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讓整個亞歐大陸都陷入了戰火,以日本、德國、義大利為首的法西斯主義軸心國對外瘋狂地發起侵略,在歐洲大陸上,德國採用了「閃電戰」的策略,在歐洲的進攻勢如破竹。法國原本是一個軍事實力不弱的西歐大國,還有引以為傲的馬奇諾防線,號稱是歐洲最堅固的防線,按理說不會這麼快被德國打敗。然而法國沒有料到的是,德軍繞過了馬奇諾防線直接佔領了法國的一半領土,而這時候法國也沒有選擇抵抗,反倒是直接投降了。
反觀亞洲戰場的中國,在戰爭初期也是被丟掉了很多土地,東三省淪陷,在淞滬會戰之後又丟掉了上海,甚至連當時的首都南京都丟掉了。那麼為什麼經濟和軍事實力更弱的中國,即使丟了半壁江山卻仍在奮力抵抗呢?
首先在國土面積方面,中國是有優勢的。法國雖然國力強盛,但當時很多都是海外殖民地,本土的大小也不過只有中國的一個省那麼大。在本土淪陷一半之後,剩下的法國也基本上沒有什麼抵抗能力了。中國在失去了東部和北部的土地之後,依然有大西南作為戰略基地,這也是中國能夠堅持抵抗的原因之一。
在工業革命之後,法國等西歐國家的經濟重心大多都轉移到了城市,德國人控制了這些城市也就是控制了法國經濟的命脈,短時間內很難再組織起抵抗了。而中國當時還是一個農業國家,所以只要還有土地,就會繼續留下反抗的希望。
另外,從國土面積和國力上來說,法國和德國是相似的,所以德國在佔了先機之後,法國就很難再反撲了。日本雖然有強大的軍隊,但畢竟只是一個小島國,不管是資源還是人口都沒有優勢,如果不能短時間內結束戰爭,那麼必然會產生資源不足的問題。
法國在二戰之前國家是比較安定的,民眾並沒有多少打仗的鬥志,也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所以才會很快投降;而中國自近代以來就一直在戰亂中掙扎,日本入侵之前還處在軍閥混戰的場面裡,所以能夠很快地團結起來進入戰鬥。
對於法國來說,及時投降可以保全有生力量,而那些撤走的軍隊後來在光復法國的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一種權宜之計;但中國面臨的局面則是完全不同的,日本是以完全消滅中國為目的發起的戰爭,如果中國人民不奮起抵抗,那麼只會遭受國破家亡的悲劇。
長期以來,法國在二戰中的迅速投降似乎給全世界都留下了笑柄,但如今的法國依舊是一個獨立而強大的發達國家,在軍事實力上也不比其他國家差,它還是除了美國以外唯一一個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只能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不同的選擇。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換來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一個全新的中國,結束了長久以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之後,中國再也不是那個受人欺辱的窮國了,而是一個自信、繁榮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