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例新冠病毒確診逝者臨床特徵的回顧性研究
113例新冠病毒確診逝者臨床特徵的回顧性研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1:46:59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寧琴課題組,對113例新冠病毒確診逝者的臨床特徵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
武大團隊回顧性研究發現,他汀的使用與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死亡率下降...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來自專輯新冠病毒研究進展時至今日,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患者已超過1000萬,而且疫情還沒有放慢腳步的趨勢。具體而言,在一項涉及湖北21家醫院13981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系統回顧性研究中,研究人員將臨床數據做了嚴格配比和校正後發現:使用他汀類藥物的住院患者28天全因死亡率為5.2%,明顯低於非他汀類藥物組9.4%的死亡率,降幅達到45%[3]。據了解,這也是相關領域迄今最大的回顧性隊列研究之一,它為相關的前瞻性臨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
回顧性研究證實:CT診斷不應作為新冠肺炎確診標準
《美國放射學雜誌》近日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肺炎的放射學文獻包括有限的回顧性研究,該研究認為,CT檢測不具備作為新冠肺炎診斷標準的能力。由於存在大量微症患者和無症狀患者,CT檢測同樣存在很高的假陰性風險。同時,CT檢測的陽性病例標準也略有欠缺。早前的研究主要講CT圖像中出現局灶性毛玻璃混濁作為新冠肺炎確診標準,但這一病症在許多其他疾病中都可以看到,這相當於為了提高CT檢測的敏感性,放寬了特異性標準,可能造成偏差。
-
首份新冠針對52名危重患者特徵研究發布
了解危重症患者的臨床特徵對於降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死亡率至關重要。 研究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除該院感染的醫護人員外,所有病人均從其他醫院轉院而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臨時指南,研究人員對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1月26日期間被確診為新冠肺炎且屬於危重症的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危重症患者被定義為入住重症監護病房(ICU)且需要機械通氣或吸入氣中的氧濃度分數(FiO2)超過60%的患者。
-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研究:新冠患者入院特徵相比早期更為隱蔽
研究人員通過回顧性研究發現,患者在入院時的臨床特徵相比早期已經發生改變,總體來說便是臨床特徵更為隱蔽。論文提到,自新冠病毒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傳播,以及無症狀攜帶者傳播跡象出現以來,新冠肺炎的防控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因此,仔細觀察患者初期症狀的變化是當務之急。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張旃。
-
武大人民醫院研究發現:這類藥物可顯著降低新冠住院患者死亡率
楚天都市報6月24日訊(記者焦柯 通訊員程佳)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一項針對湖北21家醫院13981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系統回顧性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使用他汀類藥物,可顯著降低死亡率,同時明顯降低了患者有創機械通氣、進入重症監護病房及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發生率,也顯著降低患者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
-
中國發布丨研究發現胰島素不適合2型糖尿病新冠患者降糖治療
中國網12月4日訊(記者 張豔玲 通訊員 蔡敏 田娟)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汪道文教授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在全球仍處於尚未完全控制狀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12月3日16時,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的確診病例已達到6336.02萬例,累計死亡147.58萬例。
-
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高出2倍
近日,牛津大學發布一項研究結果稱,通過對2020年1月20日至8月1日期間6900萬美國人的醫療記錄進行分析發現,在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後的3個月裡,幾乎1/5的患者(18%)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與同時期的對照組相比,這是其他疾病(流感、其他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大面積骨折、膽結石和腎結石等)患者的2倍。
-
「潛伏期最長24天」,鍾南山領銜新論文又有新結論!
來源:中宏網2月9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研究,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發表。鍾南山等人對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的中位潛伏期為3.0天,最長可達24天。同時,僅有1%左右的患者與野生動物有過直接接觸,而超過3/4的患者為武漢本地居民,或曾與來自武漢的人員接觸過。
-
最新研究:新冠患者生精細胞上發現病毒!或可通過性傳播?JAMA:病毒...
從精原細胞分化發育成為精子的這一過程,也被稱為精子發生,睪丸相當於進行這一過程的「廠房」。而在上述會議上,瑞金醫院院長寧光指出在新冠肺炎患者生精細胞上發現有病毒侵蝕,顯示性傳播可能也是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性傳播一般是指性病的直接傳染和間接傳染,也就是通過性行為進行傳播或者由父母親傳給胎兒。
-
加州伯克利研究:美國新冠患者住院時間長,入住ICU比例高( / )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機構在學術期刊《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住院時間比中國的患者長,入住重症監護病房(ICU)的比例也更高。研究人員認為,該研究結果表明美國醫院可能比預期更嚴重地遭受新冠疫情的影響。
-
加州伯克利研究:美國新冠患者住院時間長,入住ICU比例高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機構在學術期刊《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住院時間比中國的患者長,入住重症監護病房(ICU)的比例也更高。研究人員認為,該研究結果表明美國醫院可能比預期更嚴重地遭受新冠疫情的影響。
-
劉力生教授:建議輕型普通新冠肺炎合併高血壓患者,停用ACEI、ARB和...
5月1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連發表3篇原始研究,聚焦於ACEI和ARB類藥物的使用與新冠肺炎風險的相關性。研究1:與新冠肺炎風險無相關性該研究是在義大利倫巴第地區進行的基於人群的病例對照研究。研究納入2020年2月21日至3月11日確診的6272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匹配了30 759例對照。
-
新冠患者康復後還會再感染嗎?梳理一系列研究,得出這個結論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儘管新冠肺炎的治癒率迅速提高,在中國達到94%以上,但是,人們還是普遍關心,新冠肺炎康復後會不會再次感染。這個問題其實指的是,人們感染新冠病毒(包括確診和無症狀感染者)後獲得的免疫力是否強大和持久,足以在未來的生活中抗禦新冠病毒的再次侵襲。
-
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可能面臨更大的心理健康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新冠肺炎康復後患者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會比其他人更大。這一信息來自近期發布的一項大型研究。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研究,這些患者後來出現了精神健康問題。他們發現最常見的問題是焦慮、抑鬱和失眠——無法入睡。他們還注意到患痴呆症的風險要高得多,這是一種削弱大腦的疾病。
-
研究發現:兒童患者病情普遍較輕,無症狀感染情況並不少見
近日,圍繞兒童是否容易感染新冠肺炎以及感染患兒如何得到有效診治等問題,醫學界展開了研究和討論。多位學者發表論文回顧兒童病例的檢測篩查方式、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診療過程等,指出感染新冠肺炎的兒童症狀多為輕型、普通型,甚至無症狀感染,提醒需重視兒童患者的診斷和傳染潛力,以消除防控盲區。
-
意外發現!研究數據顯示:登革熱患者或可免疫新冠病毒!
巴西科學家發現,近期感染過蟲媒傳染病登革熱的患者可能對新冠病毒產生免疫。圖片來源:巴西G1網站 華輿訊 據南美僑報網報導 美國杜克大學(Universidade Duke)教授、巴西科學家米格爾·尼科利利斯(Miguel Nicolelis)近日的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在去年和今年年初有大部分人口感染過登革熱病毒的地區中,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比其他地區更慢,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及死亡者數量更少,表明這兩種病毒之間有可能存在相互免疫作用。
-
鍾南山團隊再發科研成果,系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回顧性論文
前兩篇分別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發表的「2019新冠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以及在《胸部疾病雜誌》(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發表的「基於SEIR優化模型和AI對在公共衛生幹預下的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趨勢預測」,分別對疫情初期和傳播力學進行預測和研究,鈦媒體都進行了相關報導。(詳見鈦媒體新冠肺炎科普專題)
-
胰島素治療或與患2型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高死亡率有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蔡敏 田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內科教授汪道文團隊通過回顧性研究,首次發現了胰島素治療與患有2型糖尿病的新冠患者高死亡率密切相關。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
-
新冠最新研究報告:7.2萬病例,病死率2.3%,3019名醫務人員感染
研究人員收集了包括患者人口學特徵、診斷時間、流行病學調查時間和報告到傳染病信息系統的時間等變量,對中國內地截止2月11日,所有上報的的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徵進行了描述分析。這是迄今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發布的最大、最全的病例報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