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中國, 高鹽(鈉)飲食 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餐桌上的 「 頭號殺手 」。
來自一份小範圍火爆的研究的數據:2017年,全球有 300萬人 因高鈉飲食死亡,是排名 第一 的飲食致死因素。 [1]
中國人吃得鹹,是有目共睹且有據可查的;不對!可能不是「有目共睹」,很多人壓根不覺得自己吃得鹹。
這10個「關於鹽的日常迷信」,你信過幾個,又對哪幾個有免疫力?
得是很高濃度的鹽水 (沒法喝) 才能達到一定的滲透壓,起到通便的作用;
一點淡鹽水不僅沒效果,早起一杯鹽水還會加重身體缺水狀態。
而且中國人吃鹽普遍超標,每天再多喝一杯鹽水,不是搞事情嘛!
淡鹽水對甲醛的溶解度比較大,其他農藥就不好說了。
鹽水濃度過高,滲透壓過高,細胞萎縮破壞,還會損失營養價值。不推薦。
清洗蔬果,WHO推薦的方法是: 浸泡、流水衝洗,最好搓洗30秒。
並不是這樣的。
食鹽中的「鈉」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對控制血壓、維持肌肉和神經的正常功能,都需要攝入適量的鈉。
成年人(18-49歲)鈉的適宜攝入量(AI)是1500mg/d,約是3.75g食鹽。
不要以此為理由,給1歲以下孩子的食物加鹽。 1歲之內寶寶輔食不加鹽!
包括母乳在內的很多天然食物都含鈉,不必擔心不加鹽鈉會不足。 1歲的嬰兒一次性攝入5-6克鹽就有致死風險。
▲ 日本就曾發生過,保育員老師給1歲寶寶偷餵鹽水,最終導致其夭折的案件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其實,「不吃鹽沒力氣」的 「鹽」 ,應該理解為 「電解質」 更合適;
拉肚子時喝的補液鹽,就是用來補充拉稀導致的水和電解質丟失的。
它的主要成分是 氯化鈉、氯化鉀、葡萄糖 等。人體缺鉀時,不僅精力和體力會下降,耐熱能力會下降。
除了會增加高血壓風險之外,WHO及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近年來的專家報告都指出, 鹽和醃製食物,可能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
口味,還是清淡點的好。
出汗消耗鹽分,但流失率因人而異;有研究發現,對熱環境適應之後鹽分流失率會下降,尤其是鈉。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建議是: 酷熱天氣下劇烈運動出汗較多, 大部分人也只需通過正常飲食就可以得到補充,無需額外增加鹽的攝入。 你要做的,是多喝水補充失去的水分。
海鹽和普通食鹽只是製作工序不同,海鹽的加工程序更少。
但海鹽和普通食鹽的鈉含量均為40%左右 ,以重量來計算,鈉含量是一樣的。
兩者營養價值相同, 根據烹飪需求或喜好來選吧 ; 海鹽多為粗鹽,粗鹽適合醃肉; 別忘了確認是否含碘。
很多調料、醃製食品,都是高鹽食品, 味精中也含鈉。
蝦皮、榨菜、鹹菜、奶酪 等配料,也都含不少鹽。 罐頭、香腸等 加工食材 ,通常也加了鹽,或者含鈉的防腐劑。
所以做菜的時候, 用了這些調味料,就要減少鹽的用量 ,甚至不放鹽;用了提鮮的醬油、雞精,也可以少放鹽。
▲ 中國人膳食鈉的主要來源
一些加工食品,吃起來沒有鹹味,但加工過程中都加了鹽。
比如 麵條、麵包、餅乾 ,製作過程中可能直接加鹽,還可能以抗結劑、酸度調節劑或者膨脹劑的形式出現。、做菜時不小心鹽放多了,再放點糖,就會讓人感覺不到那麼鹹;
味道鮮美的湯,也是含鈉大戶。 香港的調查發現,平均一碗湯(240g)所攝取的鈉,佔每日推薦攝入量的36%。
漢堡你覺得鹹嗎? 一個麥當勞芝士牛肉漢堡,有1100mg鈉!、▲ 麥當勞牛肉芝士漢堡 By Evan-Amos -
CC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
所以,我們真的不知不覺吃了不少鹽。
很多天然食物也能為食物增添風味, 比如蔥、姜、蒜、胡椒、辣椒;
用新鮮的辣椒或幹辣椒代替辣椒醬,也可以大大減少不必要的鈉鹽攝入。
另外,也可以用新鮮果蔬調味,比如菠蘿、檸檬;蘑菇、筍、雞蛋也都自帶鮮味;洋蔥和胡蘿蔔能帶來甜味……
減少用鹽,可能一開始覺得淡而無味;但口味是後天養成的,漸漸地你的味蕾就會更懂得欣賞食物天然的風味。
改變習慣,先從改變觀念開始,
快去告訴大家吧~
[1]Afshin, Ashkan.,et al. 「Dietary risks in 195 countri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The Lancet,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0041-8
[2]於冬梅,等,2010-2012中國18歲以上成年居民膳食鈉攝入狀況,《衛生研究》,2018(47)1: 13_17
[3]鈉:事實與迷思, https://www.cfs.gov.hk
編輯 | 山楂
設計 | 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