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文章這事,蘇東坡在《答謝民師推官書》中論道:「歐陽文忠公(歐陽修)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什麼意思呢?意思是一篇好文章就像金玉一樣珍貴,在市場上自然有合理定價,不是一般人隨口說好或者不好就能改變其地位的。
從古至今,文章寫得好都是一門實用的技能。唐朝科舉考試包括時務策(策問)、墨義、口試、貼經、詩賦,唐玄宗李隆基要求考生寫雜文必須詩、賦各一篇,這比死記硬背的經義靈活多了,考的是大家文字審美藝術水平和頭腦靈活程度,某種程度上「賦」就是古代版作文。
而賦具有「鋪採摛文,體物寫志」的特點,這又跟現代學生寫的作文有相通點。每一年的高考語文是檢驗文章水平的戰場,殺出重圍的滿分文章往往引起大家熱議,比如今年的《生活在樹上》,又比如19年前那篇經典的《赤兔之死》。
《赤兔之死》出自江蘇南京考生蔣昕捷之手,2001年,蔣昕捷憑藉它「一戰成名」,至今這篇作文都被列為高考語文優秀典範,影響力非常大。後來出現了一些用文言文甚至甲骨文寫高考作文的考生,可以說他們都受到了蔣昕捷的創新影響。
蔣昕捷4歲那年,受外公影響開始聽收音機裡的評書《三國演義》,其中曹操與劉備清北煮酒論英雄一段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從此他對三國的人物和故事產生了興趣,赤兔馬雖然不是三國主角,卻也因為一句「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評語為大家熟知。
蔣昕捷愛上了傳統文化,從親戚那裡找來一堆名著閱讀,他又迷上了詩詞,古籍,讀《世說新語》、《莊子》都讓他樂在其中。長時間的閱讀積累讓他具備了深厚的古文學基礎,參加高考看到作文主題是「誠信」後,他立刻就想到了以忠義聞名的關公,為什麼他不能學賈寶玉杜撰一個赤兔馬為誠信殉主而死的故事呢?
於是就有了《赤兔之死》,文章太長,只摘錄末尾部分:
赤兔馬泣曰:「吾常聞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苟活於世間?」言罷,伏地而亡。
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後奏於孫權。權聞之亦泣:「吾不知雲長誠信如此,今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何面目見天下蒼生?」
後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並赤兔馬厚葬。
這篇文章內容其實很簡單,關羽死後,赤兔馬被東吳養起來卻不肯吃東西,孫權於是派精通馬語的伯樂後人伯喜去查探,伯喜與赤兔馬展開對話,赤兔馬聲明自己寧可餓死也不負主人誠信大義,倒地而亡,伯喜和孫權都因此感嘆不已——內容當然純屬虛構,但在立意創新這點上贏了許多考生。
而且蔣昕捷在文中引經據典,使用的半文言文非常流暢,容易讀懂,「古今結合」驚豔了閱卷老師,獲得滿分。蔣昕捷不是文科生而是理科生,高考總分只考了527分,但憑著作文為他打造的名氣,他順利被南京師範大學破格錄取,讀了廣播電視新聞系。
當時人們對「特殊人才」錄取也是有疑問的,但現在蔣昕捷卻已經證明了他絕對不止會寫作文,他畢業進入《中國青年報》工作之後,對文字的運用更加純熟,也更加指向現實。他寫出了兩篇引發人們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的《圍剿地溝油》和《是什麼讓揭開地溝油「蓋子」的教授改口》,成為人們眼中敢於說實話的好記者。
在新型媒體崛起的趨勢下,蔣昕捷也沒有原地踏步,而是順應潮流去了阿里巴巴,出任天貓公關總監後又擔任天貓集團的發言人,如今的他已經躋身高層管理,多年來的堅持學習讓他能夠應付各種問題,他沒有給自己設限,就像當年突破常規寫出《赤兔之死》一樣,這反而讓他更自信。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可以說,蔣昕捷如今取得的成就,離不開那篇作文給他帶來的機遇。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