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與德性存在於在責任和自我肯定中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現代人的生活意義總是在人的權利與法律、道德與幸福追求的錯綜交織中建立,在戰爭中、在公共事業中、在知識探索中,也在個人生活中,都需要理性上的自主,讓我們有足夠的勇氣選擇自己的行動。

美國著名導演約翰·斯特奇斯1958年拍攝的電影《老人與海》劇照

海明威和福克納的交惡線索簡單明了,他們雖處同一年代卻沒有什麼來往,正式通信也只有一次,不多的交集公開場合的記錄清晰。雖然兩人一直相互揶揄,而且海明威一直是顯得輕鬆自信的一方,一直到1947年福克納被要求評價最重要的美國作家,提到海明威時竟說「他缺少勇氣」,海明威聽後大發雷霆了。海明威讓他的一位將軍朋友出面為他的勇氣作證,這位將軍寫了三頁紙的長信來證明海明威當戰地記者時是多麼的英勇無畏。

海明威的反應顯然文不對題,他知道福克納說的是他的文學創作天地狹窄,但卻沒勇氣去擺脫。隨後福克納給海明威寫的簡訊裡,雖有「道歉」二字卻並沒有收回這個評價的意思,倒是在給將軍的回信裡再次重申了一下。他說:我認為我們全都失敗了(就我們誰也沒有達到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巴爾扎克、薩克雷等人的高度而言)。沃爾夫失敗得最光輝,因為他具有最大的勇氣:敢於冒犯低劣趣味、笨拙、乏味、沉悶等錯誤的危險……而海明威他沒有那樣的勇氣。

福克納一直保留著這個評價,1952年《老人與海》出版,福克納對這部作品大加盛讚的同時還附加著類似的議論:「迄今為止,他筆下的男男女女都是自己形成的,是用自己的泥土自我塑造成的;他們的勝利與失敗也都掌握在每一個對手的手裡,僅僅為了向自己、向對手證明他們能做到何等的堅強。可是這一回,他寫到了憐憫,寫到了存在於某處的某種力量。」重要的還不是這個短評沒有發表,而福克納寫給《紐約時報書評》的信轉到了海明威手裡:「海明威說過作家應該抱成團,就像醫生、律師和狼一樣。我覺得在這句話裡,機智、幽默的成分多於真理或必須,至少對海明威來說是如此,因為需要勉強抱團否則就會消滅的那種作家,就像待在狼群裡才能是狼、單獨活動時便僅僅是一條狗。」

海明威以硬漢形象立於文壇,「缺少勇氣」可能是他最不能接受的評價,但他對福克納的每一次反譏基本上都是氣話,這一次還是氣話:「只要我活著一天,福克納就得喝了酒才能為得到諾貝爾獎而高興。」但這一通氣話竟還是從當年被說成「膽小鬼」的事說起,可見其耿耿於懷之所在。

但一直到海明威自殺,福克納還是堅持著這個評價,在他得到消息後對朋友說:「海明威抗議得太多,他所顯示的無畏與男子漢氣概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偽裝。」接著又說,「我不喜歡一個走捷徑回家的人。」

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

以「文人相輕」這種誅心之論來解釋他們未免太過庸俗,可能也不得收益。如果參照他們的作品,可以說他們對「勇氣」的定義是不同的,《老人與海》和《熊》這兩部寓言式的小說,或許能夠當作是為他們的爭執所做的註腳。一個老人,一個孩子,需要應付的都是需要極大勇氣的事情,但如何應對卻顯示出他們各自不同的參照系及其展示出的不同的生活世界。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解釋是:「應付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勇氣,能說明一個人如何定義生活的意義。」這也就意味著勇氣不僅是心理學的問題,最終是在倫理範疇呈現。在中國古代思想中,勇氣曾是被提及的德性之一,《中庸》有言:「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亞里斯多德也是明確地把勇敢作為一種德性來分析的。他所謂的勇敢的人總是以情況所允許的最好方式,按照理性的原則、事情的要求,去感覺和行動。有些由於足夠的經驗、一時的怒火、錯誤判斷或被迫所推動的行為雖然貌似勇敢,並不具備一種勇敢的品質。他說,僱傭兵往往因為經驗豐富而善戰,但當危險超出了他的忍受度就會逃跑;被激情所控制人的可以是鬥士,但與勇氣無關;而一個超級樂觀的人往往對危險和困難缺乏恰當的估計而顯得勇敢,一旦他發現估計錯了,也會放棄;一個被迫行動的人為了躲避更大的懲罰而承受痛苦的行為,更不是出於勇氣。最終亞里斯多德所謂的勇敢是混合著意願、情感、權衡,能在怯懦和魯莽之間的恰當的行為,是為城邦、為正義、為知識、為人的尊嚴等高貴目的而選擇承受巨大痛苦和困難的品質。

這種維度中的勇敢似乎不是一種能自立的品質,而是以行為背後的倫理依據來確立。老子所說的「慈故能勇」、孟子的「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大致也是由倫理依據來定義勇敢。

恐懼是人的有限能力對生活世界的自然反應,是對行動力的抑制,而克服恐懼的勇氣其發生形式還是由文化來決定。宗教感、正義感、責任感、自尊感都是可以激發勇氣的生活意義。或許對於這些生活在文化相對穩定時代的古代先賢來說,答案是清楚的。即使如此,在古希臘的很多故事中,悲劇常常產生於兩種所謂的普遍理念在同一人物同一事件中構成的衝突。安提戈涅與克瑞翁之間的悲劇,在黑格爾的分析中,是家庭倫理與政治理念的衝突。他們各自選擇了所必須維護的正義之後,最後他們兄妹兩人都沒有從中獲得安寧。但我們把讚美獻給了安提戈涅,因為安提戈涅守護的似乎是更深刻的「天條」,更有「人道」的光輝。可是在我們讚美安提戈涅的崇高之美時,齊澤克卻在對意識形態的分析中分辯說,安提戈涅的妹妹伊斯墨涅才是更能夠讓人認同的人物,她善良、周到、機敏,懂得讓步或妥協,具有同情心,更人道。

至少對於當事人,他們各自還有著行事決斷的依據。他們顯示出的勇氣就是克服對死亡和痛苦的恐懼、直面現實、為所當為的一種力量。到了「對於生活在知識、宗教和社會的轉折時期」的莎士比亞那裡,情況就開始變得麻煩起來。

以精神分析方法做文學評論的心理學家伯納德·派裡斯採取的分析方法,主要針對著使莎劇人物陷入內心危機的處境。根據這種分析,人物的行為與其說取決於心理動機,不如說是取決於他的世界觀,因此,哈姆雷特表現出的緊張狀態,他對正確行為的渴望,卻又遲疑地缺少行動的能力,他著名的生死問題,都不是個性的特徵,而是主題的需要。這個主題就是,他的心目中的世界圖景正在破裂,被幾種具有同樣可能性的現實觀念所撕裂。哈姆雷特一直有一個理想的自我設計,不沾染驕傲、復仇、野心以及粗俗的汙點,可這時他出於公正應該為父親復仇,而成為一個復仇者和謀殺者又讓他感到自我憎恨;而一直拖延行動又讓他受到怯懦的自我譴責;當他有了復仇時機時,又不能無視那個謀殺者所處的虔敬時刻,不能不擔心自己會受到上帝的懲罰;他珍視謙遜的品德,他容許自己憤怒是因為為別人而戰是有德行的,於是他可以為父親受到的傷害而憤怒,而他為自己遭受的冷落和傷害一直壓抑著,但他自己並不能真正分清他的憤怒中包含著多少為自己的憤怒和野心;所有「道德上的混亂」使他內心的策略都失效了,「不管他做什麼,他都註定會憎恨自己」,只有裝瘋賣傻不必為行為擔負責任時,他才有些行動力,也是他把自己的困惑推向明處的機會。所以派裡斯認為,哈姆雷特的經歷顯示的是一個人必須為自己的生活重建意義的過程。

這裡出現了一個不大被古人關注的維度,即在對高尚事情充分肯定並有勇氣為之承擔責任時,「自我肯定」要求得到回應。現代社會發生的變化中,組織化宗教、形而上道德的魅力不斷受到質問,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民主觀念及社會契約觀念也逐漸成為生活世界的倫理依據。列奧·史特勞斯認為在現代社會,個人權利和契約觀念得到伸張後,責任的概念也發生了變化,在契約條件下的責任總是有條件的。

關於勇氣的討論範圍必定會大大擴展,因為很多義無反顧的行動理由變得沒那麼義無反顧了。心理學家從泛泛之談的勇氣中分辨出針對不同方面的勇氣,比如生理勇氣、道義勇氣和心理勇氣等,它們分別與人類在各種生存境況和處境中的自我選擇相關。「道德勇氣」雖然還保留著對勇於承擔公共價值的道德光輝,也包括了面對異議、羞恥、醜聞的道義勇氣。「生理勇氣」顯然是在人道主義價值觀中被凸顯出的,它參照了作為個人的生理條件所能承擔的界限,以及人作為整體的自然界限,強調的是在直面這種界限的勇氣。

但無論怎樣區分,在生活實踐中,三種勇氣總是相互交織著被評價。因此我們才不會把一個不要命的搶劫犯或貪汙犯當成一個有勇氣的人,一個為爭奪首位的人不怕危險表現出的一往無前,或一個怯懦的人為博得讚譽表現出的進攻性,也不被視為勇敢。阿德勒說:謀殺者手握一把刀時,只有他自己相信自己的重要性,對別人而言,刀並不能抬高他的重要性,也不能為他建立意義。因為,屬於私人的意義是沒意義的,只有在與不可躲避的三個基本事實聯繫時,意義才會出現。

因人而異的生命意義數不勝數,阿德勒認為無論怎麼樣定義都離不開三條線索所束縛:首先是我們居住於這個貧瘠的地球上,無處可逃;而且我們必定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無處可逃,這是個人的脆弱和限制所造成,所以為個人的福祉所採取的最重要步驟就是與別人建立聯繫;性別的存在使得人必須顧及人作為一個自然生物這個事實。於是,如何從事一種職業,以使我們能在地球的限制下得以生存;如何在同類中獲得一個位置,以使我們能在互相合作中分享利益;如何對待自身以適應人類的延續。離開這三個基本線索,勇氣也會成為脫離語境的狂歡或化學分泌物,依然會遺留下建立生活意義的問題。而阿德勒說,一個真正有勇氣應付生活的人不會提出「什麼是生活的意義」這樣的問題。

現代人的生活意義總是在人的權利與法律秩序、道德生活與幸福追求的錯綜交織中建立,所以不僅在戰爭中、在公共事業中、在知識探索中,也在個人生活中,在會議室、在病房裡、在廚房裡,都需要理性上的自主,讓我們有足夠的勇氣選擇自己的行動。

相關焦點

  • 焦慮、生命力和勇氣
    從生物學的觀點看,可以說恐懼和焦慮是守護者,防範著非存在對生物產生的威脅,並且對這種威脅作出保護與抵抗的反應。我們必須把恐懼和焦慮看作可被叫做「執勤的自我肯定」的表現。沒有帶預感的恐懼,沒有驅迫性的焦慮,任何有限的存在物都不可能生存。按照這個觀點,勇氣是這樣一種狀態:它欣然承擔起由恐懼所預感到的否定性,以達到更充分的肯定性。
  • 陳雅文 丨 公民德性與倫理德性:關懷倫理學的一種啟示
    基於這種對公民的理解,公民具有兩種身份,一種是公共身份(政治身份),另一種是非公共身份(道德身份):「公民同時具有政治與非政治的目標和承諾。他們肯定政治正義的價值,希望這些價值體現在政治制度和社會政策中。他們也致力於推進非政治生活中的價值。公民必須調整和整合這兩種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自由主義傳統對公民德性與倫理德性的區分是對西方現代社會的響應。
  • 論《道德形上學》對法權義務和德性義務之劃分
    人們也許由此會認為,德性義務是根本不可以執行強制的義務。但根據康德在德性論導論中的說法,法權義務和德性義務的區別倒並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是否可以強制,而在於強制本身的區別:法權義務是可以外在強制的義務,德性義務則是通過自由的自我強制的義務。這些思想,康德在總導論中沒有展開。
  • 德性倫理學與規範倫理學之爭及其影響
    關鍵詞:德性倫理學/功利主義/義務論/規範倫理學近代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道德哲學一直表現為規範倫理學①的兩種形式:義務論和功利主義,以致有思想家評論說,人們常常面臨的選擇要麼是目的論的,要麼是結果主義的,這就使得存在兩種選擇:要麼以肯定或否定道德規則的形式來指導我們,要麼通過計算後果發現正確的行為之路。
  • 德性是中道,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動,亞里斯多德說的就一定對?
    如果說倫理德性或中道是一種「應當」,那麼就意味著,德性或中道與選擇活動相關,因為「應當」就意味著存在於面臨多種可能性的選擇處境之中。所以,亞里斯多德進一步解釋說:「德性是選擇活動的一種品質(習慣),它是依據我們而被測度的一種中間狀態(中道),並且是由理性規定的,就如一個明智的人去做的規定。中道就是在過度和不及兩種過錯之間的品質。
  • 當代青年該如何審視自我
    人並非生來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與知識的雙重引導下才能認識自我。美德基於知識,也源於知識,一個人只有真正認識了自己,才能實現自己的本性,而未經審慎的生活毫無價值可言,更無法成為真正有德性之人。青年的發展需要不斷地認識和審慎自我,國家的進步更需要有德性的青年。然而部分當代青年的「德性」和養成「認識你自己」的思維模式並沒有提高,反而出現某些道德滑坡現象,陷入價值觀危機。
  • 德性與規範:道德教育哲學本質的世紀論爭
    古希臘哲學的這一關於善的目的論轉向的實質在於蘇格拉底對「邏各斯」與「努斯」的分離,也即他對理性與邏輯的推崇和對「激情」「欲望」等的邊緣化傾向。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德性概念實現了其歷史意義的第一次轉向,由一種廣泛的「神性德性」意義轉向更具體的「人性德性」意義。人只有通過理性與智慧,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能力品質,不斷地超越自我。
  • 核心素養理論建構的人本論取向:德性倫理學的啟示
    在現代德性倫理學奠基人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Alasdair MacIntyre)的定義中,德性的本質包含三個要點。其一,德性是一種獲得性的人類品質,對它的擁有與踐行使我們能夠獲得內在於實踐的利益。其二,德性的意義在於維繫自我同一性與個人生活的整體性,使我們克服所遭遇的傷害、危險、誘惑和迷亂,並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自我認識和善的知識。
  • 康德的至善觀念:德性與幸福的統一
    眾所周知,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把「至善」——人類道德奮鬥的終極目的——解釋為德性與幸福的統一,這預設了它們的分離。而且,康德把德性單獨地看作「至上的善」,並把更多的研究精力貢獻給了德性——這是至善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正因如此,至善的第二個方面即幸福,卻時常要麼遭到忽視,要麼遭到曲解,儘管它對於道德奮鬥來說同樣必不可少。
  • 自我肯定,創造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並不是為自已而活,我們有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我們不能自私地只考慮自己的感受,但是換個角度來看, 我們又不能只為別人而活,別人眼中的我們是什麼樣,其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自己,我們是否敢於肯定自己。如果我們想要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就必須保持住自己的本色,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讓別人也覺得我們是成功的,我們對自己夠好。
  • 從理性啟蒙到德性啟蒙
    今人談論「啟蒙」,一般都從康德下述申言開始:「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顯然,這裡「啟蒙」所啟的並非對「理智」之蒙蔽,而是對「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之蒙蔽,康德隨即指出這是被「懶惰和怯懦」所蔽。人具有理智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問題在於人們有沒有足夠的勇氣來運用自己的理智。
  • 德性與理性何者為要?
    甚至大概其實這是東方與西方之間的差異:講究內心的感悟、道德的充盈與對社會公正的強烈訴求在猶太教、儒教和大多數東方文明中都至關重要,而對於邏輯與思辨,以及對自然的探究是西方自古以來的深刻傳統。二者都有賴於歐洲或西方文明中希臘化時代的遺產,包括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包含的思辨性,這是對理性、自然和真理的探索精神。而中國在「獨尊儒術」後,對於人際關係和社會的關注遠遠超越對自然和神秘主義的探究,楚辭裡那種「天問」式的窮究天人的思維向度並非屬於典型的中華文明,楚國地處南蠻,不被中原文明所認可。
  • 陳來:德行與德性在中國是統一的
    從1958年開始,到1970年代,西方哲學裡面已經有對德性問題的重新關切,以至於被認為在義務論和功利論以外,有一個德性倫理的運動。應該說,這場運動從歐洲到北美已經斷斷續續地發展了20多年,但是真正被更多地關注,還是麥金泰爾的《After Virtue》出版之後。這本書被納入在對《正義論》的批判範圍裡,所以它受到學界關注不是僅僅因為這本書討論的倫理問題。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但現在卻是我們唯一真正經歷和擁有的。阿德勒的哲學同樣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後,卻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正如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 《德性修養的原則與途徑》:上學下達、內省默識、改過遷善
    「上」,指道和理,道德生活的終極理想。「下」,指人的現實生活,包括生活中衣食住行,事親交友,社會參與的種種細節。三、唐君毅先生《人生之體驗-說教育》原文你當自教育中,看出人類最高之責任感,最卓越之犧牲精神。真正的教育家,是真正的愛之實現者。因為他愛的是兒童之人格,他在兒童中,看出無盡向好的可能性。
  • 論德性倫理學的實踐原理的兩個基本含義
    實踐原理是一種內在觀點的德性倫理學的最基本的原理。它的第一個含義是,生活可以是實踐的,表明生活的實踐的可能性。實踐原理的第二個含義是,生活實踐可以是德性的,表明德性地生活的可能性。一個人如果沒有在他的生活中發展第一種可能性,就會受到人們指責。但是,當他通過生活充分展示出第二種可能性,他才受到稱讚。倫理學可以或明確或隱含地以生活的實踐的可能性和德性地生活的可能性作為它的基礎。
  • 職場當中不要逃避,要不斷的挑戰自我,肯定自我!
    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那些執行效率低下的人總是不敢肯定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難就逃避;對工作沒有把握,也對別人不放心,做什麼事都要猶豫再三;面對新的工作任務時,也不敢挑戰自己…… 你是真的不行嗎?未必!兩年前,我的侄子從南方某個小城來北京求職。由於之前比較熟悉,我了解侄子的能力和才華,再加上幾年的工作經驗,進入一家500強企業擔任一個部門的領導不成問題。
  • 深度好文:人必須自我肯定,才能獲取成功
    當別人不認同自己的時候,自己總是應該認同自己,肯定自己的,如果你連自己的都不能做到自我肯定,那就太空可悲了。一個能做到自我肯定的人必將獲得成功。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篇關於人必須自我肯定的故事。拿破倉語錄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應該養成信賴自己的習慣,即使在最危急的時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與毅力。」因為相信自己也就是肯定自己,悅納自我才能形成對自我的積極認識。相信自己是成功的精神動力、力力量源泉。只有相信自己,才是成功的起點。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比如,和異性談話會臉紅,這是一種典型的社交焦慮。但阿德勒說,探討這個症狀沒什麼意義,探討這個症狀的功能——終於可以讓你死宅到底了,卻又很有意義。通過這樣的理論,阿德勒把自我從過去中解放出來。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係。我們的很多心理困擾都來自社會和他人的期待和評價。正是這種評價體系,造成了人的驕傲和自卑。而人們又經常借「愛」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實。
  • 責任和勇氣是掙脫抑鬱的有力途徑——觀影《熱氣球飛行家》有感
    但從心理學的角度,影片中更讓我敬佩的是女主熱氣球駕駛員艾米莉亞,因為她能從上一次熱氣球飛行中,痛失一起從事熱氣球探險的丈夫的創傷中振作起來,再一次為氣象學家格萊舍的探險駕駛熱氣球,並升至11278米的高空,創下45年無人打破的高度紀錄。能做到這一切,除了她非凡的膽識和勇氣之外,還有她意識到的自己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也就是肩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