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不要只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更要關心孩子飛得穩不穩

2020-08-25 唯媽養娃

「要不要給孩子讀經典童話」這個話題,這幾年被頻繁提起,反對一方認為童話有些情節過於黑暗且三觀不正,對孩子成長不利。

比如在噹噹《亨舍爾與格萊特》這本經典童話下,就有很多父母表示「童話暗黑,不適合孩子閱讀」:

「真不知道這樣的書也是大獎作品,故事太不好了,女兒一直問:媽媽為什麼要扔掉他們?太不可思議了。」

「以後再也不買傳統歐洲童話故事類書了。面對孩子的問題為什麼他們的媽媽不要他們了? 媽媽沒有錢就要把孩子扔了麼? 那個小女孩為什麼殺死巫婆? 我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講了。」

「畫面水準相當高。但是這個故事太差勁了。哪有要把孩子扔了的親媽?這叫我怎麼給娃解釋? 格林童話裡總有這種不靠譜的。」

但我卻覺得,正是因為童話故事的多樣性,才使得孩子能感受到世界的多種側面,而非一廂情願認為世界就是光明美好。

正如童書媽媽三川玲曾說:「孩子只有見識了世間的苦難,他的人生才開始深刻。」

所以我們為人父母,要做的不是把黑暗與齷齪擋在門外,為孩子打造純淨真空環境,而是為孩子塑造一顆強大的內心,讓孩子直面真實的人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飛得又高又穩。

就像埃米·莫林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的:「父母都想要給孩子最美好、最安全的未來,甚至認為,努力把孩子隔絕在痛苦和現實之外,就能最大限度地確保他們擁有成功的人生。然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獲得必備的技能,讓自己成為內心強大的人。」

那麼如何讓孩子成為內心強大的人呢?要想培養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父母在教養方式上一定要避免一些誤區,學會恰當的教養方法,才能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埃米·莫林的《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就是引導父母避免教育中的誤區,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埃米·莫林是美國知名行為專家、心理治療師。被《衛報》奉為「當今心裡自主導師」,被《福布斯》稱作「思想領袖之星」,她在TED所做的演講點擊量超過1000萬次。

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埃米·莫林告訴我們,內心強大的父母在教養孩子時,都會避免做這13件事,並給出相應正確的教養方法。

下面我會選取最有感觸的3大教養方法,和大家分享:

一、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被內疚感操縱

下面這些情形你是否也有過,或者現在也在做?

「很難對孩子說不」

「無論我花多少時間陪伴孩子,總覺得陪伴孩子太少」

「對比別人家父母,我總覺得我為孩子做得太少」

如果你內心也經常出現上述情形,那你就是陷入了「父母內疚感」的誤區:用短期舒適換取長期痛苦。

比如孩子想吃零食,你明知道孩子吃太多零食對身體不好,但卻因為孩子哭鬧心軟妥協,所以就允許孩子吃零食,當下愧疚感緩解了,但卻會為孩子將來身體健康而內疚。

父母的內疚往往源於錯誤的信念,尤其是職場媽媽們,雖然在工作,但卻總覺得自己因為工作對孩子缺少陪伴,從而內疚,然後一味嬌寵孩子。

被內疚感操縱的父母常常會不自覺攀比,比如別人家父母給孩子送了昂貴六一禮物,與之對比就會覺得自己不是好父母,於是不斷用物質滿足孩子,並且對孩子百依百順。

埃米·莫林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如果你為了減輕說不的內疚感而改變主意,孩子很可能會因為看到你在做決定時優柔寡斷而感到焦慮。」

被內疚感操縱的父母很難拒絕孩子要求,而孩子在父母的很難拒絕裡,學會了利用父母的內疚感,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父母過度內疚會影響到自己的養育方式,從而對孩子過度驕縱,為此父母必須把內疚感控制到一定程度:

1、適當內疚是有益的

父母因為某些行為對孩子產生內疚,這很正常。比如你和丈夫離婚,你覺得沒有給孩子一個完整家庭,而心懷內疚,但3年後,你如果還是心懷內疚,那麼這種內疚就是過度的。

適當內疚,可以讓父母及時反思教養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傷害孩子,但過度內疚卻會讓父母陷入「被操縱」。

2、別凡事都往壞處想

印度電影《起跑線》裡的媽媽一心想讓女兒上昂貴私立學校,並用這樣的理由說服丈夫「在公立學校是什麼都學不到的,可憐的傢伙會害怕跟別人溝通 ,如果別人說英文她就會惶恐,然後她會孤獨和沮喪,她會不適應社會,如果她開始吸毒怎麼辦?」

她的理由看起來很合理,但深思會覺得不過是杞人憂天,因為她凡事都在往壞處想,其實這也是我們很多父母常犯的錯誤:沒有學區房,孩子就無法上對口中學,從而人生被毀。

其實成年人都知道,父母這些想法不過是過度焦慮所致,因為孩子的未來怎樣,沒有人能預知。

所以我們不要遇到孩子的事,就往壞處想,這樣就會避免被內疚感操縱。

3、原諒犯錯的自己

誰也不是天生父母,養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所以父母要關注的重點不是內疚自責,而是及時反省,並原諒犯錯的自己。

表姐兒子出生後一直體弱多病,每次孩子生病,表姐就會自責,她堅持認為孩子體弱多病是因為自己孕期工作太拼所導致,所以她對孩子總百依百順,從不過度呵責。

表姐的嬌寵養出了霸道自私、頤指氣使的孩子,為此她更加內疚。

埃米·莫林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不要讓自我譴責妨礙你成為最好的父母。」所以如果你曾對孩子犯錯,不要糾結過去錯誤,原諒自己,才能嚴格要求孩子,做合格父母。

二、內心強大的父母,絕不讓恐懼支配自己的選擇

這幾年關於兒童的惡性事件層出不窮,很多父母為此內心惶惶,如果有機會恨不得把孩子鎖在家裡,以保證安全。

但保護和恐懼只有一線之隔,過度擔心很容易演變成恐懼,從而影響孩子正常成長。

正如埃米·莫林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沒完沒了的育兒提醒、販賣恐懼和製造轟動,很容易讓你淪為一個育兒抑鬱症患者。」

父母基於恐懼的養育方式,會讓孩子對世界充滿焦慮與恐懼,因此父母必須克制恐懼,用最恰當的教養方式教育孩子。

1、與其一味保護,不如教孩子自保

埃米·莫林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如果你想讓孩子平安、健康地長大,你就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消除風險上,你要花些時間教孩子學習必要的安全技能。」

因而父母與其總焦慮孩子安全問題,不如在合適年齡教會孩子自保的技能,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

2、增加勇氣,而非減少恐懼

當孩子對你說:「媽媽我害怕」時,你會怎麼回答?

大部分媽媽都會說:「寶寶別怕,媽媽保護你。」這種說法雖然沒問題,但並非最佳做法,因為媽媽們的這種說法不是為孩子增加面對恐懼的勇氣,而是為孩子減少了恐懼。

父母不可能一直保護孩子,所以教孩子應對恐懼的最佳辦法是增加孩子的勇氣,比如可以這樣說:「那我們想想辦法,怎麼克服你的恐懼?」

某種程度上父母對孩子的保護,其實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不信任他們可以面對,不信任他們可以克服,所以當孩子面對恐懼時,父母要增加他們的勇氣,而非總一味保護。

三、內心強大的父母,絕不受孩子控制

雖說父母要放手,但放手並不意味著放縱,不意味著讓孩子事事做主。

很多父母往往把握不住這個界限,常常會因為對孩子放手,而被孩子控制。下面這些情形,對照你是否出現過:

「我給孩子制定的規則很難實現」

「我經常和孩子爭奪主導權」

「我通過討好來讓孩子服從管教」

其實父母重視孩子需求,尊重孩子是進步,但過度民主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不信任感,並凌駕到父母頭上。

父母給孩子太多權利,會讓家庭等級秩序變得混亂,因為孩子需要的是規則,而非成為統治者。即使是青春期的孩子,也無法做出生活的最佳選擇,所以父母不要凡事都讓孩子自主選擇。

而且父母給孩子太多權利,會增加孩子心理問題風險,並讓他們變得缺乏自制力,所以內心強大的父母,絕不會對孩子過度放權,更不會凡事都受孩子控制。

1、家庭中建立清晰的等級秩序

《奇葩說》曾有一期辯題:生二胎必須經過老大同意嗎?雖然正方傅首爾發言很觸動人心,但其實「生二胎經過老大同意」就是父母對孩子過度放權的表現。

這種人生大事,怎麼能由一個孩子決定?這不是問孩子「你要吃米飯還是麵條」,這是牽扯到一個新生命。所以這個辯題無論正方說得多有道理,都逃不過他們的教養誤區。

在家裡父母永遠是父母,孩子永遠是孩子,父母不太可能與孩子做朋友,因為孩子的朋友自然有同齡人。而父母要做的是樹立父母權威,讓孩子知道你才是家的主人,你才對事情有決定權。

當然這不是說父母要對孩子專制,只是說父母不要被孩子控制,給孩子適當的選擇權。

2、拒絕捲入主導權之爭

埃米·莫林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和孩子爭吵意味著你會以不同的方式放棄主導權。」

因為當你和孩子爭論時,你會不再冷靜,而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暴躁,從而通過挑釁控制你的情緒。

比如當你對正看電視的孩子說:「到時間了,關掉電視。」孩子當然不會乖乖順從,會和你討價還價:「我想再看10分鐘。」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父母會妥協,為了不讓孩子哭鬧,會允許他再看10分鐘。這種做法乍看有道理,但其實這恰恰就是父母被孩子控制的表現。你讓孩子決定了你的教養規則與方式。

正確做法是在你準備關電視前告訴孩子還有10分鐘就要關電視,讓他做好心理準備,這樣到點關電視時,孩子才不會大哭大鬧,而你也會避免和孩子產生主導權之爭。

埃米·莫林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幫孩子塑造強大的內心並不是要他擅長所有的事,而是要給予他能夠發揮最大潛力的技能和工具。」

因而父母教養孩子時,不要總是關注孩子飛得高不高,還要關注孩子飛得穩不穩。畢竟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就算暫時低飛,也能很快崛起,而一個內心軟弱的孩子,遇到挫折時很可能會一蹶不振。

最近讀的最有感觸的育兒書,篇幅所限我只能分享這點感受,其實關於這本書,我們為人父母從中能學到的還有很多。

育兒是不斷進步、不斷學習的過程,優秀的父母總是不斷充實自己,那麼作為優秀父母的你,還不趕快下單嗎?

相關焦點

  • 孩子,能力決定你飛得高不高,教養決定你飛得遠不遠
    導讀:孩子,能力決定你飛得高不高,教養決定你飛得遠不遠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能力決定你飛得高不高,教養決定你飛得遠不遠!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親決定孩子飛多高,而母親決定孩子飛多遠
    父親決定孩子飛多高,而母親決定孩子飛多遠父親決定孩子飛多高,而母親決定孩子飛多遠 偉大的愛國主義戰士,「國母」宋慶齡曾經說過:「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 家庭教育中,父親決定孩子飛多高,母親決定孩子飛多遠
    一個家庭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沒有捷徑可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在不經意間的舉動,都在默默影響著孩子。父親的格局,決定孩子飛多高研究表明,孩子在12歲以前會把父親當做自己的偶像,陪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但是缺乏父愛的孩子在生活中會缺乏安全感,這種不安會一直伴隨孩子,即使孩子長大以後,往往也會墨守陳規,害怕失敗,不敢做出嘗試。
  • 父親決定了孩子飛多高,母親決定了孩子飛多遠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父母在孩子成長中舉足輕重,單靠學校的教育遠遠不夠,父母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與母親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個都會使孩子的成長失衡。父親能帶領孩子拓展視野、提升格局,決定孩子飛多高;母親能讓孩子擁有道德品質,決定孩子能飛多遠。
  • 父親決定孩子飛多高,母親決定孩子飛多遠
    父親的格局決定孩子能飛多高、更寬厚,父親往往更為嚴厲,女性的特質決定了母親在教育中往往更能包容理解,也更有耐心。,這樣的孩子不尖銳,在踏入社會之後,往往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受母親影響的孩子,成人之後心理健康程度也比平均水平要高很多,事業發展、人際關係都相對穩定,不容易出現激烈的變動。
  • 「我是一隻小小鳥,卻怎麼也飛不高」,一隻小鳥能不能飛得再高?
    歌中有「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隻小小鳥,想要飛,卻怎麼樣也飛不高!」「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呀飛,卻飛也飛不高」。俗話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們常見在高空中展翅盤旋的雄鷹,列陣飛行的大雁,萬裡遷徙的天鵝,這些都是體形較大的「大鳥」。
  • 父親決定孩子飛多高,母親決定孩子飛多遠
    這樣的孩子在事業上很容易墨守成規,恐懼失敗,不敢突破創新,不敢做出新的嘗試。這往往會使得他的事業受到局限,不能突破固有的局面,打開新的天地,這嚴重製約了個人事業所能達到的高度。所以無論再忙,身為父親也一定要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父親的關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一個足夠堅強的後盾,產生安全感,做事就會自信很多,而不是畏手畏腳。
  • 父親決定孩子飛多高,而母親決定孩子飛多遠
    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是孩子的榜樣,父親的格局往往決定著孩子未來能抵達的高度;在父愛中長大的孩子,有很強的安全感,自信陽光,敢於嘗試,敢於突破,往往有著更高的上限。父親的格局決定孩子能飛多高有心理學家指出,在孩子12歲之前,往往會把父親當成自己的偶像。孩子對父親往往有一種強烈的崇拜之情,把父親當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徵。
  • 父親決定孩子飛多高,母親決定孩子飛多遠!(深度好文)
    01 父親的格局決定孩子能飛多高有心理學家指出,在孩子12歲之前,往往會把父親當成自己的偶像。是否能夠和人好好相處,是否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犯原則性錯誤。這樣的人,可能不會有十分驚豔的表現,但是勝在踏實穩定,耐力悠長,人生之路也自然可以走得更遠一些。
  • 「14歲少女跳樓前被性侵致懷孕」——父母該怎樣關心孩子?
    』14歲少女跳樓前被性侵致懷孕『』——我們該怎樣真正關心孩子?最近,四川成都一14歲少女跳樓事件引起大家熱議。事情經過是這樣的:6月28日,四川成都發生一起墜樓事件。14歲女孩祝小小(化名)從自家11樓墜亡。
  • 高考成績出來後,比起關心狀元,我更關心落榜的孩子能否輸得起
    正常情況下,失敗之後失落、哭鬧甚至是發脾氣都是正常的,這個時候,父母一定不要說:「多大點事啊,你哭什麼!怎麼這麼脆弱!」也不要說:「你真是太笨了,這麼簡單的題都能出錯!」父母這樣說,等於是給了孩子雙重打擊,他會更失落,更挫敗。
  • 你是否也最怕父母突然的關心
    兒時的快樂簡單得像竹蜻蜓,藉助一點外力就可以飛得又高又遠。心裡掛念著要回家的父母又好似提醒我們快樂隨時要戛然而止。熊貓寶寶的成長也離不開父母的陪伴,有時它們也喜歡找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在那裡肆意的玩耍。這個時候,媽咪突然地出現很有可能會把它們嚇一跳。
  • 過度關心危害孩子成長,父母關心孩子要注意這3個方面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最珍貴的禮物,一千位父母對待孩子有一千種愛,但是每一種愛都源自父母愛子的真切情懷。但是父母愛孩子、關心孩子要掌握一定的尺度,否則關心就會變成對孩子的控制,產生截然相反的效果。復旦大學副教授沈奕斐說: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取決於孩子需不需要,如果孩子需要來自父母的關心和愛護,那麼這樣的關心就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孩子不需要父母的關心,父母卻在這時候強加「關心」給孩子,那麼這樣的關心就不是關心了而是演變成一種控制。
  • 關心還是控制?父母關心孩子要注意這3個方面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最珍貴的禮物,一千位父母對待孩子有一千種愛,但是每一種愛都源自父母愛子的真切情懷。但是父母愛孩子、關心孩子要掌握一定的尺度,否則關心就會變成對孩子的控制,產生截然相反的效果。復旦大學副教授沈奕斐說: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取決於孩子需不需要,如果孩子需要來自父母的關心和愛護,那麼這樣的關心就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孩子不需要父母的關心,父母卻在這時候強加「關心」給孩子
  • 當別人都在關心你飛得高不高時,只有張良英教授在乎你能不能生孩子!
    你問我,我也不知道!現在的飲食、水、空氣都不好了,還有裝修汙染各種情況。胎停了的話至少要休息半年,最好是一年再要。」  這位被一群患者圍著講課的老太太,就是人稱「送子觀音」的全國名老中醫張良英教授。  這次見到張良英教授,是在位於雲路中心的聖愛中醫館孕子館的診室外面。
  • 不關心孩子的父母,別再找賺錢養家的理由了,孩子的生命才更重要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對孩子至關重要。悲劇的發生讓人非常痛心,作為孩子的家長,應該想想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好端端的孩子為什麼想不開,為什麼會捨得父母而卻放棄生命呢?這就需要我們的家長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作為家長,不但要多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更應多關心孩子的心裡健康。不要總是說忙,為了賺錢養家而無暇顧及孩子。
  • 父母優秀是孩子優秀的前提
    這不正是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所欠缺的嗎?這個世界上很多職業和工作都是需要合格證的,唯有父母沒有什麼證件,直接上崗了。可以說,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那天我給學生們說,老師也是要不斷學習的,因為你要想把別人拉到高處,前提是你自己得在高處。而到達高處的不二法門就是學習。上班以來,我買了一萬塊錢左右的書,讀了很多管理班級和教學的書,因此,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基本上都知道該怎麼解決。但是,自從去年孩子出生後,我突然間發現,自己在養育孩子方面,在教育自己孩子方面,所有的知識簡直是一張白紙。
  • 你對孩子的關心,可能只感動了自己,高情商父母不會輕易打擾孩子
    ,剛寫完她就後悔了,正在盤算著要不要改正的時候,媽媽的聲音再次響起:「筆畫錯了,怎麼能不改呢?」,父母一刻也不肯放鬆,盡職盡責地提醒孩子時刻要「正確」。其實父母這樣做只是在自我感動,你們覺得陪伴了孩子,關心了孩子,教育了孩子,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孩子,可能這些孩子並不需要,你們只是感動了自己罷了。為什麼關心孩子,怎麼還被扣上了「自我感動」的帽子呢?
  • 讓紙飛機飛得又高又遠的秘密!
    近日浙江寧波舉辦了一場紙飛機比賽,在留空時長上,一隻紙飛機飛出13.88秒的冠軍成績;在直線距離上,有隻紙飛機飛出48.2米。你是不是被這樣的成績震撼到了,這裡告訴你一些「秘密」。紙飛機的材質、重量、黏連方式、機翼形狀以及投擲方式都能夠對紙飛機飛多遠和飛多久產生影響。紙飛機的動力來自於投擲力量,也就是出手的動能。
  • 父母不高,孩子比同齡人矮,要不要提前幹預?
    專訪當天,王春林主任恰好做客人民日報主辦的《中國兒童生長發育健康傳播行動》直播節目,為家長答疑孩子身高發育方面的問題。在直播間親臨觀摩了整場直播交流後,我就一些家長特別關心的問題獨家諮詢了王主任。以下這些問題,王主任都詳細解答了:1 父母不高,娃也比同齡人矮,能不能打生長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