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口腔黏膜細嫩,供血豐富,但唾液腺發育不全,分泌唾液較少,常呈中性,唾液內含10%的黏液素,有膠體保護作用,能防止乳汁凝固,有利於消化。新生兒期唾液中澱粉酶分解碳水化合物的作用較弱,到孩子長到4~5個月以後,唾液分泌量才會明顯增加,作用逐漸加強,所以在孩子出生4個月以後再餵一-些澱粉類食物,以促進澱粉酶的分泌。
酶在消化過程中起相當重要的作用,消化道內的酶,種類繁多,且各具專一性。新生兒消化道能分泌足夠的消化酶,其中凝乳酶對於消化蛋白質起較大作用。胃液中有解脂酶,但相對不足,新生兒肝臟產生的膽汁較少,都會影響脂肪的消化。母乳中有解脂酶,對脂肪的消化起主要作用,所以母乳餵養的寶寶85%~90%的脂肪能被吸收,充分說明母乳餵養的好處。牛奶餵養的寶寶,由於牛奶中缺乏解脂酶,如果餵養不當就容易引起孩子脂肪瀉。
新生兒腸道相對較長,腸壁薄,血管豐富,有較大的小腸消化、吸收面積,有利於消化和吸收。當蛋白質被分解為胺基酸,脂肪被分解為甘油與脂酸,碳水化合物被分解為單糖以後,均在小腸內被吸收,大腸僅吸收其中的一部分和大量水分。新生兒食慾狀況、進食時間、進食種類、本身體質和疾病因素,都會影響到消化功能。
判斷孩子是否吃飽
媽媽在哺乳期間乳汁分泌量的多少,與乳腺受到刺激的強弱有關。對乳腺的刺激越強,乳汁分泌得就越多。因此,如果乳腺內奶汁每一次都被寶寶全部吸出,乳管內空虛,乳腺就會受到較大刺激,下一次分泌的乳汁量就會增加。有時候,寶寶一次不能把乳汁全部吸盡,這時候如果捨不得把剩餘的乳汁擠掉,乳腺受到的刺激減少,會慢慢地使乳汁分泌減少,造成乳汁不足。
如果剩餘乳汁堵塞乳腺,還會引起乳房內出現圓形或者橢圓形的硬結,造成乳房脹痛或刺痛,甚至發生乳腺炎,影響到媽媽的健康和寶寶的餵養。
所以,每次寶寶吸完乳汁後,感覺到乳房裡仍有乳汁時,要把乳管裡的剩餘乳汁用手擠盡,或者用吸乳器吸盡排出。這樣乳房會感到輕鬆,而且下次乳汁分泌會快而多,有利於增加寶寶的「口糧」判斷寶寶是否吃飽,媽媽的綜合感覺如下:餵奶前乳房豐滿發脹,餵奶後乳房變得柔軟;餵奶過程中可以聽見寶寶的吞咽聲,連續幾次到十幾次;媽媽有下奶的感覺;寶寶的尿布24小時內溼6次及6次以上;寶寶的糞便軟,呈金黃色糊狀,每天排便2~4次;兩次餵奶之間,寶寶很滿足、很安靜;寶寶的體重平均每天增長18~30克,或每周增加120- -210克。
人工餵養嬰兒
人工餵養,是指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主觀上不願進行母乳餵養,或母乳餵養客觀上受到限制,只能採用乳品和代乳品哺養小兒的方法。人工餵養,相對於全母乳餵養和混合餵養法要複雜一些。但只要細心,同樣會收到較滿意的餵養效果。
新生兒一般每天要餵7~8次,每次餵奶間隔為3~3.5個小時。餵養量根據寶寶體重計算,例如3千克體重的寶寶,每次給奶量為60~70毫升。如果寶寶的消化功能好,糞便正常,出生後15天到滿月時,就能給純奶吃,給奶量按每千克體重100~150毫升計算,每次吃60~100毫升。
人工餵養一般注意事項
最好選擇直式奶瓶,便於洗刷。奶嘴軟硬應當適宜,出奶孔大小可以根據寶寶的吸吮能力情況而定,一般在奶嘴頭上扎兩個孔,最好扎在側面以防嗆奶。奶嘴孔紮好後,可以用奶瓶裝水倒置,以能連續滴出為宜。
奶瓶、奶嘴、杯子、碗、匙等寶寶專用食具,每次用後都要清洗並消毒。應當給寶寶準備一個鍋專 供消毒用,專用餐具消毒時,每次洗淨後加水,在火上煮沸20分鐘即可。
每次餵哺前,都要試一試牛奶的溫度,過熱、過涼都不行。哺乳前,把牛奶滴到手腕或手背部,以不燙手為宜。餵奶時,奶瓶宜傾斜成45°,使奶嘴中充滿乳汁,既要避免衝力太大導致寶寶嗆奶,又要防止奶瓶壓力不足致寶寶吸入空氣,造成腹部不適。
注意觀察大小便。糖少、蛋白質多,寶寶糞便乾燥,尿量少而發黃:糖多則糞便有泡沫或酸味,了解排便情況有利於餵養奶汁的調配。寶寶出生後第三周,就應當添加菜湯、西紅柿水或山植水、鮮橘子汁等富含維生素的飲品。
想了解更多關於孕期、嬰幼兒期營養保健知識,就請關注@景浩講育兒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