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夫離開小姨已經一年多,小姨還是經常以淚洗面,從過去的日子裡走不出來。媽媽看不下去,就一直待在小姨家,姐妹倆說說體己話,順便勸她人死不能復生,日子還得過之類。
可今天大表妹突然給我發信息,說小姨本來睡眠質量就不好,自從媽媽在她家,小姨天天睡沙發不說,還被媽媽經常「勸解」。勸解的小姨更難受了。大表妹便埋怨我媽,不知道邊界,就是兩口人還得有一定距離感,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概括起來就一句話,讓我勸我媽少去小姨家。
我一聽就火了,媽媽為了天天在那陪著小姨,連娃都不幫我帶了,忙活半天不落好不說,還被嫌棄。就對大表妹吼道,你家是多麼了不起的地方嗎?你放心,我會勸媽媽以後別去的!各自過好自己的日子,誰也別打擾誰。
我很憤怒,親情似乎在這個世界中逐漸流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更多是利益至上。跟你在一起得有好處,不然,即使親戚又怎樣。現在親情難得,這個東西都快被搞丟了,好像很輕易就可以放手,不再珍惜。
過了會冷靜下來,就開始反思自己處理這件事的方式,我和表妹是表姊妹,一年甚至幾年都沒有見面不聯繫,這個親戚有和沒有其實沒多大區別,但小姨和媽媽不一樣,她們是親姐妹,如果因為這樣的事不讓她們往來,是不是把血濃於水的親情當成兒戲看待?再說,我和表妹都缺乏同理心,小表妹的不滿在於,她覺得自己的母親被擾的不堪其煩,卻礙於親情和面子無法拒絕,我的憤怒在於,自己的母親好心被當成驢肝肺。我們帶著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去看待小姨和媽媽的相處。
其實,我也好表妹也好,考慮問題都沒有從當事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小姨和媽媽才是姐妹,她們怎麼相處是她們長輩之間的問題,我們作為晚輩不應該過多參與。
我能理解表妹關心小姨的心情,但是我想搞清楚一件事,不讓媽媽去,到底是小姨的真正想法,還是因為表妹只看到表象,沒仔細了解情況,而做出了錯誤的推斷。
我最終思考的結論是:一切都要以小姨的感受為準,不能以我的想法為準,也不能以表妹說的話為準。一直以來,我和媽媽的想法都是,這個時候小姨是需要有個人可以聽她絮叨絮叨,陪她說說心裡話,一個人悶在家,沉浸在過去的痛苦裡,什麼時候能走出來?但小姨是怎麼想的呢?如果現在的她只是想要清清靜靜的一個人呢?那麼媽媽的陪伴實際上是對她的一種打擾和負擔,我們都認為自己的發心是好的,就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對的,根本沒去想是否給別人帶去了困擾和麻煩。
說白了就一句話,不管想什麼辦法,一定要弄懂小姨的真正想法,然後尊重和配合小姨的想法,讓她能開心和快樂起來,把日子過好。
親情是共同血脈,沒有任何東西能替代,而長輩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相處的方法,可能今天有矛盾明天就會和好。媽媽和小姨都是快六十的人了,實在不需要我們做晚輩的去插手,如果我們憑著自以為的正確方式去幹涉,往往會適得其反,把好好的姐妹關係,弄成老死不相往來。
我知道自己為人處世的確不及格,這些年一直在用各種方法去改善,包括每一件事帶來的思考,今天我學到了兩點:
1.學會看事情本質
一開始我和表妹是對抗的情緒,都在證明自己是對的,同時維護自己媽媽的利益。但我們都忘了這個問題的本質:那就是當事人的感受,小姨對這件事是什麼感受?媽媽對這件事是什麼感受?能否找到一種方法,能同時照顧好小姨和媽媽的感受?
所以,只有看到本質才能找到正確解決問題的方式,只有奔著去解決本質問題,才能有方案,這樣就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沒有第一時間看到本質,以至於一直在證明自己是正確,在情緒這個點上辯論,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
2.學會有底氣
自己最大的缺點是軟弱且性子急躁,要改掉這個毛病,面對事情要有底氣和硬氣,解決起來才能不被他人影響從而動搖,如果自己是正確的,那就堅持到底,不要怕矛盾和對抗,如果是錯誤的,那就捨棄面子放下情緒,立刻改正。
永遠都是血濃於水的親情不要輕易被誤會所傷害,尊重彼此,以對方能接受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親情,不論何時,不論何地,都永遠陪伴著你。
本文由福寶媽媽說育兒原創,歡迎關注~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天使,我是福寶媽媽說育兒,兩個寶貝的全職媽媽,關注孩子身心靈健康,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