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產後最初幾天分泌的乳汁是初乳,呈黃色,有些發黏,是母親為嬰兒準備的最理想食物,讓嬰兒吃到初乳,因為初乳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含有多種預防、抵抗疾病的抗體,對保護嬰兒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初乳雖然不多,但與成熟乳相比較,初乳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和鋅,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酶類、抗氧化劑等。相對而言,初乳含乳糖、脂肪、水溶性維生素較少。初乳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在嬰兒未成熟的腸道表面,可以阻止細菌、病毒的附著。初乳還有促進脂類排洩作用,可減少黃疸的發生。母乳餵養,可以使新生兒在出生後的一段時間內,具有較強的防感染能力。所以,初乳被人們譽為「第一次免疫」,新媽媽一定要抓住給孩子餵養初乳的機會。
關於初乳,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產後媽媽的第一次乳汁,這就是舊習俗嫌「不乾淨」的黃色奶水;另一種說法是指產後第一次來乳直到半個月之內的母乳,這一段時間乳中含有來 自母體的免疫球蛋白,是配方奶粉不能替代的,而且屬於新生兒最易直接吸收的成分。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提出:母乳餵養好!
新生嬰兒皮膚容易出現感染,最常見的是膿皰瘡,指出現小水粒至綠豆大小的皰疹,中間有透明液體或膿液。新生兒皮膚柔軟,如新生兒回家後,須細細檢從醫院產科剛剛接回來的新生兒,家長應該從頭至腳做一次詳細的全身檢查,頭部有沒有腫包(頭顱血腫),全身是否有畸形,四肢是否均能活動。
新生嬰兒皮膚容易出現感染,最常見的是膿皰瘡,指出現小水粒至綠豆大小的皰疹,中間有透明液體或膿液。新生兒皮膚柔軟,如果面頰、四肢或軀幹皮膚發硬,伴有全身發涼、體溫不升,必須及時就醫。
新生兒生後2~3天出現黃疸,1周左右退淨,屬於正常情況。如果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或者黃疸持續2周還未消退,均屬不正常情況,應當找醫生診治。觀察黃疽時,應當用手輕輕按壓孩子的皮膚,看皮膚是否發黃。
另外,還應當觀察尿和眼淚是否發黃,或染黃尿布、毛巾,注意糞便是否發白(呈白牆土色),有上述情況均提示新生兒已出現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呼吸較表淺,快而稍不規則,每分鐘40~50次。如果寶寶的呼吸明顯不規則,次數明顯加快或伴有鼻根部發青、鼻翼扇動等,則提示孩子有異常,需及時就醫。
新生兒出生後10~ 12小時排洩黑綠色胎便,3~ 4天以後慢慢排正常糞便,如果出生24小時不排便或者3~4天後突然排洩膏藥樣黑便、鮮血便或稀水樣糞便,則提示孩子可能有消化道畸形、出血或腸道感染,要及時就醫。
新生兒出生後約6小時排尿,也有延遲到第二天排尿的。但是如果24小時內未排尿,則要引起注意。排尿次數增多、每次尿量較多,伴有吃奶不好或有浮腫,也應當及時就醫。
新生兒雖然睡眠時間多於清醒時間,但餵奶前一般清醒哭鬧,吃奶較好。如果整天昏睡不醒,吃奶減少或拒食,都屬於不正常表現。
胎齡滿37~42周的嬰兒,體重在2500克以上,通常為3000克左右,身長約50釐米,各器官功能已相當於成熟的嬰兒,屬於正常新生兒。
正常新生兒出生後即會啼哭,哭聲響亮,呼吸有規律,四肢活動有力,呈屈曲狀態。具有維持生存的神經反射,當用手指或物體觸及新生兒臉頰或嘴角時,孩子立即會把頭轉向碰觸的一側,張口尋找,醫學上稱覓食反射。
如果把手指放進新生兒嘴裡,就會引起孩子的吸吮動作,稱
吸吮反射。
如果有突然的聲響發生時,閉著眼睛的新生兒會立即睜眼或眨眼。
以上這些反應說明新生兒的視力、聽力都正常。
剛出生的嬰兒,會發生各種讓年輕媽媽想像不到的現象。有些是正常的,不必擔心。
四肢蜷曲:新生兒出生後,常會有兩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四肢呈現屈曲狀態。這都屬於正常現象,家長不必顧慮。這種現象與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位置有關,胎兒在母親腹內都是頭向胸屈曲、雙手緊抱於胸前、腿曲起的姿勢。出生後,會暫時保持著原有的胎兒體態,大多數孩子會在滿月後消失,雙足內翻3個月後就會正常。如果肢體有較嚴重的反轉現象,應當送往醫院檢查。
呼吸不規律: 新生兒的呼吸不僅淺表,而且不規律,會有快慢不均的現象。主要是新生兒肋間肌較弱,加上鼻咽部和氣管狹小,肺泡適應性差,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所以新生兒以腹式呼吸為主。又因為胸廓運動較淺,新生兒每次呼氣與吸氣的量都很少,不能滿足機體對氧的需求。因此,寶寶的呼吸較快,一-般每分鐘呼吸40~ 50次,屬正常現象。孩子如有面色發紫及不安狀況出現,應當及時看醫生。
下巴抖動: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抑制功能較差,常會有下巴不自主地抖動。這不是病態,不必緊張。但如果伴有不正常的體溫變化,才要考慮疾病因素。
喜歡的朋友請就點個讚,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孕期、嬰幼兒期營養保健知識,就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