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飛魚服,手拿紅纓長矛,眉頭緊鎖卻萌翻眾人。近日,在故宮神武門外,多了6隻巨型御貓雕塑,它們以明代錦衣衛、清代御前侍衛形象上崗,每天都吸引了大量遊客拍照。
御貓還是只「饞貓」
「這兩隻貓好可愛啊」昨天上午,在神武門外故宮淘寶體驗館的門口,6隻御貓雕塑吸引了不少慕名前來的遊客。
灰白色的城牆下,兩隻近兩米高的「武官」御貓雕塑一前一後守衛在神武門外,靠前一點的是身穿黃馬褂的清代御前侍衛,兩條「倒八字眉」和犀利的眼神使它看起來莊嚴威武,但圓滾滾的身材卻萌感十足。靠後一點的則是身穿明代飛魚服的錦衣衛,只見它插著腰、閉著眼神態悠閒,但手裡拿著的小魚乾卻暴露了它的「饞貓」本色。
一旁的宮牆牆頭,四隻小一點的御貓雕塑並排「趴」在一起,有頭頂花翎的官員、梳旗頭的小格格、戴項圈的小阿哥、抓著碧璽手串的貴公子,四位「達官貴胄」神態各異、憨態可掬,引得不少遊客伸手撫摸。
「今天在故宮裡沒能遇見真貓,但能和這麼可愛的貓雕塑合影,也很開心。」一位遊客笑著說。
故宮貓文化由來已久
據了解,宮廷御貓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明朝皇帝在宮中專門設立了「貓兒房」,選出天下最美、最可愛的貓,然後送進宮中成為御貓。清朝還有一個檔案,專門記錄這些寵物貓的來歷和名字。
隨著時代變遷,當時的宮廷御貓在故宮裡代代繁衍,世代守衛在宮中。
今年5月,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廣州圖書館公開演講時曾提到,故宮現在有200多隻貓,每隻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鰲拜」、「魯班」等。如今它們都是故宮的「保安」,故宮沒有一隻老鼠,這200多隻貓功不可沒。
據故宮工作人員介紹,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熱心人寄來貓糧,甚至還會指定給延禧宮或壽康宮的貓接收。
因為白天遊人較多,遊客很難看到這些御貓。但在一些偏僻的角落,或是臨近靜園的時間,這些御貓就會出來曬曬太陽。「現在很多遊客專程來故宮看貓,御花園、景仁宮以及景運門外的箭亭廣場等地看到御貓的可能性比較大。」一位工作人員說。
御貓文創產品受歡迎
在故宮貓深受年輕觀眾喜愛的背景下,為滿足遊客們「將貓帶回家」的願望,故宮文創也以故宮貓形象作為創意來源,開發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創產品。「御貓雕塑是我們結合年輕人喜歡的故宮貓元素進行製作的,也做了一些萌化處理。」北京故宮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雕塑都是可以撫摸的,我們很歡迎遊客來打卡拍照,我們同時為宮牆上的四個雕塑做了加固和必要的安全措施。」
相關負責人介紹,6隻御貓雕塑其實從8月20日就開始擺放了,沒想到最近一周突然就爆紅了。下一步,我們根據遊客反響和設計安排,預計後期還會有新造型的雕塑出現。
來源:北京晚報·深度報導 實習記者:張雪
流程編輯:洪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