷的各種報導更是層出不窮。
那麼,
為什麼這麼多"摔傷"事件呢?
摔傷後如何正確處理?
什麼情況應該馬上去醫院?
家長們應該如何防範"摔傷"事件發生?
我們今天的"每天提高一點育兒認知"
就專門帶著這些問題,來仔細聊一聊!@貝兒醫生育兒頻道
一、 導致孩子摔傷頻發的原因
1、3歲以下寶寶:
往往是因大人照看不周從樓道滾落,或抱坐於高臺疏於防護,甚至因為大人逗樂甩拋失手。
2、5-9歲兒童:
這個階段的孩子剛剛脫離成人照看獨自外出活動,缺乏安全與危險的體驗;
再加上這個年齡段兒童好奇、愛動,缺乏安全自控能力,容易在玩耍中滑跌、墜落而造成悲劇。
3、10歲以上兒童:
在校兒童跌落多發生在運動娛樂時,比如課間休息與同學追逐打鬧時跌倒,在體育課跑步時滑倒或被撞倒,或滑冰、滑板摔倒。
二、摔傷後通常會有哪些表現?
● 出血
● 局部血腫
● 頭痛、嘔吐
● 煩躁
● 激惹
● 嗜睡
● 反應遲鈍
● 肢體活動障礙
● 昏迷抽搐
三、哪些情況應該馬上就診?
1、被高速飛行的物體擊中;
2、從1-2米的高處跌落;
3、被高速行駛的車輛撞傷;
4、摔傷後意識喪失,或者幾分鐘都沒有醒來;
5、明顯頭痛、頭暈,或者症狀逐漸加重;
6、 抽搐;
7、頻繁嘔吐;
8、嗜睡(叫醒後可簡單回答,很快再入睡),精神差,意識模糊或昏迷;
9、熊貓眼,鼻腔、外耳道出血,耳朵後瘀斑;
10、情緒激動、尖叫,難以安撫;
11、 出血不能止住;
12、胳膊和腿無力、走路姿態笨拙,口齒不清、看不清東西、斜視;
13、囟門沒有閉合的孩子,囟門隆起。
四、寶寶摔傷後的正確處理!
1、第一時間應該怎麼做?
寶爸寶媽們看到寶寶摔倒,心裡肯定很著急,但是也要保持冷靜。
千萬不要馬上就抱起,要先等幾秒鐘,記住寶寶跌落的姿勢,以判斷哪裡撞擊嚴重,以便準確告知醫生。
同時觀察寶寶是否哪裡行動不便,以此來判斷寶寶是否有脫臼、骨折等嚴重的外傷。
2、 出血後怎麼處理?
一定要在傷口處按壓止血,不要揉搓。
如果傷口看起來很輕,只是擦破一點點皮,可以用碘伏在傷口處由內向外消毒。
如果受傷部位出現腫脹,說明有皮下出血,可用冰袋冷敷20分鐘,冰袋與皮膚之間最好墊個毛巾,以免凍傷。
如果寶寶出現嘔吐,一定要避免進食、喝水,而且需讓寶寶側臥位或者頭偏向一側,以免誤吸。
3、 頭部磕碰需要做頭顱CT嗎?
比起其他其他部位,可能家長們更害怕是寶寶頭顱損傷,都會想著要不要做個腦袋的相關檢查。
在這裡也建議大家:
如果孩子是僅有外傷,無任何臨床症狀體徵、生命體徵無任何變化的,可暫不作頭顱CT檢查。
但是家長仍需注意孩子接下來24-48小時內的情況,如有出現上面那些需要就診的情況,就應該及時送醫並完善相關檢查。
五、儘量避免孩子摔傷的正確做法
● 3歲以下的寶寶一定要專人看護;
● 不能讓寶寶自己待在床上或者椅子上;
● 不能一邊玩手機一邊看孩子;
● 家裡的桌角安上防護墊;
● 家裡的窗戶、陽臺上鎖,旁邊不能放置能攀爬的桌椅等;
● 地面儘量保持乾淨,以免玩具或者地毯羈絆導致摔傷;
● 在遊樂場,不讓孩子玩危險性高的遊戲設施;
● 對於學齡期的孩子,一定要在孩子出門前再三叮囑遵守交通規則。
以上,便是關於兒童摔傷的育兒知識點!
今天,你的育兒認知有提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