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汽車銷量連續三個月同比下滑的大背景下,「購置稅減半」再次成為熱詞。
根據美國彭博社10月29日報導,中國正在考慮將汽車購置稅減半,以重振國內市場新車銷量,降低中美貿易摩擦給汽車行業帶來的影響。與此同時,路透社也發文表示,國家發改委正考慮針對1.6L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車繼續實行汽車購置稅減半的優惠政策。
聯繫到本月初國務院在《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的實施方案》中提出的「繼續實施新能源購置稅優惠,調整完善車輛購置稅分配政策」,闊別一年多的「購置稅減半」政策,有望在明年正式回歸。
「購置稅減半」政策曾兩次救市
國內「購置稅減半」政策最早於2009年實施,其誕生前的車市場景和現在極為相似。當時全球金融危機蔓延,國內汽車銷量增速大幅放緩,2008年同比增長僅6.70%,相比2007年增幅回落15.1%,大大地挫傷了正在飛速發展的中國汽車業。
在「振興汽車產業,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需求」的號召下,針對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按5%徵收車輛購置稅的「購置稅減半」政策應運而生,並最終帶動了汽車業的發展,走出了2008年的低迷區。官方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汽車銷量高達1364.48萬輛,同比增長46.15%,創歷年最高,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產銷國,其中乘用車產銷超過1000萬輛,同比增長52.93%。
之後,在201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銷量再次出現增速不斷下滑的局面。於是,在當年10月,國家又一次推出了「購置稅減半」政策,並推動了國內汽車銷量的高速增長。根據中汽協統計數據,2016年全國汽車銷量達2802.82萬輛,同比增長13.65%,實現了自2013年以來最大的銷量增長。
2017年,「購置稅減半」政策調整,變為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按7.5%徵收車輛購置稅,到2018年,購置稅方面的優惠完全取消,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恢復到按10%徵收車輛購置稅。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取消讓2018年的車市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低迷:今年1-9月,乘用車累計銷量同比增長不足1%,其中7-9月更是連續三個月出現銷量同比下跌,這是近20年來的第一次。
如此狀況下,「購置稅減半」政策再次推出,已經只是時間問題。
有望繼續救市,但終究是「雞血」
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如果「購置稅減半」政策再次推出,依然能夠促進國內銷量大增長。
根據統計,在彭博社透露國內將推出「購置稅減半」政策後,歐美車企股價隨之上漲,其中大眾集團股價漲幅上漲6.9%,福特汽車股價上漲6.3%,通用汽車股價上漲5.1%。
Bernstein駐香港分析師Robin Zhu也表示,如果購置稅減半,2019年汽車銷量有望增加220萬至250萬輛,整體銷量將溫和上升,而不是早前預測的小幅下降。
不過從長遠看,依賴「購置稅減半」政策刺激銷量增長,終究是給汽車市場「打雞血」。以最近一次的購置稅優惠政策完全取消為例,2018年的車市出現了明顯的疲軟,汽車銷量一蹶不振。業內專家認為,當前車市的慘澹,和「購置稅減半」政策提前透支購買力不無關係。
對此,中國汽車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指出:「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只能在短期內促進市場銷量的增長。」而預測「購置稅減半」政策能夠促進銷量增長的Robin Zhu也支持這一論調,他表示,「購置稅減半」政策是對市場的刺激,取消之後,依然會面臨銷量下降的風險。
汽車銷量增速放緩是客觀規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事物的發展規律來看,汽車銷量增速逐步放緩並進入一段飽和狀態,是客觀規律。以日本汽車市場為例,在經歷了高速發展之後,其市場進入飽和狀態,自2005-2011年,整體銷量呈現出下跌的態勢,從2012年起,才逐步好轉。
2017年,我國汽車銷量高達2887.89萬輛,已經逼近早前預測的3000萬輛飽和狀態,出現增速放緩甚至同比下跌,應當客觀對待,而不是依賴「購置稅減半」政策再次刺激市場,否則極易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未來的銷量無法正常增長。
以最近一次的「購置稅減半」政策為例,中國汽車銷量在2016年取得13.65%的同比增長後,2017年僅取得了3.19%的同比增長,而這還是建立在2017年享有部分購置稅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的。2018年的銷量之所以低迷,和當時消費者出於優惠政策的考慮,提前一年甚至兩年購買了車輛大有關係。
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總要經歷轉型的痛苦,一味靠政策推動,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以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為例,該政策從試點運行到現在,已經近十年,但並沒有造就一家類似於「中國特斯拉」這樣的企業。相反,我們的自主車企長期研究補貼政策,技術的進步多賴於補貼政策調整,當「狼來了」的時候,依然缺乏競爭力。所以,國家目前已經明確表現出補貼退坡的態度,讓自主車企逐步進入到完全競爭的狀態。
寫在最後
對於當前在銷量困局中掙扎的自主車企而言,「購置稅減半」政策無疑是一根救命稻草。但在油耗排放法規日趨嚴厲、市場競爭更加開放的背景下,這些車企應該明白,如此政策「雞血」,只能暫解燃眉之急,並不能從根源上拯救銷量低迷。從長遠看,審時度勢,不斷根據用戶需求優化研發,才是最終走出銷量困局的解決之道,另外,機制的創新和效率的提升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