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5 07:14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我省首座城市立交服役34年後「療傷」
中央門立交橋今夜起大修
今夜,我省第一座城市立交橋——中央門立交橋將進行部分圍擋,開啟大修之旅。1986年通車時轟動全城的中央門立交,不僅有效緩解了當時的交通擁堵狀況,更成就了後來的中央門商圈。34年來,中央門立交橋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變遷,也給無數南京人的人生留下了難忘的印記。這個城市的「功臣」,經過分階段「療傷」後,明年將健康上線,繼續服務於城市交通。
華東第一立交中央門立交橋。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
維修篇
體檢
為何選擇現在大修?
橋梁已有千條裂縫,結構安全受到威脅
中央門立交作為城市交通要道,是市民由主城前往北部地區的重要通道。眼下,城北地區的各項交通工程正在加速推進,為何中央門立交橋偏偏選在此時「湊熱鬧」?
「城市橋梁每兩三年就要進行一次『體檢』,2015年中央門立交進行『體檢』時已經發現了多處病害,2019年4月,我們對立交橋又進行了新一輪『體檢』,發現此前的病害正在加速發展並嚴重化,橋梁的安全風險受到了挑戰。」中央門立交維修工程項目負責人龍小平介紹,建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中央門立交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經過30多年的高負荷使用,當下正進入病害暴發期,不僅有千條裂縫,而且裂縫也造成了橋體內部鋼筋的鏽蝕,其中包括結構主筋,這不僅影響橋梁使用的耐久性,也讓橋梁的結構安全性受到了威脅。另外,橋梁的護欄防撞等級也不符合現行規範要求。為此,去年6月,中央門立交橋「體檢報告」出爐後,相關部門確定儘快啟動維修。經過立項、審批等一系列工序後,本月起正式進入維修階段。
會診
為何不乾脆拆除重建?
改隧道沒空間,維修後可滿足正常需求
按照現行規範,橋梁設計使用壽命一般在50年左右。已經服役30多年的中央門立交未來使用年限已經很有限,為什麼不乾脆拆了重建?
據悉,重建一座橋的投資要遠遠大於維修,拆除之後,如果改建隧道,會因路幅有限、兩邊建築物限定而沒有地下空間。而且進行大面積拆除,資金壓力也非常大。另外,中央門立交作為交通要道,拆除重建面臨交通組織的巨大壓力。
「更重要的是,從結構安全角度考量,進行科學維修後可以滿足正常需求。」龍小平告訴記者,因此,「拆除重建」這個方案一開始就沒列入考慮範圍。
療傷
怎麼修?
橋面、護欄全部換新,橋墩修補
據了解,中央門立交維修並不會改變原有設計,立交橋上部結構還將維持原有「汽—20」的荷載設計標準,設計標準參照現行規範執行。
龍小平介紹,中央門立交原有橋梁的上部結構有多種形式,包括空心梁板、整體現澆、預應力梁板,此次維修將對所有空心梁板(即橋面)進行更換,滿足現行規範要求。「現有的空心梁板裂縫很多,其間的主筋、箍筋有嚴重鏽蝕現象,如果僅僅對裂縫進行封閉,解決不了鏽蝕帶來的安全風險。」龍小平說,經過專業單位檢測,橋梁下部結構(即橋墩)仍滿足設計要求,承載力不受影響,維修過程中會對混凝土剝落處進行修補。另外,橋梁的所有護欄將按照現行防撞等級全部更換。
療程
多久能修好?
初定一年左右,具體要看後續情況
根據目前方案,大修工程分「三步走」。第一階段從立交橋西半邊「入手」。整個工程工期預計一年左右。
不過記者了解到,因地鐵九號線、建寧路過江通道、惠民大道高架拆除等多項工程施工影響,城北地區交通變得越來越複雜和困難,第二、三階段的維修能否按計劃進行,還需根據城北地區交通組織需求進行不斷調整。
交通組織篇
維修期間開車怎麼走?
中央門往建寧路左轉須繞行黑龍江路
中央門立交橋地處咽喉要道,目前每小時交通流量約7000車次。「牽一髮動全身」,啟動大修對交通組織是一次嚴峻考驗。為此,有關部門經過反覆研究,制定了交通分流方案。
今晚10點後,立交橋西側二層的上下橋匝道、北側上下橋匝道將封閉,這意味著二層環形橋與建寧路、中央北路的交通將臨時中斷。根據交通組織方案,中央路往建寧路方向即南向西左轉車輛,可提前在中央路、四川路路口或中央路、黑龍江路路口左轉,再右轉進入金貿大街至建寧路通行。東西向通行車輛可在三層高架雙向通行。
記者在現場看到,目前,中央門立交北落地點正在進行中央北路擴涵改造工程,禁止機動車通行。因此,維修第一階段施工的節點將儘量對接擴涵改造工程開放交通的節點,即今年9月初完工。之後開始第二階段的維修施工,即對三層高架和二層南側匝道的施工,工期約6個月。第三階段是二層東側上下匝道、環島和南北地面道路施工,初步計劃施工時間為明年3—5月。二、三階段的交通組織將在工程啟動後,通過媒體提前向社會公布。
專家觀點
大修不會提升通行能力
解決擁堵要靠公共運輸
「中央門地區是改革開放初期最先感受到經濟飛速發展帶來車流量變化的地方。當時道路交通不堪重負,才有了中央門立交的建設。」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濤教授告訴記者,中央門立交34年來滿負荷運轉,是該歇一歇,加固維修了。
中央門立交所在位置原為環形交叉口,東西向為建寧路、龍蟠路,南北向為中央路、中央北路。其中,東西向是依託長江大橋承接南北跨境交通的要道,南北向又處在新街口、鼓樓、鐵北這條中軸線上。雖然不是全互通立交,但是三層立交實現了區域交通與城市交通的分離、快速交通與慢行交通的分離,相對於過去,通行能力提高了2至3倍,在5—10年內有效改善了交通。
交通的便利,也產生了聚集效應。中央門地區因為立交橋的交通便利條件,匯聚了大批商業體和居住區,很快成為當時南京除了新街口、山西路以外的第三商圈。但這種聚集,又給中央門帶來了更大的車流量,使該地區一度成為南京最堵的區域之一。在後續的城市規劃建設中,南京通過幾座跨江大橋的建設,將過境交通利用高速公路快速分流,城市內則構建「井」字三環、軸向放射的快速路網,讓中央門立交逐漸變成普通的道路節點。
楊濤表示,中央門立交為南京的交通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也要看到,立交橋的大修不會改變原有布局,通行能力沒有提升。周邊地區的條件,也不宜做大的體系性變動。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周邊道路的擴建,容量有限的立交橋將再度面臨車流考驗。
作為長期研究城市交通的專家,楊濤認為,解決交通問題沒有休止符,除了繼續研究路網完善問題,更多的還是要依靠軌道交通、公交車等,將市民出行引導到公共運輸上去解決。
回憶篇
與立交橋相伴19年——
它已成為南京人心中的「符號」
1987年春節,12歲的陳炯與姐姐到中央門坐車去泰興過年,第一次看到剛落成不久的中央門立交橋。高大的輪廓,璀璨的燈光,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8年後,20歲的她進入中央門長途客運站工作,從此與立交橋相伴整整19年。
那時她家住城東,每天凌晨4點20分就要騎車出發去上班。上世紀90年代,南京城裡的車還不是很多,但清晨的中央門立交上已經一派忙碌了。陳炯說,中央門立交是城市的交通咽喉,又在長江大橋一線,是各類過境車輛必經之路,可想而知,這裡的道路和車站多繁忙。
那時的立交橋下儼然一個小市場,聚集著各種小飯店和雜貨鋪。後來店鋪拆除後,橋下又成為旅客們候車休閒的空間。再多走幾步路,人們還可以逛逛南京第一個帶自動扶梯的商場——南京商廈,逛逛金橋市場,看看琳琅滿目的小商品。「印象中,每天都有拖著大包小包的旅客,他們從金橋、玉橋批發商品拿回去賣。」陳炯說。
隨著滬寧高速建成,車站發車頻次越來越多,節假日尤其是春運,中央門一帶可以用人山車海形容。作為當年華東地區最大的客運站,中央門長途客運站內已容不下候車的旅客,站前廣場也開闢成臨時上下車區。即便如此,廣場上也擠滿了人,隊伍甚至排到了中央門立交橋下。所有工作人員全部停休加班,手持車牌號引導乘客上車。因為橋上橋下車太多,班車進出站都成問題。中央門的擁堵,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塊心病。
2014年,中央門長途汽車站正式搬遷至南京站北廣場東側,陳炯和同事們留下了最後的合影。她記得不少人的眼眶中含著熱淚,那是一種不舍。「偶爾經過立交橋和客運站,已經沒有了過去的擁堵和喧囂。」陳炯說,南京的交通已經四通八達,高鐵、地鐵、私家車……出行的選擇越來越多。老車站完成了歷史使命,老橋也不再承擔跨境交通功能,「但中央門立交已經成了南京人心中的一個符號,為我們留下了那個時代難忘的回憶。」
回憶商圈榮光——
這裡有南京最多的「橋」
「這裡匯聚了中央門立交橋、金橋、銀橋、玉橋,然後你會發現,建寧路竟然匯聚了這麼多『橋』!」昨天,建寧路街道政協工委主任胡文軍翻閱著他們牽頭主編的《南京建寧路》,這本書介紹了建寧路的歷史和現在。而這一切都要從上世紀80年代交通的巨變開始。
胡文軍回憶說,建寧路原先只是鐵路邊的小路,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後進行了初步拓建。1984年,為解決長江大橋至南京火車站的交通堵塞問題,建寧路再次擴建。1986年底,中央門立交橋建成通車,建寧路沿線也開啟了輝煌時刻。
一位在建寧路街道擔任過4年領導工作的老同志回憶說,當時他主抓街道經濟、社區經濟,立交橋下匯聚了眾多商業網點,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旅客。上世紀80年代,一個居委會開的店面年收入就達30萬元。此後,原下關區提出打開倉庫辦市場的理念,沿路的一些倉庫變成了批發大市場。金橋、銀橋、玉橋等相繼誕生,其中3公裡範圍內就有金橋3個市場。2003年至2006年,原下關區提出新戰略,打造建寧路市場一條街,形成第三商圈。「沒有道路拓寬和中央門立交的建設,就不可能搞市場,就沒有南京第三商圈的商業集群。」這位老同志說。
南報融媒體記者 何鋼 顧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