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閱讀對象
如果你感覺自己是牛人,就請別看了;如果你想找中介,也請你別看了;如果你要走和大多數人一樣的路,更得請你別看了;如果你想平平穩穩地來美國,老爸老媽給你出「獎學金」,我真的得好好勸勸你,別看了.不過,如果你有短板、有不足、不信邪、不服輸、來自非名校、目標前三十、想趁著年輕玩一把,衝一衝,我倒是感覺你可以看看。
申請 套磁 材料&核工程 英語 提交申請材料後幹什麼
帖作者寄託名兒|LC_HIT
先說說寫這篇總結的目的吧!來到美帝已經兩個多月,期中考試結束了,前期research到了一定階段總之,有時間了;我在申請的時候,得到很多學長姐無私、細緻的幫助和指導,總想以一定的形式回報給他們,只是一直沒有什麼機會;來到美帝的第一周我和王版(寄託很牛叉的美版版主,我的直系學長,一個學校、一個系!)聊天,學長鼓勵我將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寫出來,一方面作為答謝學長姐的實際行動,一方面將這種互相幫助的精神傳承下去,另一方面可以幫助一些學弟妹申請成功....我不自量力,一口答應了。
再加上,我就是去年大概10月底開始申請工作,所以稍微知道點這個時候大家需要什麼。下面進入正題。
其實去年我已經有了直博清華的資格,可是後來被系裡老師忽悠保研到本校,所以沒去成;後來,保到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其實這挺好的,我的老闆一年科研經費能達到1.5個億)。只是,大四沒什麼事情,又有點不甘心,想想申請也沒多少錢,就申請了。現在回想,出國的根本原因,還是內心的不安分、對美國的不理解和對充實青春的孜孜追求。(請不要和我討論保研與出國的道德問題,如果你知道我當時的境遇,你就會理解,這樣選擇的原因。更何況,我想你看這篇文章的重點是出國,所以,請別分心!)
由於我比較死心眼,覺得無論去哪裡,都要去最好的,所以,選校的時候就是撿著綜合排名靠前的選。再加上我對核能的未來很有信心、感覺這是有前景和錢景的專業,我本身也比較感興趣,所以選學校的時候,我就只選了核工程領域頂尖的大學:
UMichigan(No.1)
UWMadison(No.2)
MIT(No.3)
UCB(No.4)
Caltech(加州+大牛吸引)
後來感覺學校太少了,就又選了幾個有核能專業的學校UIUC、PSU、UF。新加坡和香港,當時就是感覺申請費不多,而且,NUS-NGS,HKUST聲譽都還挺好的,就選了。
可以說我的時間分配是合理的,只是自己執行不到位,所以有的地方做的不好。以至於英語沒考好、申請結果並不完美。
我的出國準備基本是從大一開始的,那時候到了哈工大,有些不自量力,心有不甘;於是就去找學長學姐諮詢,還聽了一些新東方老師的激素般的講座……大概入學兩個月吧,總結了一下發現我們學校牛逼點的,離開學校五六年還能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出國了,恰好遇到個投緣的學長,學長說:「人嗎,總要有點野心吧?!」我就不自量力的開始把出國作為目標了。
大二開始進實驗室,順便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兄弟們,姐妹謙讓,讓我當了個組長。用了半年時間,差不多把實驗的過程和機理弄明白了,老闆知道我想出國,所以很幫我,發文章帶了我一下;在這期間,學長姐由於畢設任務緊,讓我幫他們做了一部分實驗,這樣發文章的時候又帶了我一下。大二結束的時候,原本想把自己的實驗全部總結一下,然後發一篇;可是,得到個去臺灣的機會,當時雄心勃勃的想要在臺灣進實驗室、發文章,大二的實驗成果也就沒總結,留給了其他組員。
大三到了臺灣,這地方實在是太好啦,風景好,食物好(比美國強多啦),人更好。我天性愛玩,再加上有很多交換生大家見面除了聊旅遊計劃,就是聊民主政治……我的時間就大部分花在玩和參加很多討論會上了。也許,男生天性對政治、權利、歷史感興趣吧,再加上臺灣出版界禁忌很少,禁書很多……我如魚得水,好多深夜就看書度過了。剩下的時間,大部分花在實驗室上和寫作業、準備考試上了。科研沒怎麼做,基本就是混日子;不過花的時間倒是很多,基本上周一到周四沒課的下午和晚上都在實驗室了。多虧老闆,本身就不贊成我進實驗室,要我多出去玩。所以,臨走的時候,老闆答應幫我寫推薦信和並且答應要是我申請去美國失敗,他就招我去臺灣做他的學生。(我老闆是臺電的董事、臺灣清華的總務長、MIT畢業)
大三下半年準備GRE,沒上新東方,導致很多重要資料我都不知道,再加上自學效率低下,所以最後考得很差,僅有1180。大三暑假,準備TOEFL,資料很全不過基礎太差,考了兩次全是86分(鬱悶啊!)
大四上半學期,直博清華和保研的事情忙到10月22號。過了一周,差不多就是今天,才開始申請工作。到了11月15日把NUS、NTU材料系or航空系的第一份申請材料交了(很倉促);12月15日,交了另外幾個學校(申請材料基本完善);12月31日又提交了兩個(修改細枝末節);1月15日,交了最後一個;放假回家。和別人一樣的申請工作,基本結束了。
由於已經保研,而且北京老闆的發展挺好,所以我的申請的壓力不是很大,這直接導致我過年的時候浪費了很多時間,沒有把握住這一階段教授決定offer前的一個月(好學校基本上offer都在二三月份發了,後面的都是補漏)。期間NTU的一個老師給我發信給offer,可是要求15天內給答覆,我當時內心過於膨脹,又不想耽誤其他同學,所以直接建議那位老師找其他同學了。
大概是今年三月份,我回到了學校,閒來無事,上寄託逛,發現我申請的學校基本都開始發offer啦;可是我的郵箱好像是被註銷了一樣,沒有任何消息。
我就分析了一下,英語成績差是硬傷,在第一輪篩選(小秘憑申請文書篩選)階段,我很有可能就被刷掉了,否則不會一點消息都沒有;那麼,我怎麼爭取補錄,或者讓還沒開始審材料的學校發給我offer那?思來想去,這時候能做的也就套磁了。
於是上網看了很多帖子,瀏覽了很多經驗。比如,郵件標題如何吸引人、稱呼如何規範、格式如何標準、落款如何漂亮……看了不下200個,基本上大同小異,如果邊看邊做點筆記的話,估計以後寫郵件不會有大問題。可是,我仔細分析了一下,就發現這些技巧固然有助於教授讀郵件,就像正版書比盜版書讓讀者舒服一樣。可為什麼仍然有人願意讀盜版書那?因為盜版書內容好,瑕不掩瑜,所以,即使有點不足,也是美中不足,人們願意讀。此外,我感覺,大家一般都選擇牛逼點的教授套磁,這些教授一般都是某一個或者幾個雜誌的審稿人,看過世界各地各種奇葩的蹩腳英語,應該不會太在乎這些小問題的。利用這些技巧套磁成功的人,多半靠的是其他方面,或者更多的是運氣。現在到了美國,我更加堅信這一點:我的郵箱裡每天至少會有30封新郵件,多數情況下,我會仔細閱讀老闆、實驗組、師兄師姐和同學的郵件,其他的郵件基本不回復,兩句話能完事並且心情很好的情況下才會回復。而,每個老闆至少50封,可是他們比我忙多了,你感覺他會有多大的概率回復千篇一律的套磁那?
於是,我就想找個辦法,一個不一樣的辦法吸引教授注意和欣賞。我感覺,自己的優勢在於研究經歷比較多,研究能力還行,教授招學生最看重的是學生的研究能力、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心理學上講,當一個人被質疑時,最容易緊張,而且會特別注意對方的一舉一動。這幾點的交集,就是我閱讀教授的文章,找出瑕疵,然後質疑。
這個辦法說起來簡單,可是做起來很難,尤其是對於我這種小本。一方面基礎知識不多,另一方面研究經驗較少,再加上我是跨專業和領域申請,對對方研究的很不熟悉。所以,剛開始,異常痛苦。可是,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硬扛啦!
於是,我就將UCB、UMichigan、UWM、Caltech、UCLA、NUS-NGS、HKUST材料系中,有共同研究領域,並且我感興趣的教授找出來,這樣基本上每個學校只有一個老師;接下來,將這些老師進十年的論文全部下載;然後篩選相近的領域,每個人挑選五篇,然後編號,時間距現在越近越考前,內容越相近越考前,這樣差不多有7組、35篇論文,每組1到5編號;然後就是閱讀這些論文,由於要同時套磁,所以必須要有重點,我把一畝三分地和寄託上沒有發Offer的學校和老師重點標記;剩下的就是讀論文提問題---從骨頭裡面挑刺啦。記得當時,每天早上到我們學校的新書預覽室,遇到不懂的名詞或者領域,直接找到相關書籍,然後學習和做筆記。
大概過了三天,提不出任何問題。當時,異常痛苦,感覺白費勁了。可是,總結了一下,發現,一方面老師們的論文我還是一知半解,要想提問或者質疑,我得至少再讀2篇相關領域,卻不同角度的論文,而這個事情至少要一周。可是這一周也不能無所事事啊,否則直接質疑就像個地痞流氓,突然跑到別人門前說人不是一樣,會給人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於是,我就「小火慢燉」—先撿著簡單的問題提問。另一方面,我也搜索了一些國內相關領域的老師,看他們的文章,作為藉助工具快速理解那些英文論文、並且積累思考問題的角度。
這樣過了大概一周,開始提一些質疑性的問題,可是教授們的回覆,往往使我得閱讀更多的資料,如果盲目回復,很容易露餡,而讓教授覺得我不自量力;於是借書、看論文、看中文論文就必須加快速度和提高效率;那段時間,壓力真的很大。不過,可喜的是,教授們回復的越來越積極,從回復的篇幅和語氣來看,越來越正式,越來越尊重,而且,好像把我當成了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總之,逐漸有了效果,我幹起來,動力也越來越足。這個時候,如果能夠提出教授忽略或者正在研究的東西,那就更好了(後來我才發現,這一點,可以和目標教授實驗組裡的中國學生交流,諮詢研究瓶頸來獲得);如果足夠自信的話,可以直接約個時間打電話,這樣討論問題也方便,節省時間,而且,可以讓教授瞬間記住和欣賞!
等到教授自己說,「你說得對,我正好在研究這個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也困擾我很久了,只是一直沒能解決」,我就知道,我的機會來啦!!!!等了這麼多天,我表白的時機終於到了!!!我就告訴他:「太巧啦!我關注這個問題有一段時間了,有一些認識和一點點想法;並且,我也申請你的學校、尤其是你的實驗組了,半年來,我讀了你的很多文章,比如ABC(把提過問的文章簡要寫一下),獲益頗豐;從我們過去的交流中,我感覺你是個負責、細心,並且特別熱心幫助我的老師;我感覺,能夠讀你的PhD,將是我最好的選擇,也是解決這個問題好途徑。你看看你能錄取我嗎?」
這樣套下來,會很花時間。總的來說,UCB、UMichigan、UWM的老師我是重點套的,這幾個老師研究領域我喜歡、而且排名很靠前。可是,由於學識實在是淺薄,在套磁的過程中,我也僅僅對這幾個學校的老師提出過小小質疑,最後申請結果表明,這幾個學校的老師都幫我了。
其中我「表白」的時候,UCB的老師告訴我,「如果你上周告訴我就好了。現在太遺憾了,我上周剛剛已經made了兩個offer啦,希望你再等一周,如果他們不接受的話,我就招你,」(當時,聽了這話,我腸子都悔青了,只恨自己假期玩的太兇、套磁沒有早早準備)過了一周,老師再次寄信告訴我說,兩個offer都已經接受了,然後他幫我看了他們系TA的機會,可是我的TOEFL和GRE分數實在是太低,他剛到UCB,實在是幫不了我,然後抱歉的話一大堆。
UMichigan的老師(中國人),說他已經招了一個中國學生,而且,他在廈大有兼職,招了很多學生,所以,現在剛在臺灣旅遊結束,沒有招人的計劃了;我就和他聊臺灣的老師,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大學PhD的同組同學、現在在臺灣清華教書的梁老師就是幫我寫推薦信的老師、我原來的數學課老師;只是,我申請UMichigan的時候沒有列上他作為推薦人;UMichigan的那個老師知道後也很後悔,他說沒有仔細看我的資料,如果看到梁老師的推薦信,肯定會招我,只是,時間太遲了,UM的錄取也結束了;我也只能一聲嘆息。
UWM的T老師,也告訴我,他們組裡的Offer都發完了,我給他說的有點晚了,不過,他在等新的funding,如果,新funding下來的話,大概兩周時間,就招我。兩周以後,老師給我寄信,說很抱歉,funding沒有全下來,只下來一少半,不夠贊助我的;我當時臉皮也很厚,回覆說,「沒事,我等著,明年繼續申請,還申請你的研究生,只是,有一年的時間要浪費掉,有點可惜了。」過了一周,這個funding的sponsor,也就是我現在的老闆給我寄了一封郵件,然後我就來到了美國。雖然沒有從T老師那裡得到消息,是他介紹的,不過來到美國,聽師兄師姐說,T老師應該幫了很大的忙!
Anyway,我只是想介紹一下自己的套磁的經歷、思考和結果。如果你認同,並且有時間,那就勇敢的去做吧!
不過,我要給大家提個醒,如果你認為提交了申請材料,按著Dream School的申請知道做完了,應該開始享受大四或者研二美好時光的話,我不得不告訴你,你有點錯啦。我知道的,美國學生能夠開著車去dream school直接和教授談上一次,那效果絕對比幾張申請資料給力;棒子和鬼子學生的老師大部分都是美國學校畢業的,你的目標老師可能是他們原來的老師或者同窗;即使是中國大陸的申請學生,除了清華、北大、中科大的絕大部分都有海外交流經歷,都有很牛的推薦信,都有不錯的成績,都會利用大四到加拿大、澳洲、歐洲或者美國交流一把……所以,請你好好評估一下自己,和真正能夠申請成功的學生相比,優勢是否是足夠的「優」,是否足夠的讓教授眼睛一亮,「非你莫屬」?千萬不要拿自己和周圍找工作、保研、考研、或者直博的同學比較,因為你想要你的未來和他們不一樣!
其實,寄託辦到現在,一些基本的套路和知識,大家都能在上面尋到答案,想要申請到好的學校,只需要收集到足夠的信息,並且老老實實按照去做就好了。可是,我想每個申請出國的同學的骨子裡面都有一種不安分的元素,想要突破限制,想要突破自己,想要呼吸點新鮮的東西,只是——
我發現,生活中常常有很多優秀的人,都能夠把事情做完;只是很少有人,能夠用自己的努力和成果來拓展別人對事情的想像空間!
All in all, 請你問問自己,是否已經試著去找過有效的方法以及是否已經努力了?
最近經常有學弟妹問我,為什麼出國?
我告訴他們,當初只是有個想法,後來就努力去做,我只是比較幸運,做成了,就出國了。我喜歡說走就走的旅行、說幹就幹的豪爽。人生,哪裡會有這麼多為什麼?如果你真的想找了理由的話,那就是你還年輕,趁著年輕折騰一把。如果,你還想要我說出其他理由,我只能告訴你,你活的有點累,有點繁瑣,請做點讓你快樂的事情,你會發現生活還是很美好、很多元的。
有的時候,學弟學妹問我,如果沒有申請成功那?
我說,我很坦然的,經歷了那麼多事情,清華直博、莫名其妙失敗、保研、棄保、再保研、後來又棄保……很多事情,讓我成長不少。這個過程,我從沒放棄,很少停止努力,一直孜孜不倦的向著一個目標努力----所有我能決定的,我已經努力了;至於結果,那是上天註定的,不是我能決定的,他的事情,我不會管,也管不了。只是,如果失敗的話,我感覺很對不起在背後默默支持我的老爸老媽、陪我一直經受煎熬的兄弟們、為我指點迷津和給我無私幫助的老師們……還好,最後結果沒那麼糟。而且,我成功的標準可能和你不同,你的是什麼那?
有的時候,學弟學妹告訴我,申請好難啊,堅持不下去了。
我就告訴他們,那你就別申請了,去走讓你舒服的道路吧,比如找工作、保研、直博或者考研,何必為難自己吶?不過,你要想清楚,你想舒服幾年,想什麼時候舒服。
有的時候,學弟學妹問我,選擇方向的技巧。
很簡單,如果你是想申請碩士的話,找個好地方,早點去實習、容易找工作;如果你想申請博士的話,找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和老闆。
有的時候,學弟學妹會問我算不算「跨」專業申請。
我感覺,「不算」,我是「就是」跨專業申請。我原來是化學背景很濃、搞納米材料,現在是,核材料方向、研究陶瓷;原來我是做實驗的,現在是搞計算的、模擬的。這樣的「跨」專業,說難也難,因為很難贏得教授的信任和青睞;說容易也容易,因為你看看找工作的童鞋就知道啦,有20%找到專業絕對對口的就已經很「共產主義」啦。人生有那麼多不確定性,如果你卻是對目標專業感興趣,那就準備付出不「跨」專業童鞋兩倍的努力。就當是補課吧。
還有的時候,學弟學妹們問起我的留學感受。
我是很樂意回答這個問題的,因為,我希望大家對於自己選擇的道路多一點了解,這樣選擇起來就不會盲目。總的來說,很苦。碩士生上課壓力很大,這些同學大部分都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可是,如果你認為他們是來揮霍的,你就真錯了,這些哥們姐們很聰明,很有想法,人生很有規劃,在美國學的很用功、平時生活也很節儉……現在歐美國家的精英階層,三十年前,差不多就是這個樣子。博士生的話,自然也會很苦,老闆會催得很緊,research進度趕得很快,研究氛圍很濃,周圍的人都很學術,你都不好意思不學術。
不過,留學生活也是很有意思的,你會經常去體育館健身,周末找朋友聚聚會,平時打打球,去美國家庭交流、體驗全球各種國家的文化,體會和世界各種牛人公事的樂趣,享受新鮮的空氣,吃安全的食物,用衛生的油……哈哈。當然,遇到節假日,還可以享受各種discount和旅行
Anyway,喜憂參半。不過,很充實!
人生,是一種生活狀態的積累。
最後感謝那些陪我一起走過這段歷程的父母、好兄弟們,好姐妹們,好老師們!在人生最重要的階段,能夠有你們陪伴,我生幸矣!
©詳細內容版友討論請閱讀原文看寄託論壇原帖,本文略有刪減,該文字內容版權歸寄託版友LC_HIT所有。未經原作者允許,謝絕其它平臺使用整體或任何部分的內容進行商業宣傳!
閱讀原文到論壇與版友交流看詳細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