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顆氫彈爆炸成功40年:青春熱血創奇蹟

2020-12-16 央視網
中國首顆氫彈爆炸成功40年:青春熱血創奇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7日 08: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本報記者 李新玲 謝湘

  40年前的6月17日,一架小型戰機在新疆羅布泊上空投下一個降落傘,當降落傘下降至距地面約3000米高度時,傘包爆炸,伴隨著巨大響聲,空中升騰起巨大的蘑菇雲。中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

  中國有了氫彈的消息震驚世界!因為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前蘇聯用了四年零三個月,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而綜合國力尚屬落後的中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速度之快讓許多國家認為這是個奇蹟。

  奇蹟是如何產生的?40年後,幾位專家回首往事,講述了一些印在他們心裡的歷史片斷。

  年輕團隊突破「氫彈理論」

  早在1964年5月,毛澤東在聽取有關部門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時就曾明確指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但是氫彈的研製,在理論和製造技術上比原子彈更為複雜。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各國對氫彈的技術嚴加保密。原核工業部辦公廳主任李鷹翔看到過,美國曾有一個記者在一個科普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講到了氫彈的問題,結果那個記者受到美國當局的審查,認為他洩露了氫彈的秘密。實際上文章引用的資料全部來自公開出版物。

  一位專家曾說,不能否認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曾借鑑了前蘇聯的一些東西,但是氫彈的研製則完全是依靠自力更生,從頭摸索。

  摸索從哪裡開始?當時的科研人員只清楚氫彈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彈是通過原子裂變反應產生能量,而氫彈則是通過原子聚變反應產生能量。知道氫彈的當量比原子彈要大幾十倍、上百倍。至於怎麼造氫彈,最核心問題是什麼,那就誰也不知道了。

  李鷹翔回憶,年輕的科研團隊很快投入了工作,先後設計了幾十種方案,一個又一個的方案常常是剛提出來又被否定了,所以一段時間內曾陷入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境地。技術上的腦力探索,非常艱苦。當時被稱為「中國國產專家一號」的于敏院士,從30多歲就開始「隱姓埋名」,參與氫彈原理的研究。計算繁複是氫彈研究緩慢的主因之一。上世紀60年代初,國內僅在上海有一臺每秒運算達萬次的計算機,但絕大多數時間都要用於當時正緊鼓密鑼進行的原子彈測試。于敏經常和同事人手一把計算尺,日夜計算。

  有一次,他們看到一個國外的參數,認為這個參數非常重要,但又懷疑這個數字怎麼出來的,因此需要通過試驗來驗證。于敏為這件事情想了好幾天,有天晚上睡到半夜,他突然夢中驚醒過來,抓著夫人的手大聲喊道「有了,有了,我清楚了,我清楚了!」弄得睡夢中的夫人莫名其妙。長時間的艱苦思索和計算,使于敏在夢中突然來了靈感,獲得了突破。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兩彈一星」的精神,其中的艱苦是腦力勞動和生活條件的疊加。李鷹翔說,1965年,氫彈研製方案有了進展,於是幾十名科研人員要從北京到上海上計算機進行計算。那時條件有限,上海那邊沒有被子,幾十個人出門都是自己帶著鋪蓋卷。

  當時計算機要用計算帶打出結果,非常繁瑣,而且計算帶都是一摞一摞的,要用麻袋裝。科研人員大量的時間用來小心查看每一條紙帶,因為每一個計算機打的眼,都不能破裂,如果破裂就可能導致丟失正確的數據。

  在這種條件下,從1965年9月起,經過100來天的計算,一個有關能量的關鍵點有了突破。這個問題突破以後,整個氫彈的研製就像是打開了擁堵的瓶頸,一下子駛入了快車道。當時在北京的鄧稼先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馬上趕到上海,並請大家吃飯。雖然只是一碗陽春麵,但大家還是非常高興。

  有一項統計數據顯示:當時鄧稼先,34歲;朱光亞,34歲;周光召,32歲;歐陽予,31歲……這些後來成為中國核工業棟梁的功臣,當初投身核工業時都不過30歲出頭。中國開始從事核工業的10萬人中,2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了68%,26~35歲佔了25.5%,兩者之和則超過90%。

  「金銀灘」上的青春奮戰

  曾有一名法國專家問錢三強:中國為什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進行氫彈爆炸試驗?錢三強的回答是「材料準備得早,理論準備得早。」

  還在原子彈和氫彈理論準備的同時,遠在青海金銀灘草原,一個名為221的基地已經開始建設。

  221基地是我國第一個核武器工廠。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都是從221基地研製組裝後運往西部試驗場的。

  今年已經70歲的王菁珩曾任221廠的廠長。他見證了當年奔赴高原為我國兩彈研製貢獻青春的一批年輕人的付出和奮鬥。

  王菁珩1960年從一所名牌大學畢業後不久,就接到通知到「前方」去。前方在哪兒?在西寧。叫什麼單位?青海省第五建築工程公司。因為是搞國防,王菁珩知道這是個掩護代號。

  1961年1月,王菁珩與4名同學從北京出發到蘭州。當時從蘭州到西寧的火車,還沒有正式通車。他們只能坐以悶罐車為主的「混合列車」,晚上4人擠坐在悶罐車的角落裡面,伸手不見五指,就連列車門也關不上。西北的冬夜寒風刺骨,當時他們中3人僅穿一件小棉襖。一名同學脫下唯一的一件棉大衣,4人圍坐著蓋起來,但還是被凍得手腳麻木。列車運行了近10個小時後終於到了西寧站,可是從西寧到基地還是沒有交通工具。快過年了,4人在西寧呆了一個星期,終於等到一輛向基地送日用品的貨車。他們穿戴上當時發給的四大件:狗皮帽子、棉大衣、大頭鞋,還有羊毛氈子,之後坐在卡車的鹹菜罈子上面,頂著刺骨的寒風,輾轉到了基地。

  「頭頂青天,腳踏草原,戰勝了飢餓,保存了隊伍。」王菁珩說,用這幾句話形容當時的情況非常貼切。當時221基地已經有幾萬人,這個隊伍能不能度過生存關,是涉及到原子彈能不能夠按期研製出來的問題,否則會半途而廢。所以技術人員第一年和工人一起參加勞動,一起建設廠房。

  住在窯洞裡,吃青稞粉、穀子面,一個月兩錢油,幾乎沒有任何副食品,能吃到的就是白菜湯。吃不飽就去挖野菜。「我覺得通過這樣的鍛鍊,受到了磨鍊,站穩了腳跟。」王菁珩說,那時雖然艱苦,但是人們的精神狀態很好,樂觀向上,覺得我們的事業是有前途的,只要我們戰勝了困難,我們的事業就一定會成功。

  當時的保密要求很嚴,基地還有一個名字叫青海省礦區辦事處。高原上除缺氧以外,紫外線特別強,有些人曬的很黑,但是從事的事業又不能跟家裡講。曾有同志回家後,孩子問:「爸爸,你在礦區工作,是不是挖煤炭的?」爸爸只能回答說:「是啊」。

  「礦區」的科研隊伍裡,有一批科學家,王淦昌、郭永懷、彭桓武、朱光亞、陳能寬……王淦昌在基地一呆就是十多年。

  1963年王菁珩分到了221廠的核材料車間,一直從事原子彈、氫彈原料最後的精加工、成型和組裝的工作。

  「技術民主」催生研製速度

  「技術民主」是當年參與氫彈研製的專家常提到的一句話。

  李鷹翔說:「現在一些院士有時候一講到這個事情,還是很興奮。為什麼?他們當中有老一輩的如王淦昌等,也有年輕一些的,如朱光亞、鄧稼先等,這些專家都已經有很深的科學造詣,但是誰也沒有見過氫彈,誰也沒有研究過氫彈,氫彈對於他們來說是未知世界,這個未知世界怎麼去探索?他們心裡也是沒底的。所以,『技術民主''、走群眾路線這個辦法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李鷹翔仍記得當時的場景:大家坐在一起,有老科學家,有剛畢業的年輕大學生,有中層技術骨幹,大家平等地進行討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在這種大討論當中,年輕人可以充分發揮智慧的想像,引發好多科學思想的火花,一些是新的物理概念,一些新的設計思想,包括氫彈的原理都是在這種討論中取得突破的。

  「這種充分的技術民主使人們的心情非常舒暢,而且把大伙兒的智慧都凝聚起來了,把大伙兒的創造性、積極性也都調動起來了。」王菁珩說。

  李鷹翔說,40年後重新回憶氫彈成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在高新技術領域,我們的領導、我們的科研人員要有當年那樣的自信。本報北京6月16日電

責編:居福

相關焦點

  • 1967年中國首顆氫彈爆炸:大膽採用轟炸機空投
    1967年6月17日,中國在西部地區上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氫彈的爆炸成功,是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又一個飛躍。這是氫彈爆炸的資料照片。因為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前蘇聯用了4年零3個月,而當時綜合國力尚屬落後的中國僅用了2年零8個月。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為此大發雷霆,拍著桌子質問為什麼法國的氫彈遲遲搞不出來,而讓中國人搶在前面。這次試驗是中國繼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在核武器發展方面的又一次飛躍,標誌著中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 48年前之今日,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實戰氫彈,引起全世界震動
    1967年6月17日8時20分,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實測當量330萬噸,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1972年1月7日,我國第一枚實用氫彈試驗成功,中國的氫彈真正具備了實戰能力。而在七天前,即1971年12月30日,楊國祥曾經過實戰氫彈沒有爆炸的驚險歷程,當天兩次空投都沒有投出去,最後飛機的燃油不多了,楊國祥接到指揮部跳傘的命令,但他想到的是如果跳傘棄機,飛行員保住了,而機毀彈毀將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萬一飛機落入居民區,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 1967年中國氫彈引爆成功,法國總統戴高樂卻視之為法國恥辱
    氫彈是二代原子彈,又稱聚變彈 、 熱核彈。1953年8月,蘇聯是第一個成功把氫彈實用化的國家。而中國在1967年6月17日成功引爆了氫彈。如果說原子彈的成功部分借鑑了前蘇聯的經驗,有前蘇聯專家幫助的成分,那麼氫彈的成功則是在外界對我國絕對保密的情況下,白手起家創造出來的奇蹟。
  • 科技日曆|52年前,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兩彈元勳」為國隱身近...
    科技日曆|52年前,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兩彈元勳」為國隱身近30年  olivia chan • 2019-06-17
  • 是氫彈厲害還是原子彈?看了這個就懂了,怪不得中國還留了幾十顆
    世界上第一顆公開爆炸的氫彈是在美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時間是1954年,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爆炸還只是試驗階段。當時,美國預估這次爆炸的威力大約有600萬噸TNT的威力,但實際爆炸的威力達到了驚人的1500萬噸TNT的威力,和「小男孩」的1.3萬噸威力相比不知道高了多少個等級。其中心溫度更是達到了3.5億度,相比太陽的1500萬度,氫彈的中心溫度簡直是恐怖中的恐怖!
  • 「非著名科學家」于敏逝世 他從不以「中國氫彈之父」自居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這裡面並沒有「中國氫彈之父」——儘管這一說法流傳甚廣,就在今天于敏去世時,它也是媒體引用、朋友圈傳播最多的詞之一。1961年,于敏在原子核理論領域的研究漸入佳境,但在與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的一次談話後,開始轉入氫彈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製。
  • 一枚氫彈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 手機百度
    今天最重磅的新聞莫過於「朝鮮氫彈試驗成功」的消息了。小悶不跟大家討論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也不討論三胖會怎樣威脅地球安全,也不討論為什麼老美非要打壓三胖,只想從技術角度解析下,一枚氫彈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在說氫彈之前,先說說原子彈。原子彈和氫彈一樣,都是核武器,不過原子彈是第一代,氫彈是第二代。其原理就不多說了,百度一下都可以知道。
  • 網友問:假如一顆氫彈爆炸,半徑5公裡內的人如何才能避免死亡?
    氫彈的原理是利用了核聚變反應,原子彈是利用了核裂變反應,由於裂變存在臨界質量,所以原子彈的爆炸當量是有上限的,但是氫彈理論上沒有上限,前蘇聯曾經爆炸過5000萬噸TNT當量的氫彈,美國也實驗過2500萬噸TNT當量的氫彈。
  • 沒有核輻射的氫彈,為何遭到國際禁用.看看爆炸原理就明白了!
    沒有核輻射的氫彈,為何遭到國際禁用.看看爆炸原理就明白了!   當初美國對日本的原子彈,威力看上去確實很大,不過和現在核武器對比,就是小巫見大巫,在殺傷力上也就是現在千分之一;我們知道,我國研製了原子彈後,也就兩年的事件,成功研製出了氫彈
  • 氫彈威力有多大?蘇聯人差點將300萬㎡炸成廢墟,中國氫彈如何?
    1945年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誕生,其產生的巨大威力讓任何一個國家都為之膽寒,1千克的鈾235或者鈽239全部發生裂變反應,能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等量TNT炸藥2000萬倍的能量。之後美國又研製出了更具威力的氫彈,氫彈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點燃氫的同位素氘、氚等輕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氫彈又被稱作聚變彈、熱核彈。氫彈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原子彈裂變反應釋放的能量四倍,原子彈存在臨界狀態,到達一定的質量後就會自動爆炸,而氫彈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氫彈的當量可以無限大。
  • 何祚庥憶于敏:當之無愧的氫彈構型最主要發明者
    而再過5年或10年,恐怕就再沒有人能說出于敏是怎樣研究出氫彈理論的全過程了。我的這段追憶,其實也僅限於1964年10月以前發生的事情。蘇聯人認為中國的原子彈是他們給我們的。實際的情況是,他們給我們的只是原子彈的一個教學模型的框圖。中國人根據這個教學模型的框圖,自己摸索、探索,成功地掌握了原子彈爆炸的全部機理。
  • 還相信「于敏構型氫彈永不過期」,「只有中國有氫彈」?那你該看看這篇科普
    當然,這都是廢話……今天這篇,就留給各位有心人,如果以後再看到把金燦榮老師講座上的隨口笑談(所謂全世界只有中國有現役氫彈,于敏構型可以超長期保存說法的來源)當真,認真的說,世界上只有中國有氫彈,「與敏構型」氫彈可以「永葆青春」的讀者,你們就複製黏貼下面這段給他看吧……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氫彈。
  • 他隱姓埋名28載,為氫彈突破作出...
    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於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後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這是于敏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記者 白連鎖 攝  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深處,蘑菇雲騰空而起,一聲巨響震驚世界。
  • 氫彈扔下45秒後爆炸,B-29逃脫核爆死亡範圍,轟-6是如何做到的?
    雖然1945年美軍曾向日本空投了兩枚原子彈,執行任務的B-29最後也成功逃脫了核爆的死亡範圍,但這樣的成功先例實在太少了,況且美國把這些關鍵數據也捂得嚴嚴的,我國要走這條路就只能靠自己摸索與周密的策劃了。
  • 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從這裡來
    20世紀60年代,我國「兩彈」的試驗成功,極大振奮了全國人民。這背後是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近日,記者來到了「兩彈」的研製基地——原子城,觸摸那一代科技工作者把青春熱血奉獻祖國的脈搏。自青海省會西寧西行百餘公裡,青海湖北岸有片草原,因盛開金露梅、銀露梅兩種花而得名「金銀灘」。
  • 氫彈和原子彈根本不是一個等量級,威力要大得多,技術難度也更大
    1945年7月15日,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試驗場爆炸,從此開始了人類的核時代。圖3: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蘑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這顆原子彈以鈾235為原料,爆炸當量為2萬噸TNT,實際爆炸威力為1.3萬噸。
  • 北方一聲巨響:5000萬噸當量氫彈投擲出去 投彈員差點沒回來
    他們設計出了一顆當量超過一億噸的巨型核彈,雖然最終核燃料沒有裝備完成,但是爆炸威力已經高達5800萬噸,以這顆核彈的爆炸當量來看,毫無疑問是滅世級武器了,而美國在冷戰期間爆炸的最大威力氫彈還不到這顆核彈的十分之一。
  • 1億噸當量的氫彈爆炸威力有多大?連膽大的蘇聯人也害怕了
    都說氫彈是比原子彈都要更加恐怖的武器,不過卻沒有人見識過它真正的威力,因為除了蘇聯和中國,根本沒有國家做過氫彈實驗。那麼氫彈的威力真的有那麼嚇人嗎?以至於都沒有國家敢嘗試?大家應該都知道原子彈的威力有多大吧?
  • 《銀河補習班》中的「曙光號」,致敬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在鄧超導演的《銀河補習班》中,男主人公馬飛和隊友乘坐「曙光號」載人航天飛船升上太空歷經艱險,在失聯三天之後成功回到地面。然而,這個「曙光號」航天飛船並不是電影虛構的,它的原型就是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曙光號」,也叫做714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