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不改門、富不遷墳」是舊時農村俗語,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話。這種說法主要是針對一些人處於貧窮的境況下,不去思考自身的問題,而是迷信風水,把自家門改來改去。而家境富裕後的人家,更想享受富貴榮華,也迷信風水,在祖墳上動作不斷。
舊時,我國農村還有兩句俗語,一句是「窮改門,富修墳,財運不好改大門」,另一句是「窮要修墳,富要整門」還是農村俗語。很明顯,「窮不改門、富不遷墳」與前兩句俗語是唱反調的。
這就讓人奇怪了,同樣是舊時代的俗語,為什麼俗語之間的意思完全相反呢?到底是哪一種說法是對的,哪一種說法是欠妥的呢?
1、窮改門,富修墳,財運不好改大門
過去民間俗語說:「窮算命,富燒香」,意思是說,當人處在貧窮的境況下,或者因貧窮而多災多難的時候,往往要去找人算算命,看自己好久時來轉運,一生中命裡能不能擺脫貧窮;富人自然希望富貴永在,世世代代都享受下去,於是就去燒香祈福,凡是能燒香的地方都去燒,比如家裡的神龕、祖墳,各種寺廟,希望得到家裡的祖先、寺廟的神仙保佑。
民間風水順口溜說:「陰地照向子孫,陽宅發達財源」,「不怕千人奔,抵不上一人土裡睏」,「祖墳出人,屋場發家」,等等。也就因為如此,民間把陽宅和陰看得很重要。貧窮的人認為,首先要把屋場搞好,家裡就可以發財,就會成為富人,成了富人後,再去整理祖先的墳墓,讓家裡多出人才,以保富貴永續。
民間認為,屋場的好壞,一般都在建房選址的時候,經過了精心選擇,屋場可能不會差到哪裡去。而一個院落的大門及正屋的堂屋門,就成了決定一家人的貧富和財運關鍵。於是,貧窮的家庭,在無法擺脫貧窮時,不斷改門。有的是改門扇、有的改門框,有的改門檻,有的改門閂,有的改門的朝向和方位,有的改門面的大路。如果改來改去,還是沒有一點效果,只好在門前院內立照壁,還有的在門外立一堵牆,或者立一塊木牌,上面畫一個太極畫案。如此等等。
而富裕的人家,希望自己孫子後代除了能永保富裕外,還要「貴」,舊時的「貴」就是家裡要出當官的,這就需要家裡出人才,這樣才能是富貴雙全。舊時,人們認為富裕的家庭不確定性的因素太多,民間有「富不三代,窮不過三代」的說法,只要家裡後代出了人才,才能保持富貴長久。人們認為,祖墳是蔭庇後代出人的地方,於是富人就想方設法尋找最好的「風水寶地」,把祖墳遷過去,有的人家甚至把在土裡睡了幾百年的老祖墳也遷過來遷過去,希望自己家的「祖墳冒青煙」。
舊時,農村社會觀念就是這樣,大部分人篤信風水,把自己一生的貧富貴賤、災禍病痛的命運交由風水主宰。家裡出現問題,不是懷疑自家的門裝得不對,就是祖墳不做主。人們從來不去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於是,就請人來看風水,家裡窮的就改門,家裡富裕的就遷墳,好像這樣瞎折騰以後,人們能心安理得。
民間還有一句俗「窮要修墳,富要整門」說的意思雖然不太一樣,但與上面的說法大同小異,是一種類型的觀念,無非也是折騰自家的門和祖墳。
事實上,舊時農村人們並不全糊塗,不是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家裡的門和祖墳上,農村之中也還有頭腦非常清醒的人,能客觀地看問題。於是就有了對這種改門和遷墳之風的譏諷,認為這種做法是「拉屎不出怪茅坑」或「吹火不燃怪火筒」。
2、窮不改門、富不遷墳
「窮不改門、富不遷墳」是農村一種很理性的說法,也是與「窮改門,富遷墳」這種說法針鋒相對,就是不管家庭窮也好,富也好,不要去瞎折騰。
窮人家不要老是把自家的門改來改過,本來就窮,得花錢先風水先生來看,還要請木工師傅上門來做事,這免不了要產生一筆不小的開支,增加了家裡的經濟負擔,使家裡的境況雪上加霜。關鍵是改門後,如果自身貧窮的原因沒有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不去反省,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沒有發家致富的門路,完全把家裡的致富寄託於改門上,認為改了門後,家裡就會財運亨通,那確實很不靠譜,也實在太荒唐。
我國民間歷來就強調老人去世後「人死為大,入土為安」。舊時大多數地方的傳統習俗為土葬,人們認為,老人入土後,所有的一切都終結了,就讓老人在安靜地躺在地下。然而,舊時的迷信說法,對躺在地下的老人寄託了太大的希望,認為子孫後代是否發達昌盛,能否過上富貴的日子,與祖墳的風水直接相關。
這樣就直接導致民間一些人,家裡富裕後,給祖先重新尋找風水好的墳地,把原來的墳遷過去。這種行為在古代一些頭腦清醒,能客觀看問題的人看來,這種為了自己私利,折騰祖先,不僅毫無意義,且對祖先是一個冒犯,也是一種不人道的行為。
3、「窮不改門、富不遷墳」的另一種解釋
我國民間一些傳統俗語,不只一層意思,往往有多層含義,這句俗語也不例外。
民間一些老人認為,「窮不改門、富不遷墳」其實不是指實際物件中的「家門」和「祖墳」,而是一種比喻的說法。
門,即家門;門戶,舊時代表一個家族和姓氏。改門就是改名換姓。這就是說,因家裡很窮,無法生活下去,或者說娶不到妻子。比如,有的人就過繼給異姓當繼子,而有些人則做上門女婿。這兩類人在舊時社會的地位非常低下,只能低頭做人,讓人看不起,往往是人們嘲諷的對象。
舊時,人們認為男人就要「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則有骨氣,否則就是「在人屋簷下,不得不低頭」。這是舊時人們的一種普遍觀念,現在已無法評判其中的對和錯。但是,舊時,過繼給異姓當兒子,或者給人當上門女婿的人還是大有人在。
「富不遷墳」,這裡的墳是指祖墳,比喻祖籍地。這句話就是說,外出謀生的人,或者說遷居外地的人,富裕了,活人可以遷徙到任何地方去定居,但在故鄉埋葬的祖先是不可能遷徙的。這種句的實際意思是,從故鄉出去的人,在外面發達了,不要忘記了祖先,也就是不要忘故土,因為你在外再富有,也遷不走祖墳,更遷不走故鄉。
這種說法,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的鄉土文化現象,就像山西洪洞遷往各地的人,距今已有四五百年了,他們的子孫後代依然不忘祖籍地的那棵大槐樹。比如,晚清名臣張之洞,祖籍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縣),出生於貴州興義府(今興義市),而祖上更遠的祖籍則是山西洪洞。他在任山西巡撫時,專程前往洪洞祭拜大槐樹,緬懷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