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林業局56年締造無林到有林荒山變綠海傳奇 造一座青山贏一座...

2021-01-09 黑龍江頻道

一眼望不到頭的人工林海。

□文/攝孫克啟劉夕營記者馬一梅

5月,正是森工林區植樹造林最忙碌的季節。記者來到林口林業局有限公司蹲點採訪,「微距」感受到幹部職工扶苗鏟土、提水澆灌,用辛勤汗水滋潤著祖國北疆這塊重要的生態屏障,也在林間地頭中感知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

從建局至今的56年裡,在歷屆領導班子帶領下、在幾代林業人揮汗如雨的努力下,林口局締造了從無林到有林、從荒山到綠海的傳奇,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人工林保存面積100萬畝、200萬畝的壯舉,森林覆被率78.8%。

林口林業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韓春林說:經營管理好林區森林資源是我們的成業之基。今後,在保護好22萬公頃林地資源的基礎上,我們將以科學經營推動生態建設向更高層次邁進,主動融入集團公司構建五大現代林業產業體系規劃布局,堅持「一業為主、多業並舉」發展方針,加快把生態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切實推動林口林區高質量發展。

植綠——沒有林,我們自己造!在全國率先實現人工林保存面積100萬畝、200萬畝壯舉

「我是從1963年建局就到這裡參加工作的,先天的基礎差、底子薄,投資也不足,但是我們從未服輸!」退休幹部王賀林老人回憶起建局初期那段歷史,眼中閃爍著異常的堅決。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沒有林,我們自己造!沒有業,我們自己創!憑藉著「志在青山,老死林下」和「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企業精神,林口局毅然決然地扛起了求生存、謀發展的大旗。

1970年春,全局拉開了營造百萬畝人工林的帷幕。記者在《林口局局志》上看到,也就是在那一年,全局職工在「局小志大把身翻」的鼓舞下,提前完成木材生產任務,摘掉建局以來連續6年的虧損帽子,一舉實現扭虧為盈。

今年74歲的張經一老人是親身參與並見證了林口局千軍萬馬戰荒山「造林大會戰」的「林一代」。他對記者說,當時無論大人小孩還是職工家屬,全局總動員,在山上一呆就是幾十天,大家熱情高漲,不讓上山都不行。沒有帳篷,就用小木條糊上泥搭個簡易棚子;樹苗都是靠牛車馬車拉、用人拽上山。

夫妻林、黨員林、青年林、白衣戰士林、紅領巾林、「三八」林……這些名字記錄的是春季造林時,夫妻並肩造林、祖孫同上戰場、兄弟揮汗如雨、父子共戰山谷的一幕幕感人場面。上萬人(次)奮戰在荒山禿嶺,換來的是每年造林10萬畝的「戰績」。

那時候,低矮的地窨子就是工人宿舍,數九寒天,10餘人擠在一鋪炕上,後半夜常常被凍醒;白天溼透的棉鞋,放在火牆上一夜都烤不幹;清早去作業林班,忙起來根本顧不上吃早飯,啃一個饅頭,吃一袋鹹菜都得擠時間。

1983年和2000年,林口局在全國率先實現人工林保存面積100萬畝和200萬畝。自1983年起至今,林口局先後十幾次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省政府和森工系統有關營林綠化方面的表彰獎勵。

老一輩林區人無怨無悔地營造一代又一代人工新林,為後人攢下了一座「綠色銀行」。一枝一葉的背後,閃耀著一個又一個永遠銘刻在綠色豐碑上的光輝形象。

林業局副局長盛永貴,歷時4個月,步行千餘裡,對全局資源進行調查,為改善殘破林相,奠定了豐厚的資料基礎;西北楞經營所主任龐福利,苦幹6年營造了2萬畝人工林,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工作崗位……正是他們用血汗栽下的片片新綠和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慷慨豪情,使得幾代人前赴後繼營造的人工林成為了企業發展的重要後備資源。

守綠——敢於吃螃蟹,被列為四大重點國有林區唯一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單位

靠著兩個肩膀和一把鐵鋤,向荒山宣戰,造林不止,林口局成為全國造林工作的「標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由於人工林結構單純、樹種單一、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差、病蟲害發生率居高不下,甚至喪失了森林應有的多種功能……

林口局主管營林的副局長關丙山說,至今他都記得一片片林子傳來「噩耗」時心裡的那份沮喪和茫然。

如何確保國土生態安全?如何實現林區可持續發展?成為了必須破解的重要課題。為了這個目標,林口局黨政一班人和營林專業技術人員的足跡踏遍了全局的山山嶺嶺。經過一次次考據和推演,他們大膽提出:探索現代林業發展方向,實施森林經營戰略,恢復和建立相對穩定的生態體系。

一場全國率先的200萬畝森林「結構優化示範工程」開始了。落葉松人工純林接近天然林改培、紅松人工林改培、天然次生林結構改培和經濟林改培與營建……森林經營由量向質轉變,調整林分組成、優化林分結構、形成復層異齡混交的森林經營戰略在林口林區轟轟烈烈展開。

2012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林口局迎來了森林經營工作的又一個春天。鑑於有著良好的工作基礎,2012年末,國家林業局將林口局列為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單位,在四大重點國有林區多家林業局中,這是唯一一個。

經過5年的實踐探索,林業局優質高效地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各項試點經營任務,同時再次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列為全國7個森林經營方案實施試點單位之一。試點經營後的林口局,森林狀況明顯改善,森林質量顯著提升,林分結構優化合理,森林蓄積不斷增長,松果產量連年增加,森林多種生態功能效益越來越強,職工增加了收入,企業也獲得收益。

增綠——探索一條由森林可持續經營向林業可持續經營的新路

造林育林短期內看不出結果,但是稍不認真就會出現「一年青、二年黃、三年見閻王」的慘象。為防萬一,林口局西北楞經營所營林技術員張逢群每年造林開始,都會一連幾個月,天天到造林點跟蹤檢查……他硬是在大山裡跑出了「活地圖」的名號。

王賀林、張經一、關丙山、張逢群,他們讓記者深切體會到林業幹部職工對森林如生命般寶貴。造林、護林對他們來說已經不是工作,而是生活。無論在哪裡,遇到哪個崗位的林區人,他們不會講高大上的道理,生態保護於他們,已經不是任務,而是溶於血液裡的習慣。

如今,孤島狀的天然林被成功連結,人工林內生物種類得到有效恢復,甚至野生東北虎也來到這片森林做客……這樣的變化,是大森林回饋給林口局的最佳褒獎。

青山不老樹為本,綠水長流林是源。林口局新一屆領導班子組建以來,不斷總結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經驗,全力推行森林可持續經營項目向林業可持續經營發展的轉變。

據林口林業局有限公司總經理姜君介紹,他們提前謀劃了退耕地和即將退耕的土地利用,計劃栽植樟子松嫁接紅松苗木、沙棘等高附加值的經濟植物;重點研究了30萬畝人工紅松果林被壓解放工作;充分利用林下土地和撂荒地,開展了刺老芽人工栽培項目,將保護、培育森林資源和發展林業經濟進行有機結合,在不改變和不降低森林生態功能的前提下,拓寬林下產業經濟項目,讓森林反哺育林人。

截至目前,林口局共建成特色產業基地19個,多種經營總產值達到了5.37億元,全局形成了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一場一品、一場多品、多場一品的林下經濟多元化發展格局,實現了「生態好起來、林子長起來、環境美起來、企業興起來、職工富起來」的發展目標。

相關焦點

  • 林口林業局有限公司 奮戰50年荒山變綠海
    林區人為後人攢下了一座「綠色銀行」。黑龍江日報10月22日訊 初秋,行進在牡丹江市通往林口縣的公路上,宛如穿行在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中。穿過林口縣城,就抵達了坐落在完達山脈佛爺嶺大小鍋盔山區叢林中的林區小城——林口林業局有限公司。
  • 林口林業局有限公司健全完善三項管理機制 咬定青山不放鬆誓為龍江...
    黑龍江日報6月23日訊 初夏青山,綠蹤莽莽,龍江大地再添新綠。有林地面積21.97萬公頃,比上一經理期增加5453.79公頃;活力木總蓄積2103萬立方米,同比規劃初期增加717.5萬立方米;森林覆被率80.47%,同比規劃初期提高了2個百分點……截至2019年末,林口林業局有限公司進一步健全完善資源管理、保護、培育三項管理機制,林區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 西寧一座座荒山綠了起來
    原標題:西寧一座座荒山綠了起來 城西區西山、湟中縣多巴鎮燕兒溝南山、湟源縣城關鎮董家莊村東山……一座座缺水少綠的山頭正在或是已經披上「綠裝」。記者從市林業局獲悉,今年我市計劃完成造林綠化任務6.97萬畝,計劃完成公益林造林2萬畝。 今年是我省以國土綠化的實際行動,推動「四個扎紮實實」和「四個轉變」落地生根的第一年,也是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建設幸福西寧的關鍵時期,今年南北山三期綠化工程計劃實施南北山三期綠化任務6.97萬畝,其中灌溉造林3.9971萬畝、封山育林2.977萬畝,總投資1.76億元。
  • 黑龍江林口林業局施業區內發現巨大石墨礦
    人民網哈爾濱3月1日電 經過半年多的勘探、取樣、分析,黑龍江林口林業局西北楞經營所施業區內發現巨大石墨礦。目前已探明石墨資源總量達3500萬噸以上,其中西北楞經營所施業區內達2500萬噸,林口縣三合村內達1000萬噸以上。
  • 荒山「變形記」,南京昔日荒山變公園,又一座山體公園來啦!
    在我市「開門見綠」綠化景觀提升中,一些荒山紛紛上演「變形記」,變身袖珍山體公園,成為城市新景觀!▲圖源:南京精細化建設管理繼新城山體公園之後,棲霞區又一座山體公園,姚坊門文體公園,也與大家見面啦!▲圖源:南京精細化建設管理昔日無名荒山,變身家門口的美麗公園,讓我們趁著大好春光,一起去休閒觀景,娛樂健身吧!
  • 各地林草頭條丨河南:荒山成青山 沙丘變綠洲
    荒山成青山 沙丘變綠洲——河南省防治荒漠化的新探索 濟源克井鎮閆營村的山坡上,林木茂盛,綠意盎然,而三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禿嶺 資料圖片 今年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我國的宣傳主題是
  • 林口林業局省吃儉用為民辦實事
    本報訊 林口林業局「省」字當頭,節儉辦公,把錢用到了為民辦實事上,受到了職工群眾的稱讚。  在辦公費用管理上,這個林業局有點「摳門兒」,很多材料都是兩面列印的,電話費、印刷費、招待費、小車使用等各項管理措施也相當嚴格,職工不理解,可林業局領導卻說:「我們寧可在嘴上緊點、油上摳點、電上省點,也要將節省下來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 林口林區:打造"綠的世界 花的海洋"
    盛夏時節,走進林口林業局局址,記者看到這座林區小城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到這裡的風景如畫,體驗到這裡的綠色發展,新居所、新環境、新景觀、新面貌、新氣象……一座嶄新的「生態、宜居、宜業、幸福」的林區小城在世人的見證下,正拔地而起,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 昔日荒山變青山變金山——我縣打造鄉村旅遊網紅景點
    誰也想不到,六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如今,荒山變青山變金山,成為鄉村旅遊網紅「打卡」地。 洣江生態園位於高湖鎮,毗鄰泉南高速,交通十分便利。 六年前,園區負責人單欽敏滿懷建設家鄉的豪情回到了高湖,開始了打造洣江生態園漫長而艱辛的路程。
  • 黃柏山林場裡的「不老」青山:用青春和生命染綠一座座荒山
    大別山腹地黃柏山,有一群可歌可泣的林工,他們一代接一代,紮根大山深處,堅守綠色夢想,用青春和生命,染綠了一座座荒山,寫下了撼人心魄的「不老」傳奇——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 林口林業局: 這花開罷那花開 「花花世界」託起幸福感
    林口林業局: 這花開罷那花開 「花花世界」託起幸福感 2020-08-13 0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林口林業局:這花開罷那花開 「花花世界」託起幸福感
    「這張相片拍得真好,你這拍照技術真厲害」「哪裡,主要是這拍照的背景太漂亮了」,走進林口林業局有限公司花海公園,不時有遊客發出讚美聲和歡笑聲,這裡儼然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
  • 「魅力保定·風採人物」咬定青山,點綠荒嶺--龍門山莊吳偉
    她,面臨單位體制改革時離職,奔赴南方從零開始,幾經輾轉賺得第一桶金,隨後在2002年重回故裡,堅定意志,十六年寒暑咬定青山、點綠荒嶺,帶動山裡的鄉親們共同致富。她是青山綠源荒山開發有限公司、龍門山莊吳偉。1990年,吳偉在訂婚後,第一次走進大山到未婚夫的老家。
  • 安哥拉作家阿瓜盧薩獲都柏林文學獎,計劃造一座公共圖書館
    安哥拉作家阿瓜盧薩獲都柏林文學獎,計劃造一座公共圖書館 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編譯 2017-06-23 09:03
  • 河北省公開拍賣宜林荒山荒地
    NEWS.SOHU.COM  2003年10月29日10:34  燕趙晚報     林地使用權最長期限可達70年  本報訊 (孫英明孫閣)昨日,記者從省林業局了解到,目前,我省尚有1000多萬畝宜林荒山急需治理,其中我市有荒山荒地100多萬畝。
  • 文化|海龍屯:文化遺產如何改變一座荒山
    這裡本是一座荒山,經過挖掘、整理、保護,700多年風雨蒼涼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漸漸展現在世人面前。2015年7月,海龍屯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貴州首項世界文化遺產。「申遺」最關鍵的3年裡,考古隊員沒有節假日,夜以繼日地工作,加班至凌晨兩三點是家常便飯。2012年持續發掘275天,2013年151天,2014年311天。在釐清思路的前提下,如此高強度的野外工作,為呈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申遺」文本提供了科學、強有力的支撐。邊發掘邊整理,邊研究邊保護,我們深刻挖掘遺址的內涵,取得許多重要發現,改變了人們對海龍屯的認知。
  • 福清市海口鎮青山被大量「活人墓」蠶食侵佔(圖)
    在福清市海口鎮洋坂村,大片的青山被大量的「活人墓」蠶食侵佔(4月16日攝)。  當日,記者跟隨福建省福清市公安局森林分局民警和福清市林業局執法大隊工作人員,對福建省福清市的濫建豪華「活人墓」,破壞生態環境現象進行調查取證。
  • 老人種樹多年荒山變綠洲,女兒卻因佔林罪被捕,真相果真如此嗎?
    這幾天出現了這麼一檔子事,說是濟南一位年已七旬的老大爺,從2003年起至今,在當地的一座山裡已經種了大約80萬棵樹。並且為了這些樹,老大爺已經投入了差不多3000多萬,現如今當地原本的荒山已經因為這些樹變得生機盎然,然而令老大爺沒想到的是,因為這些樹,自己的女兒即將面臨牢獄之災,而自己也即將被取保候審。
  • 「荒山」變「金山」 福建這個地方到底經歷了什麼?
    這裡,紅旗躍過汀江「荒山」變成「金山」。86年前,紅九軍團的戰士們從這裡走上長徵路,86年後,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裡是——龍巖市長汀縣。 7月31日,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記者見面會,在「紅軍長徵第一村」——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舉辦。 這次亮相的主角都有誰?
  • 山西千百綠生態農業示範園:生態修復讓荒山變果園
    經過近3年的生態修復,上千畝坪村的200畝荒山荒坡變成生態農業示範園,明年夏天就能開門迎客。  盛夏,位於郊區蔭營鎮上千畝坪村的一處工地內,大型機械來來回回地施工作業,填平溝壑夯實土地,運來石料壘砌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