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未來在歐盟投資能源和電信等重要基礎建設領域,以及人工智慧、機器人、半導體、網絡安全這樣的關鍵技術領域是否會加倍困難?
對於這個問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13日在年度盟情諮文中透露的信號並不令人樂觀。當天,容克在位於法國斯特拉斯堡的歐洲議會總部提出了旨在防範非歐盟國有企業在歐投資激增的「歐盟投資篩選框架」(下稱「框架」)。
容克在貿易和投資方面的發言充滿了火藥味,稱歐盟不是「幼稚的」自由貿易者:「如果一個外資國有企業希望購買歐洲港口,部分的能源基礎設施或國防技術公司,必須在具有高透明度、經過審查和論證的情況下才能獲批。」
基建和關鍵科技成監管重災區
雖然歐委會尚未正式公布上述「框架」,但根據流出的草案文本,上述領域都在計劃審查範圍之內。簡言之,該框架草案核心提議有三:第一,需要評估對能源和高科技等敏感行業的收購是否會引起國家安全爭議;第二,對歐盟外企業收購盟內企業將引入「反規避」條款,打擊借殼收購,並計劃針對跨境收購建立歐盟內信息互通框架,共享敏感收購信息;第三,甄別參與敏感的歐盟資助項目公司的外國收購案例,計劃在法律框架內列出一份清單。 德法意三國隨後在聯合聲明中迅速對容克的此項建議表示歡迎。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4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一向鼓勵和支持積極推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和自由化。尤其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希望各方一起努力,為相互開展貿易和投資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良好環境。
長久以來,歐洲有一種觀點認為,比起擁有外資審查機制「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美國,歐盟的外資審查手段太匱乏。原因在於:首先,歐盟的建立脫胎於自由主義,審查外資與創建者理念背道而馳;其次,根據歐盟現有法律,安全事務和一部分投資政策權限歸屬於成員國,有關外資審查的事務主要由成員國單獨決定,大部分成員國並不願意將此權利上交給歐盟。因此目前歐盟28國中,僅有13個歐盟成員國設有負責審查收購和投資的機制。
不過,面對中國對歐洲高科技製造業、基礎設施及能源行業投資激增的情況,德國、法國和義大利有些坐不住了,從2月開始就持續向歐盟提議建立泛歐盟投資審查機制。德國還率先在7月通過了《德國對外經濟條例》第九次修正案(下稱「修正案」),對非歐盟國家投資者在德國進行的收購制定了新的審查規則。
容克13日的提議的意義在於,把外資審查一事在歐盟層面上公開化了,稱歐洲一定要捍衛自己的戰略利益:「知道我們的後院都發生了什麼是一項政治責任,這才能令我們在需要時保障自己的集體安全。」
上述流出的草案顯示,「框架」裡不少內容同「修正案」中的新審查規則類似。
譬如,該草案認為在人工智慧、機器人、半導體、網絡安全這樣的關鍵技術領域的併購需要重點審查,其中包括投資方是否受到第三方政府控制,以及收購是否得到來自政府的資金支持等。
而修正案針對的領域包括能源、水資源、營養、信息技術、醫療、金融服務和保險、交通和關鍵基礎設施、軟體、通信攔截、雲計算服務和醫療遠程信息處理等,令收購程序變得更加繁瑣,審查周期也將延長。
用反規避條款打擊借殼收購
「框架」還提到,將設立一項「反規避」條款,旨在應對非歐盟投資者通過歐洲公司規避國家審查程序的問題。如設立這一條款,歐盟各國政府將有權阻止外資收購,即便是外資在歐洲的借殼公司。 通常情況下,歐盟有區內資本自由流動原則,即歐盟內部的收購是可以在此類審查中被豁免的。然而「框架」卻提出,如果外國投資者的手段「不能反映經濟現實,且是在歐盟內部的人為安排」,那麼政府應有權評估和阻止該類收購。 但由於大部分成員國並不願意將權力讓渡給歐盟,歐盟的意見是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成員國可按自己意願終裁。
與此同時,如果認為外資收購行為「可能影響一個或多個成員國的安全或公共秩序」,歐盟將介入並給予不具約束力的意見。
這一條款旨在加強歐盟成員國之間,以及成員國同歐盟之間的協調,以便成員國評估對敏感領域的併購是否會引發安全問題,但由於大部分成員國並不願意將權力讓渡給歐盟,歐盟的意見是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成員國可按自己意願終裁。
不過,歐盟提出,該條款同歐盟主持下的重大項目有關:譬如當外資希望收購參與了開發衛星導航系統「伽利略」項目的歐洲企業時,歐盟將介入,儘管無約束力,但歐盟有關國家必須「充分考慮委員會的意見並作出解釋」。
歐盟還計劃在法律框架中增加一個上述歐盟重大項目的清單。潛在的範圍很大,將涵蓋「涉及歐盟大量資金或相當大份額的項目,抑或歐盟關鍵基礎設施、關鍵技術或有關鍵投入的項目」。
德法意熱烈歡迎
德國,法國和義大利三國隨後迅速發聲明歡迎了容克的此項建議。
德國在聲明中表示:「德國,法國和義大利堅決歡迎委員會的建議,這是歐洲邁向公平競爭的重要一步。」
德國經濟部長澤普裡耶斯表示,在市場條件下,德國仍對外國投資感興趣。「但是我們需要防止其他國家利用我們的開放來推動其工業政策利益。」她表示,歐盟成員國未來將在介入非歐盟國家國有企業對歐洲公司的直接投資方面擁有明確權力。
法國經濟部長布萊諾·勒耶爾則稱,歐盟的草案需要通過進一步工作來加強,以確保在公共採購項目上的互惠性和在更廣泛範圍內歐盟所有貿易關係的互惠互利。
9月8日訪問希臘期間,馬克龍直言:「如果沒有團結,就不會有一個充滿雄心的歐洲項目。我對於歐洲沒有自己的投資感到不滿,也不應當像過去一樣,把希臘推給歐洲外的投資者。」
「為了不被像中美這樣更大的力量所左右,我相信歐洲的團結主權可以令我們保衛自己並延續下去,我們這一代必須找到一種力量來重建歐洲。」馬克龍表示。
上述容克提及的「歐洲港口」就把中國在希臘收購的比雷埃夫斯港納入潛在監管範圍,馬克龍暗指這起收購顯示歐盟正對成員國喪失影響力。不過希臘總理齊普拉斯並沒有理會馬克龍。在此後一天(9月9日),齊普拉斯在薩洛尼卡博覽會上出席中國館開幕式時明確表示,希臘積極歡迎中國投資,希望更多中國企業進入希臘市場。
齊普拉斯並著重說道,中遠比港項目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對希臘產生投資興趣,中希兩國經貿合作潛力巨大。
實際上,齊普拉斯的發言也代表了葡萄牙、馬爾他等歐盟國家的態度:他們強烈反對外資審查,認為這樣的提議只會嚇跑投資者;而荷蘭和北歐三國也並不支持德國的提議,這些傳統上的自由貿易國家傾向於同中國在內的歐盟外投資國以雙邊投資協定的方式來改善雙邊市場準入和投資情況。
根據榮鼎集團和柏林智庫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1月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2016年,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激增76%,達到351億歐元(約合2570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歐盟在華併購交易額則出現連續第二年下滑,降至77億歐元(約合560億元人民幣)。報告認為,這種投資差距令歐盟內部出現了歐中間缺乏「互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