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一生中總有一段日子,重重壓力扛在肩上,感情失意,事業失利,未來迷茫,惶惶不可終日。
後來,工作的忙碌撫平了不安的情緒,精神的充實緩和了內心的焦慮,時間的推移治癒了所有,而這一切,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
人到中年,十有九難,所有的劫難,都需自渡,所有的傷痕,也要自愈。
40歲以後,手裡捏著一把歲月,要學會做自己的擺渡人,最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爭取。
知乎上有個問題:毀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是什麼?
看到一個回答點讚頗高:
「日日閒著,月月閒著,年年閒著,快樂時閒著,痛苦時閒著,久而久之丟了自我。 」
誠然。人生在世,最怕的就是閒著。
前些日子,馬伊琍在某節目中提到了自己去年的狀態。
她坦言道,剛離婚的那段日子,她每天過得恍恍惚惚,甚至一度患上了拖延症,失去了做事的動力。
但她心裡很清楚,自己骨子裡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不能永遠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於是她開始逼著自己:走進健身房開始健身,認真努力工作,看心理醫生,做針灸治療。
她知道,不論用哪種方式,要先讓自己忙起來,讓生活變得充實,不再無所事事,雜念自然會漸漸褪去。
有時候,毀掉我們的,正是我們的胡思亂想,而萬千繁雜思緒的源頭便是閒著。
漫畫界泰鬥方成先生活在這世上百年,直至逝世前還在堅持創作。
1986年退休後,老先生仍然如上班一樣每天早起,晨間畫工,下午作文,堅持不懈。
他在自畫像裡曾作過一首小詩,其中寫道:
生活一向很平常,騎車書畫寫文章,養生就靠一個字——忙。
閒會生惰,忙能養身,清醒時做事,痛苦時堅持。
時間不是藥,藥在時間裡,忙碌,是幸福的開始,更是治癒痛苦的良藥。
《教父》裡有句臺詞說的深刻:
「在一秒鐘看清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認知,很大程度決定著他的人生走向。
而讀書,就是提升認知,擴展思維,解除迷茫最好的方式。
楊絳先生曾經收到一位年輕讀者的來信,信中多處抱怨社會浮躁,人心難測。
她看完後,回信說道: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
每個人的思維都是有限的,當認知不足以支撐自己的思考時,便容易想的太多,而且結果往往是從別處找原因,看不清自己。
記得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時,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
安迪在取得監獄長的信任後,藉機請求去圖書館工作,在這期間,通過他連續六年申請擴充圖書館的書籍,終於收到了寄來的舊書。
隨後,他又幫助二十多位獄友學習,指導他們看書,提升自己,考取高中學歷。
這段時間的學習,足以讓這些人在出獄後,一改往日的無所事事,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
而他自己也沒有因為在監獄中就放棄學習,他通過讀書,堅定自己的內心,一步步走到計劃成功實施的那天。
讀書,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心智,豐盈人的靈魂。
如果不知道前方的路該走向何處,不如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閱一篇好文。
《一生的資本》中寫著一段話:
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無論境況多麼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被情緒支配的人生有多可怕?
上學時和同學發生口角,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傷及他人禍及自己,但怒氣值卻沒有因此而減退;
工作後行事太過情緒化,一時生氣便衝動做事,延誤工作進程,可情緒也沒有因此而緩解;
與人相處太過任性,要求所有人都由著自己心情的好壞,與朋友漸行漸遠,自己也不會因此而快樂。
有人說,衡量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看他是否能夠控制情緒,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對於一個成年人而言,情緒需要的是宣洩,而不是壓抑在心中變成頑疾。
運動,便是讓你遠離陰霾,重獲新生的最佳途徑。
心理學研究也有表明:經常運動的人,患抑鬱症的機率要小很多。
運動,就相當於將心裡長出的雜草做一次清除,唯有留出多餘的空地,才能讓內心住滿陽光。
與其將所有的怨氣壓在心裡,不如去跑步、攀巖,讓身體的放鬆帶動心靈的放鬆。
正如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的那樣:
陽光、空氣、水和運動,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隨著年歲漸增,越來越理解那句: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中年以後,一個人在自己獨有的空間裡思考問題,要比很多人坐在一起喧鬧舒心的多。
利用獨處的時間看清自己,本就是一個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
繪畫大師齊白石一生作品無數,世人將他的畫比作「引領中國畫作的風向標。」 而他能有如此高的成就,離不開他經常反思的習慣。
齊白石88歲高齡時,詩人艾青曾帶著他年輕時所作的畫作拜訪過他,想讓他鑑別真偽。
觀察畫作的過程中,他不禁回憶起早年作畫時的情景,自覺如今的水準已大不如前。
這件事過後,齊白石常常自省:
「現在人們對我的評價很高,連我自己都有點洋洋自得了,看了艾青的一幅十年之前的我畫的畫,讓我感觸很深啊,今天和以前相比,退步實在是太大了。」 從那時開始,他每天都會在獨處時練習繪畫基礎,日復一日的堅持著,他晚年時所作的畫,依舊深受大家喜愛。《菜根譚》裡講:「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在靜謐的時光裡,與過去的自己對話,以客觀的角度發現問題,糾正自己,給生活復盤,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獨處時不浪費每一寸光陰,除去抱怨和指責,用理性去看待世間紛擾,自省方為自救。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幾口吃不下的隔夜冷飯,必須得咽下去,而不是放在眼前發呆。」
人這一輩子,所有的路,最終都要靠自己一步步走到底,所有的救贖,都是自己所作的選擇。
忙碌,給自己時間過渡;
讀書,給自己時間成長;
運動,給自己時間調整;
自省,給自己時間復盤。
終有一天你會發現,那些多年來養成的習慣,都是時間裡的藥。
而最難熬的那段日子,已經在不知不覺間過去了。
人生半途,希望我們都能不動聲色地成長,努力做好人生的擺渡。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