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給孩子讀經典童話」這個話題,這幾年被頻繁提起,反對一方認為童話有些情節過於黑暗且三觀不正,對孩子成長不利。
比如在噹噹《亨舍爾與格萊特》這本經典童話下,就有很多父母表示「童話暗黑,不適合孩子閱讀」:
「真不知道這樣的書也是大獎作品,故事太不好了,女兒一直問:媽媽為什麼要扔掉他們?太不可思議了。」
「以後再也不買傳統歐洲童話故事類書了。面對孩子的問題為什麼他們的媽媽不要他們了? 媽媽沒有錢就要把孩子扔了麼? 那個小女孩為什麼殺死巫婆? 我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講了。」
「畫面水準相當高。但是這個故事太差勁了。哪有要把孩子扔了的親媽?這叫我怎麼給娃解釋? 格林童話裡總有這種不靠譜的。」
但我卻覺得,正是因為童話故事的多樣性,才使得孩子能感受到世界的多種側面,而非一廂情願認為世界就是光明美好。
正如童書媽媽三川玲曾說:「孩子只有見識了世間的苦難,他的人生才開始深刻。」
所以我們為人父母,要做的不是把黑暗與齷齪擋在門外,為孩子打造純淨真空環境,而是為孩子塑造一顆強大的內心,讓孩子直面真實的人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飛得又高又穩。
就像埃米·莫林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的:「父母都想要給孩子最美好、最安全的未來,甚至認為,努力把孩子隔絕在痛苦和現實之外,就能最大限度地確保他們擁有成功的人生。然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獲得必備的技能,讓自己成為內心強大的人。」
那麼如何讓孩子成為內心強大的人呢?要想培養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父母在教養方式上一定要避免一些誤區,學會恰當的教養方法,才能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埃米·莫林的《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就是引導父母避免教育中的誤區,培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埃米·莫林是美國知名行為專家、心理治療師。被《衛報》奉為「當今心裡自主導師」,被《福布斯》稱作「思想領袖之星」,她在TED所做的演講點擊量超過1000萬次。
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埃米·莫林告訴我們,內心強大的父母在教養孩子時,都會避免做這13件事,並給出相應正確的教養方法。
下面我會選取最有感觸的3大教養方法,和大家分享:
下面這些情形你是否也有過,或者現在也在做?
「很難對孩子說不」
「無論我花多少時間陪伴孩子,總覺得陪伴孩子太少」
「對比別人家父母,我總覺得我為孩子做得太少」
如果你內心也經常出現上述情形,那你就是陷入了「父母內疚感」的誤區:用短期舒適換取長期痛苦。
比如孩子想吃零食,你明知道孩子吃太多零食對身體不好,但卻因為孩子哭鬧心軟妥協,所以就允許孩子吃零食,當下愧疚感緩解了,但卻會為孩子將來身體健康而內疚。
父母的內疚往往源於錯誤的信念,尤其是職場媽媽們,雖然在工作,但卻總覺得自己因為工作對孩子缺少陪伴,從而內疚,然後一味嬌寵孩子。
被內疚感操縱的父母常常會不自覺攀比,比如別人家父母給孩子送了昂貴六一禮物,與之對比就會覺得自己不是好父母,於是不斷用物質滿足孩子,並且對孩子百依百順。
埃米·莫林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如果你為了減輕說不的內疚感而改變主意,孩子很可能會因為看到你在做決定時優柔寡斷而感到焦慮。」
被內疚感操縱的父母很難拒絕孩子要求,而孩子在父母的很難拒絕裡,學會了利用父母的內疚感,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父母過度內疚會影響到自己的養育方式,從而對孩子過度驕縱,為此父母必須把內疚感控制到一定程度:
1、適當內疚是有益的
父母因為某些行為對孩子產生內疚,這很正常。比如你和丈夫離婚,你覺得沒有給孩子一個完整家庭,而心懷內疚,但3年後,你如果還是心懷內疚,那麼這種內疚就是過度的。
適當內疚,可以讓父母及時反思教養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傷害孩子,但過度內疚卻會讓父母陷入「被操縱」。
2、別凡事都往壞處想
印度電影《起跑線》裡的媽媽一心想讓女兒上昂貴私立學校,並用這樣的理由說服丈夫「在公立學校是什麼都學不到的,可憐的傢伙會害怕跟別人溝通 ,如果別人說英文她就會惶恐,然後她會孤獨和沮喪,她會不適應社會,如果她開始吸毒怎麼辦?」
她的理由看起來很合理,但深思會覺得不過是杞人憂天,因為她凡事都在往壞處想,其實這也是我們很多父母常犯的錯誤:沒有學區房,孩子就無法上對口中學,從而人生被毀。
其實成年人都知道,父母這些想法不過是過度焦慮所致,因為孩子的未來怎樣,沒有人能預知。
所以我們不要遇到孩子的事,就往壞處想,這樣就會避免被內疚感操縱。
3、原諒犯錯的自己
誰也不是天生父母,養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所以父母要關注的重點不是內疚自責,而是及時反省,並原諒犯錯的自己。
表姐兒子出生後一直體弱多病,每次孩子生病,表姐就會自責,她堅持認為孩子體弱多病是因為自己孕期工作太拼所導致,所以她對孩子總百依百順,從不過度呵責。
表姐的嬌寵養出了霸道自私、頤指氣使的孩子,為此她更加內疚。
埃米·莫林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不要讓自我譴責妨礙你成為最好的父母。」所以如果你曾對孩子犯錯,不要糾結過去錯誤,原諒自己,才能嚴格要求孩子,做合格父母。
這幾年關於兒童的惡性事件層出不窮,很多父母為此內心惶惶,如果有機會恨不得把孩子鎖在家裡,以保證安全。
但保護和恐懼只有一線之隔,過度擔心很容易演變成恐懼,從而影響孩子正常成長。
正如埃米·莫林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沒完沒了的育兒提醒、販賣恐懼和製造轟動,很容易讓你淪為一個育兒抑鬱症患者。」
父母基於恐懼的養育方式,會讓孩子對世界充滿焦慮與恐懼,因此父母必須克制恐懼,用最恰當的教養方式教育孩子。
1、與其一味保護,不如教孩子自保
埃米·莫林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如果你想讓孩子平安、健康地長大,你就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消除風險上,你要花些時間教孩子學習必要的安全技能。」
因而父母與其總焦慮孩子安全問題,不如在合適年齡教會孩子自保的技能,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
2、增加勇氣,而非減少恐懼
當孩子對你說:「媽媽我害怕」時,你會怎麼回答?
大部分媽媽都會說:「寶寶別怕,媽媽保護你。」這種說法雖然沒問題,但並非最佳做法,因為媽媽們的這種說法不是為孩子增加面對恐懼的勇氣,而是為孩子減少了恐懼。
父母不可能一直保護孩子,所以教孩子應對恐懼的最佳辦法是增加孩子的勇氣,比如可以這樣說:「那我們想想辦法,怎麼克服你的恐懼?」
某種程度上父母對孩子的保護,其實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不信任他們可以面對,不信任他們可以克服,所以當孩子面對恐懼時,父母要增加他們的勇氣,而非總一味保護。
雖說父母要放手,但放手並不意味著放縱,不意味著讓孩子事事做主。
很多父母往往把握不住這個界限,常常會因為對孩子放手,而被孩子控制。下面這些情形,對照你是否出現過:
「我給孩子制定的規則很難實現」
「我經常和孩子爭奪主導權」
「我通過討好來讓孩子服從管教」
其實父母重視孩子需求,尊重孩子是進步,但過度民主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不信任感,並凌駕到父母頭上。
父母給孩子太多權利,會讓家庭等級秩序變得混亂,因為孩子需要的是規則,而非成為統治者。即使是青春期的孩子,也無法做出生活的最佳選擇,所以父母不要凡事都讓孩子自主選擇。
而且父母給孩子太多權利,會增加孩子心理問題風險,並讓他們變得缺乏自制力,所以內心強大的父母,絕不會對孩子過度放權,更不會凡事都受孩子控制。
1、家庭中建立清晰的等級秩序
《奇葩說》曾有一期辯題:生二胎必須經過老大同意嗎?雖然正方傅首爾發言很觸動人心,但其實「生二胎經過老大同意」就是父母對孩子過度放權的表現。
這種人生大事,怎麼能由一個孩子決定?這不是問孩子「你要吃米飯還是麵條」,這是牽扯到一個新生命。所以這個辯題無論正方說得多有道理,都逃不過他們的教養誤區。
在家裡父母永遠是父母,孩子永遠是孩子,父母不太可能與孩子做朋友,因為孩子的朋友自然有同齡人。而父母要做的是樹立父母權威,讓孩子知道你才是家的主人,你才對事情有決定權。
當然這不是說父母要對孩子專制,只是說父母不要被孩子控制,給孩子適當的選擇權。
2、拒絕捲入主導權之爭
埃米·莫林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和孩子爭吵意味著你會以不同的方式放棄主導權。」
因為當你和孩子爭論時,你會不再冷靜,而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暴躁,從而通過挑釁控制你的情緒。
比如當你對正看電視的孩子說:「到時間了,關掉電視。」孩子當然不會乖乖順從,會和你討價還價:「我想再看10分鐘。」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父母會妥協,為了不讓孩子哭鬧,會允許他再看10分鐘。這種做法乍看有道理,但其實這恰恰就是父母被孩子控制的表現。你讓孩子決定了你的教養規則與方式。
正確做法是在你準備關電視前告訴孩子還有10分鐘就要關電視,讓他做好心理準備,這樣到點關電視時,孩子才不會大哭大鬧,而你也會避免和孩子產生主導權之爭。
埃米·莫林在《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裡說:「幫孩子塑造強大的內心並不是要他擅長所有的事,而是要給予他能夠發揮最大潛力的技能和工具。」
因而父母教養孩子時,不要總是關注孩子飛得高不高,還要關注孩子飛得穩不穩。畢竟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就算暫時低飛,也能很快崛起,而一個內心軟弱的孩子,遇到挫折時很可能會一蹶不振。
最近讀的最有感觸的育兒書,篇幅所限我只能分享這點感受,其實關於這本書,我們為人父母從中能學到的還有很多。
育兒是不斷進步、不斷學習的過程,優秀的父母總是不斷充實自己,那麼作為優秀父母的你,還不趕快下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