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4日,谷歌宣布圓周率計算已經達到了小數點31.4萬億位,不過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使用圓周率換算是3.14,這是一個近似值,真正的圓周率是一個無理數,根本就算不盡。
人類探索圓周率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在一塊公元前1900年到1600年的古巴比倫石碑上就記載了圓周率等於3.125,同一時期當中古埃及文物萊因德數學紙草書也證明了圓周率等於分數16/9的平方,大約在3.16。
不過圓周率在發展當中,古希臘大數學家阿基米德通過單位圓計算出了近似值,他求出了圓周率下界和上界並取平均值3.14185作為圓周率,可以說相當逼近了,阿基米德可以說稱得上「計算數學」的鼻祖了。
要說我國最早的圓周率換算,大概是公元前2世紀《周髀算經》中「徑一而周三」不過要說中國圓周率的「鼻祖」那應該就是公元480年,南北朝數學家祖衝之用首創「割圓法」第一個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第七位。
那麼什麼是圓周率呢?它是一個常數,是圓周長和直徑的比例,它會隨著圓的大小變化而變,同時它也是一個無理數,1965年英國數學家約翰·沃利斯出版了一本數學專著,提出了一個公式,發現圓周率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分數相乘的積。
其實把圓周率的數值算的這麼精確,實際意義並不是很大,從現代科技來講,有幾十位就已經足夠,如果以39位的圓周率精確度來觀測宇宙,誤差還不到一個原子大小。那麼圓周率是否可以被算盡呢?
從理論上來講,圓周率是一個無理數,是算不盡,但如果能夠算盡,那麼就證明圓周率不是無理數,而是有理數,那麼這幾千年的數學金字塔都會崩塌,人類科技文明將會在一夜之間回到混沌狀態。
人類將進入了一個新紀元,或許是進入了一個新的輪迴,如今不斷的計算圓周率也不是要將它算盡,而是用圓周率來考驗計算機的運算能力,這也算是檢驗一臺計算機好壞的根本之一。
其實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難以算盡的數字,比如自然對數e,他也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這些小數難以窺探真正的面貌,但也有不少的人想要將他們算盡,可是終究只能解開冰山一角。
至於能不能算盡,或許在這個時代難以得出答案,但是也有不少的人在繼續探究,這種探索精神也是人類科技進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