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購置稅又減半?
根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導稱,中國發改委已經向高層提交了汽車購置稅減半至5%的相關計劃,涉及1.6L以下排量的乘用車。
消息且不說真假與否,但已經引來了全球車市的震動,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各品牌的股市均在不同程度上漲。
大眾集團股價的漲幅最高達6.9%(10月29日數據)。信息來源於:Bloomberg
購置稅減半已然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記得中國在2009年和2015年先後推出1.6L 及以下排量車型購置稅減半政策,兩次都促進了中國車市銷量增長。2009年同比暴漲46.15%,2010年也有32.37%的增幅,而在2015年再次實施購置稅減半之後,2016年同比增長14.93%。
但是購置稅真的就能救市嗎?確實能,但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歷史已經見證兩次了。
在2009年到2010年大漲之後,購置稅減半的政策也到期了,優惠退坡之後,車市的增速在2011年再度放慢,產銷同比增長率出現了大幅下跌,只有0.84%和2.45%。而今年的副作用顯得更劇烈,居然出現了負增長!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18年9月全國廣義乘用車國內銷量為193.55萬輛,同比下滑13.1%;1-9月,廣義乘用車銷量1645萬輛,同比下滑1.1%。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網絡上又傳來「購置稅減半」的消息,希望政府能再次救市。可是購置稅減半真的會再度實施嗎?對於車市來說真的有效嗎?今天由我們DA的編輯們「七嘴八舌」一下。
李健波
我覺得不太可能實施,但我卻希望它能實施,這樣股票中的汽車股就有一波上漲的行情,消費者買車也得了實惠。
那為什麼覺得不大可能呢?得從宏觀的經濟角度看,我們大可將中國人按經濟收入分為三個階層,低收入階層、中產階層和富裕階層(企業主、資本家)。
最近幾年,市場供過於求,企業家沒有利潤,產能過剩,再加上產業升級受阻,經濟有下行的壓力,民眾也面臨「消費降級」的危險。再加上內需不足,又打貿易戰的背景。於是,政府幹了幾件事情。
一是進行供給側改革,說白了就是整合或淘汰一些競爭力不強的企業,不需要太多產能。
二是減少低收入群體的納稅,讓他們有點錢能購買消費品,為了拉動內需。
三是降低關稅政策,其本質是對國內稅收政策的一種對衝,使得那些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得以對衝國內針對富裕階層徵稅政策的影響。
一方面要對低收入階層減稅,另一方面又要大幅降低關稅,而國內財政收入其實並不理想,很多地方政府靠土地出讓金的收入來維持運營,錢又不可能隨意印。因此,像汽車購置稅這種為中產階層而設立的稅款,就不能隨意減的了。今年情況不同往日,現在把汽車購置稅減半提出來,能否刺激車市不好說,但一定會入不敷出。
大熊
我覺得購置稅減半的可能性不大呢!因為實踐已經證明了,前兩次的購置稅減半雖然能刺激消費,但它不能救市,只是在透支市場,治標不治本,這是明白人看在眼裡的,我相信決策的人也看到。長貧難顧!如果購置稅一直減半下去,變成一種常態,那消費者就不會覺得這是一種優惠,更是會持幣待購。
大鵬
全球經濟不景氣,強行透支消費讓我們想到什麼?房地產!房地產是健康的嗎?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個雪球,不能停,停下來那一刻就是泡沫四散那一時。
鹿超人
不光汽車行業,整個中國經濟都在下滑,通過購置稅不能馬上救活整個汽車行業,或者說影響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消費活力的提升。若宏觀層面改變不了,則需要更多有吸引力的車型去刺激消費。事實證明,有些車型不管在淡季還是旺季,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例如廣本十代雅閣、吉利博越等。
另一方面,車市衰退也是好事,因為能加速洗牌,加劇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淘汰,整個行業會更加健康高效。所以,與其用購置稅救市,不如遵循市場規律。
Bee
購置稅減半對於現在連續三個月低迷的車市不會有明顯地幫助,就幾個大城市限制新車上牌的政策,明顯是針對傳統自吸型發動機汽車,而加上沒有牌照的問題,促使一部分消費者去購買新能源車型,但這類車型是不需要購置稅的。另外,在三、四線城市的汽車主要是小排量的車型,尤其是1.6L以下的,相對大排量車型,小排量購置稅本來就不高,減半政策幫助不大。
鹿由器
購置稅減不減半,我都買不起車,而且,要買車,還是先搖到號再說吧。其實影響我買車的決心,不是購置稅,是停車費、加油費、搖號、保養維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