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魚粉介紹
魚粉的營養特點:蛋白質含量高(60-70%),消化吸收率好;胺基酸含量豐富而平衡,富含必需脂肪酸,礦物質、維生素多種活性成分和未知生長因子、適口性好
魚粉需求量大,中國產量不高,70%依賴於進口,主要來自秘魯、近年來越南成為我國的第二大魚粉供應國,不同國家的魚粉有所差別
減少魚粉使用勢在必行
中國水產飼料目前的普及率在60%左右,未來水產飼料還會有較大的增量,魚粉的需求量也會增加。未來按照3750萬噸的水產飼料(理論需求),魚粉比例5%計算,水產飼料魚粉的需求量190萬噸左右,再加上豬、雞、寵物等飼料對魚粉的需求,我國魚粉總需求量將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因此,面臨著不斷增長的需求和有限資源供給的矛盾。
Part 2 蛋白源
特 點:
蛋白含量高、消化率高,可部分替代魚粉;
某些必需胺基酸如蛋氨酸、賴氨酸和異亮氨酸的含量不足;
脂肪的飽和度較高,HUFA缺乏;
微量活性成分不足(DMPT,氧化三甲胺等);
有的有異味,影響適口性和對營養素的利用
Part 3 替代蛋白源的不足與應對策略
3.1 胺基酸及其他營養成分不平衡
礦物元素、維生素、必需脂肪酸可直接補充;
胺基酸不平衡問題:
(1)充分發揮多種蛋白源的互補作用
LYS:血粉
MET:蠶蛹粉、玉米蛋白粉
ARG:棉粕
ILE:羽毛粉
LEU:血粉
TRP:血粉
血粉:蛋白質高,但AA很不平衡
高:賴氨酸、亮氨酸、色氨酸
低:異亮氨酸0.75%,蛋氨酸0.74%
控制用量:<5%
(2)考慮額外添加胺基酸:
不同水產動物對晶體胺基酸的利用效果不同:
甲殼類動物:一般無效,用緩釋型胺基酸;
鮭鱒魚類、海水魚:大都有效,可直接用晶體胺基酸;
無胃鯉科魚類效果不理想;
原因:酸鹼性、水中溶失,主要原因為吸收不同步。
解決措施:
ü 提高投飼頻率;
ü 使用緩釋型胺基酸
ü 包膜、微膠囊、改變胺基酸的化學形式等
如何使用胺基酸?
ü 鮭鱒魚,肉食性(有胃),可直接用晶體胺基酸
ü 甲殼動物,無胃魚類,用緩釋型胺基酸
ü 羅非、回魚等肉食性不強的有胃魚類,緩釋型更有效
3.2 消化率較低及抗營養因子問題
消化率低的原因:細胞壁、CF、抗營養因子;
抗營養因子:
植酸、蛋白酶抑制劑、紅細胞凝集素、抗原蛋白、硫葡萄糖甙、棉酚、NSP……
解決措施:
(1)發酵法:通過降解抗營養因子、產生功能性產物(酶、肽、酸等),提高飼料營養價值,強化功能飼料效應;
由文獻總結可知,在水產飼料中,發酵豆粕可以替代魚粉的比例可達20%-60%,替代比例的多少與魚的種類以及基礎飼料中魚粉的使用比例有關。
本課題組的試驗:在南美白對蝦中,對照組魚粉18%,使用發酵豆粕、豆粕替代部分魚粉,結果表明,發酵豆粕組魚粉降到15%、12%,增重率、飼料係數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影響,而豆粕組魚粉降到12%,,影響了蝦的生長(Yao等,2019);
對於蝦的腸道組織,發酵豆粕組魚粉降到9%,對腸道影響不大;但豆粕組,魚粉降到9%,腸道損傷顯著。
在大口黑鱸飼料中,用豆粕、發酵豆粕等蛋白替代魚粉(基礎料中含魚粉35%),結果表明,發酵豆粕替代魚粉30%時,與對照組相比,飼料係數、增重率、腸組織切片均無明顯差異;而豆粕替代魚粉30%時,飼料係數顯著增加,替代60%時,腸道損傷顯著;
結果表明,在35%魚粉的大口黑鱸飼料中,發酵豆粕可有效替代30%魚粉(He等,2020)。
(2)合理使用酶製劑
作用:內源,補充自體消化酶不足;外源,降解抗營養因子,促進消化道、免疫發育等。
使用問題:耐溫性,可通過開發耐高溫酶、後噴、原料酶解預處理等途徑解決。
研究表明,在魚粉含量較低,而植物蛋白較高的情況下,添加蛋白酶AG對魚類生長的改善較為明顯(Li等,2016)。
(3)膨化:破壞抗營養因子,提高消化率
3.3 微量活性成分與適口性
游離胺基酸
牛磺酸:不同種類、不同生理階段的魚對牛磺酸的需要量不同,作飼料配方時應考慮魚體本身合成牛磺酸能力及各原料牛磺酸含量。
氧化三甲胺
二甲基丙酸噻亭(DMPT)
膽固醇
未知生長因子……
富含活性成分原料的使用:魚溶漿,酶解魚漿、蝦膏、魚膏、酵母膏,酵母水解物……
最後,小編代表大家再次感謝冷向軍教授給我們帶來的精彩分享。在最近魚粉價格高漲的情況下,大家對魚粉替代的需求更加迫切,冷老師的講課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在生產實際中可操作的指導方案,希望今天的講課對所有關注源耀名師講堂的朋友們有所幫助。
本文為上海源耀獨家原創稿件,經允許獲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