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例新冠病毒確診逝者臨床特徵的回顧性研究

2020-12-13 科學網

113例新冠病毒確診逝者臨床特徵的回顧性研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1:46:59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寧琴課題組,對113例新冠病毒確診逝者的臨床特徵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相關論文於2020年3月26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

為了描述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逝者的臨床特徵,研究組對武漢同濟醫院收治的799例患者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數據收集至2020年2月28日。

在這799例確診covid-19的患者中,113例死亡,161例康復。113例逝者的中位年齡為68歲,顯著大於康復者(51歲)。逝者中男性佔73%,顯著高於康復者(55%)。逝者中慢性高血壓和其他心血管合併症分別佔48%和14%,顯著高於康復者(24%和4%)。

逝者中呼吸困難、胸悶和意識障礙的發生率分別為62%、49%和22%,均顯著高於康復者(31%、30%和1%)。逝者從疾病發作到死亡的中位時間為16天。逝者中白細胞增多和淋巴細胞減少患者所佔比率分別為50%和91%,均顯著高於康復者(4%和47%)。

逝者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肌酐、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心肌肌鈣蛋白I、N端腦鈉肽和D-二聚體的水平顯著高於康復患者。逝者中觀察到的常見併發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100%)、I型呼吸衰竭(51%)、敗血症(100%)、急性心臟損傷(77%)、心力衰竭(49%)、鹼中毒(40%)、高鉀血症(37%)、急性腎損傷(25%)和低氧性腦病(20%)。

伴有心血管合併症的患者更容易出現心臟併發症。無論心血管疾病的病史如何,逝者中急性心臟損傷和心力衰竭更為常見。

總之,新冠病毒感染可引起肺部和全身炎症,造成高危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礙。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和呼吸衰竭、敗血症、急性心臟損傷和心力衰竭是covid-19惡化期間最常見的主要併發症。

附:英文原文

Titl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13 deceased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retrospective study

Author: Tao Chen, Di Wu, Huilong Chen, Weiming Yan, Danlei Yang, Guang Chen, Ke Ma, Dong Xu, Haijing Yu, Hongwu Wang, Tao Wang, Wei Guo, Jia Chen, Chen Ding, Xiaoping Zhang, Jiaquan Huang, Meifang Han, Shusheng Li, Xiaoping Luo, Jianping Zhao, Qin Ning

Issue&Volume: 2020/03/26

Abstract: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line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who died.

Design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etting Tongji Hospital in Wuhan, China.

Participants Among a cohort of 799 patients, 113 who died and 161 who recovered with a diagnosis of covid-19 were analysed. Data were collected until 28 February 2020.

Main outcome measure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were obtained from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with data collection forms.

Results The median age of deceased patients (68 years) was significantly older than recovered patients (51 years). Male sex was more predominant in deceased patients (83; 73%) than in recovered patients (88; 55%). Chronic hypertension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comorbidities were more frequent among deceased patients (54 (48%) and 16 (14%)) than recovered patients (39 (24%) and 7 (4%)). Dyspnoea, chest tightness, and 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 were more common in deceased patients (70 (62%), 55 (49%), and 25 (22%)) than in recovered patients (50 (31%), 48 (30%), and 1 (1%)). The median time from disease onset to death in deceased patients was 16 (interquartile range 12.0-20.0) days. Leukocytosis was present in 56 (50%) patients who died and 6 (4%) who recovered, and lymphopenia was present in 103 (91%) and 76 (47%) respectively. Concentrations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creatinine, creatine kinase, lactate dehydrogenase, cardiac troponin I,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D-dimer were markedly higher in deceased patients than in recovered patients. Common complications observed more frequently in deceased patients include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113; 100%), type I respiratory failure (18/35; 51%), sepsis (113; 100%), acute cardiac injury (72/94; 77%), heart failure (41/83; 49%), alkalosis (14/35; 40%), hyperkalaemia (42; 37%), acute kidney injury (28; 25%), and hypoxic encephalopathy (23; 20%).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comorbidity wer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cardiac complications. Regardless of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cute cardiac injury and heart failure were more common in deceased patients.

Conclusio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infection can cause both pulmonary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 leading to multi-organ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at high risk.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sepsis, acute cardiac injury, and heart failure were the most common critical complications during exacerbation of covid-19.

DOI: 10.1136/bmj.m1091

Source: https://www.bmj.com/content/368/bmj.m1091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研究發現,新冠...
    【鍾南山領銜新發論文:潛伏期最長可達24天 團隊成員回應:網上流傳的文章並非原文】2月10日,綜合媒體報導,一篇有關《鍾南山領銜新發論文:潛伏期最長可達24天》,得到廣泛關注。文章稱,鍾南山等人對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的中位潛伏期為3.0天,最長可達24天。
  • 首份新冠針對52名危重患者特徵研究發布
    了解危重症患者的臨床特徵對於降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死亡率至關重要。  研究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除該院感染的醫護人員外,所有病人均從其他醫院轉院而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臨時指南,研究人員對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1月26日期間被確診為新冠肺炎且屬於危重症的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危重症患者被定義為入住重症監護病房(ICU)且需要機械通氣或吸入氣中的氧濃度分數(FiO2)超過60%的患者。
  • 回顧性研究證實:CT診斷不應作為新冠肺炎確診標準
    回顧性研究證實:CT診斷不應作為新冠肺炎確診標準  黃琨 • 2020-04-17 15:32:01
  • 新冠病毒感染的嬰兒,有哪些特徵?這裡有10個病例
    之前我們分享了2例兒童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例:上海首例新冠肺炎患兒出院了,治療過程是怎樣的?全國首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兒出院,早期2次咽拭子均為陰性!那麼,新冠病毒感染的嬰兒患者都有哪些特徵?《JAMA》分析9個嬰兒病例後,他們提了4個要點近日,《JAMA》就分享了9名感染新冠病毒的1歲以下住院嬰兒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
  • 新冠病毒12月中已人傳人?疾控中心:論文是回顧性分析
    疾控中心回應爭議:論文是回顧性分析1月29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了一篇中國學者的流行病學研究論文,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論文稱:「有證據表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來,密切接觸者之間已發生人際傳播。」論文作者來自中國疾控中心、湖北疾控中心等多家機構。
  •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研究:新冠患者入院特徵相比早期更為隱蔽
    研究人員通過回顧性研究發現,患者在入院時的臨床特徵相比早期已經發生改變,總體來說便是臨床特徵更為隱蔽。論文提到,自新冠病毒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傳播,以及無症狀攜帶者傳播跡象出現以來,新冠肺炎的防控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因此,仔細觀察患者初期症狀的變化是當務之急。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張旃。
  • 謝立信:加強新冠病毒眼部感染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新聞—科學網
    有效地開展更為深入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當前情況下,新冠病毒是否會造成眼部感染、是否可通過眼表傳染及其傳染途徑,應是眼科醫師關注的重點之一。 據文獻報導,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患者淚液中檢測結果提示冠狀病毒可能在淚液中存在。最近,武漢眼科醫師在確診的新冠病毒患者結膜拭子樣本中檢測到病毒核酸,為新冠病毒眼表感染提供了客觀證據。
  • 新冠病毒潛伏期最長可達24天?鍾南山團隊成員:只是個例
    近日,鍾南山院士聯合國內多位專家,對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研究成果形成論文《中國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發布於醫學類預印本雜誌medRxiv,目前論文還在投稿階段,正式發表前還需經過全球同行評議。
  • 新冠肺炎可能存在垂直傳播?JAMA:新生兒體內已存在新冠病毒特異性...
    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確診人數已經突破85萬,且上漲勢頭不減。2020年3月4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增加了血清學診斷標準。基於先前的研究,新冠病毒在孕婦及其嬰兒之間是否存在母嬰傳播,缺乏臨床證據。
  • 對新型冠狀病毒99例病例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研究
    ·論文通過研究2020年1月1日-20日武漢金銀潭醫院診治的99例患者,提出病毒的易感人群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男性,並披露了死亡病例均為急性多器官衰竭,展示了臨床救治的手段·臨床上主要使用抗病毒治療、抗生素治療和呼吸機機械通氣等手段通過對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20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診治的99例2019nCoV患者統計研究發現
  •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超5000萬例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1月9日,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累計超過5000萬例。   全球確診病例從4000萬到5000萬,僅用時21天,創下1000萬病例增長的最短紀錄。
  • 鍾南山團隊再發科研成果,系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回顧性論文
    前兩篇分別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發表的「2019新冠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以及在《胸部疾病雜誌》(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發表的「基於SEIR優化模型和AI對在公共衛生幹預下的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趨勢預測」,分別對疫情初期和傳播力學進行預測和研究,鈦媒體都進行了相關報導。(詳見鈦媒體新冠肺炎科普專題)
  • 中國疾控中心回應新冠病毒論文質疑:系回顧性分析,去年 12 月中旬...
    現將有關情況說明如下:一、論文是根據截至2020年1月23日上報的425例確診病例(包括15名醫務人員)所做的回顧性分析,所有病例在論文撰寫前已向社會公布。論文中提及的15名醫務人員感染病例,分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於1月20日晚、武漢市衛健委於1月21日凌晨向社會公布。
  • ...山東發現首例新冠變異毒株確診者 新冠病毒能保護多久?龐星火答疑
    據廣東衛建委消息,2021年1月6日,廣東省疾控中心成功從一例境外輸入南非籍新冠肺炎病例的咽拭子中分離出501Y.V2南非突變株。這是廣東省疾控中心繼1月2日在一名英國輸入新冠肺炎確認病例的咽拭子樣本中發現了B.1.1.7突變株以來,再次發現並成功分離出新冠病毒突變株。
  • 138例武漢「新冠」臨床病例分析結果:院內感染41%,死亡率4.3%
    該文章總結了138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數據,並對數據進行了分析。 此研究屬於單中心病例回顧性分析研究,入組病例為2020年1月1日至1月28日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連續發生的138例確診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病情隨訪截止日期是2020年2月3日。
  • ...累計新冠確診病例達到664700例;最近幾周新冠病毒的發病率趨於...
    【疫情報告】英國國家統計局:在英格蘭,每80個人中有1人感染新冠病毒;最近一周,英格蘭累計新冠確診病例達到664700例;最近幾周新冠病毒的發病率趨於平穩;最近一周,英格蘭每日新冠確診病例大約38900例。
  • 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超4000萬!十項數據,描繪全球疫情形勢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0月19日16時24分,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累計超過4000萬例!40000000,這一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是數以千萬計被病痛折磨的身軀、失去親人的痛苦,以及人們對於未來的擔憂。目前,新冠疫情發展到什麼程度?感染新冠痊癒後,到底能不能產生抗體?疫苗的研發進展如何?十項數據,描繪全球疫情趨勢。
  • 「潛伏期最長24天」,鍾南山領銜新論文又有新結論!
    來源:中宏網2月9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研究,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發表。鍾南山等人對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的中位潛伏期為3.0天,最長可達24天。同時,僅有1%左右的患者與野生動物有過直接接觸,而超過3/4的患者為武漢本地居民,或曾與來自武漢的人員接觸過。
  • 從291到6174,CDC研究數據提示防控時機稍縱即逝
    2月17日,《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發布了一篇論文,選取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國內地傳染病報告信息系統中上報所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進行了回顧性研究。很多讀者關注到了其中一些明顯的數據差異。論文顯示,截至1月20日,有6174例患者發病(這是回顧性病例,他們的發病時間在1月20日之前,後被確診)。
  • 武大團隊回顧性研究發現,他汀的使用與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死亡率下降...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來自專輯新冠病毒研究進展時至今日,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患者已超過1000萬,而且疫情還沒有放慢腳步的趨勢。具體而言,在一項涉及湖北21家醫院13981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系統回顧性研究中,研究人員將臨床數據做了嚴格配比和校正後發現:使用他汀類藥物的住院患者28天全因死亡率為5.2%,明顯低於非他汀類藥物組9.4%的死亡率,降幅達到45%[3]。據了解,這也是相關領域迄今最大的回顧性隊列研究之一,它為相關的前瞻性臨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