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冬上小學五年級,剛剛開學他就經歷了數學摸底測試,很遺憾他考了48分。這對於平時一直保持90以上的冬冬來講,是個很大的打擊。孩子回家之後哭了很久,冬冬媽媽本來是要狠狠批評他的,但看他一直很自責的樣子,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冬冬媽媽來向我求助,她說,疫情以前,冬冬的學習沒讓她操過心,成績也一直不錯。沒想到在家學習的效果這麼差,這一下子就成了「差生」,可怎麼辦呀?而且冬冬好幾天都緩不過來,學習動力持續低迷。
最近,我也經歷了類似情況,孩子複課後成績下滑,但我發現這個「歷史最低成績」其實也沒有那麼可怕。
我向孩子指出:他的錯誤其實是,在家學習期間的自我管理方法不正確,並用《奇妙錯誤書》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這一錯誤,希望他能從中學到東西、找到靈感,完成屬於他的個人成長。
令人驚喜的是,經過一番溝通,我家孩子主動將「書空」改為「寫三遍」,因為他覺得這樣學才更有效。看到孩子從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我很欣慰,我也將《奇妙錯誤書》和我的方法,打包分享給冬冬媽媽,希望她也能藉助冬冬的錯誤幫助孩子完成蛻變。
初讀《奇妙錯誤書》,你可能會覺得內容比較寡淡,因為作者只是展示出了她在繪畫時,遇到的各種錯誤,翻著翻著就結束了。如果是孩子自己讀,沒有人從旁指導的話,本書可能會被束之高閣。
但這對於《奇妙錯誤書》來講是很可惜的,其實這是一本頗具哲理的書,在書中,作者將哲學觀點包裹在簡單的繪畫動作中,隨著繪畫的推進,層次剝開,深入淺出地向小讀者講述了何謂「正向錯誤觀」,讓孩子們慢慢學會與錯誤共處,繪製出瑕不掩瑜的人生畫卷。
一、從修正錯誤中獲得奇思妙想
在《奇妙錯誤書》一開始,我們會看到一個人的面部草稿,圓圓的頭部輪廓、耳朵、鼻子、眼睛、頭髮,突然一個錯誤出現了:一側眼睛比另一側大了些。為了彌補,作者將另一側的眼睛畫得更大些,但很不幸,這成了另一個錯誤,因為兩個眼睛還是不一樣大。不過一個好主意出現了:一副眼鏡,作為裝飾,讓大小不一的眼睛看起來好了很多。隨著繪製,錯誤不斷出現:脖子過長,添加蕾絲邊高領;胳膊肘突兀,打上補丁;三不像牛蛙貓,改成繁茂灌木叢;鞋底與地面距離太大,加上一雙溜冰鞋;散落在天空的墨跡,變成了紛飛的樹葉……
繪者在與錯誤的遭遇戰中,被錯誤激發出了大量靈感。眼鏡、蕾絲、溜冰鞋都成為了人物的亮點,如果沒有那些錯誤,可能繪者就不會想到要添加這些元素。由此,繪本傳遞給我們第一個「正向錯誤觀」:錯誤可以帶來奇思妙想。作者以此來教導小讀者們:錯誤不一定是壞的,只要能正確看待它,它就能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創造力。
1985年,賈伯斯被蘋果解僱,在接下來的五年裡,他創辦了一家叫做NeXT的電腦公司,遇到了後來成為自己妻子的羅倫,又創辦了一家叫做皮克斯的公司。皮克斯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部電腦動畫《玩具總動員》,直到今天仍是最成功的動畫製作公司之一。
對於賈伯斯來講,這是他不斷犯錯並改正錯誤的一段時間,他曾表示,那段時間的錯誤與失敗,恰恰釋放了他,讓他進入人生中最有創造力的一個階段。
錯誤和失敗,並沒有成為賈伯斯成長路上的攔路虎,相反,他將錯誤作為契機,利用錯誤帶給他的奇思妙想,開創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這才有了後來的賈伯斯和皮克斯動畫。
可見,「正向錯誤觀」對於錯誤的定義是積極而正向的。擁有正向錯誤觀的人,可以更積極地面對錯誤,利用從錯誤中找到絕妙的創意,構建屬於自己的成長和精彩。
二、從跨越錯誤中修煉成長型思維
《奇妙錯誤書》展現了一位繪者在繪畫過程如何一次次犯錯,從她的處理方式來看,她並沒有認為錯誤代表著「她的這幅畫失敗了」,相反,她利用錯誤的契機,尋找到了更多的靈感,讓她的畫面越發地豐富起來。她的這種做法,為小讀者們展示了: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樊登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到:即使是事情發展不順利時,也能擁有想要提升自己並堅持不懈的激情,這就是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的標誌。
如何看待錯誤,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孩子是否擁有成長型思維。《奇妙錯誤書》中的繪者小姑娘,從沒因為錯誤而一蹶不振,更沒有因總犯錯就覺得自己不擅長畫畫,她堅信只要堅持畫下去,就能取得成功,所以她才能一路披荊斬棘,將畫畫進行到底。
在面對錯誤的時候,我們是將它看作是一次評判?還是一次成長?這很重要。從上文提到的冬冬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冬冬和媽媽都將一次考試失誤,當成了「評判」。媽媽甚至認為,孩子一下子成了「差生」,正是這種認知,使他們雙雙陷入焦慮之中。
而我與兒子的互動,就運用了「成長型思維」,同樣是考試失誤,我引導孩子從錯誤中汲取經驗,並將反思應用到今後的行動中,這樣,孩子就能從錯誤中有所收穫,完成了個人成長,也就更容易從錯誤中走出來。而不是像冬冬那樣,持續萎靡。
心理學家李中瑩先生說:當一個人從錯誤中學到了一點東西後,就容易把接下來的路走好。
因此,我們在家庭教育中,一定不要害怕孩子犯錯,也不要因為孩子的錯誤而給他貼上負面標籤,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像《奇妙錯誤書》中的小姑娘一樣,用「成長型思維」來看待錯誤,將每一次錯誤都視為學習的機會,從錯誤中汲取養分,讓自己不斷成長和進步。
三、從與錯誤共舞中收穫生命原動力
合上《奇妙錯誤書》,小讀者們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最終那些錯誤也沒被改正呢?即使最後的作品十分令人驚嘆,看起來美不勝收,但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我們仍然會心存疑慮。
這是因為,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對錯誤是抱有「絕對避免」心態的,所以當看到一個與錯誤共存的作品時,我們很難做到欣賞。
讓我們來看看《奇妙錯誤書》中的這幅包含錯誤的作品,它有一個明顯特徵,那就是「複雜」,正是因為這種複雜性,才讓它成為一幅能夠與錯誤共存的作品。
《為什麼需要生物學思維》一書中提到:隨著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並不是所有的bug都可以消除……罕見的故障和無法解釋的錯誤,都是複雜性的衍生物。
可見,對於簡單事物,我們可以追求完美,要求零失誤。但對於複雜性很強的事物,如果我們不允許錯誤出現的話,那我們會活得很累。
生活中處處可見這樣的情境:孩子打碎了花瓶,媽媽暴跳如雷;孩子作業有錯誤,媽媽嚴厲批評他;孩子起晚了,媽媽生氣了……這些情境中的媽媽之所以情緒失控,覺得活得挺累,其實都是因為她們心中認為「好孩子=不犯錯」,這是一種負向錯誤觀。
樊登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到:教育孩子是一個典型的複雜問題。因此,家長們要認識到,家庭教育是個複雜問題,孩子作為生命體,也是一個複雜體系,這些複雜性都將使「錯誤」成為教育過程中的衍生物,是不可不免的。
因此,我們要學會接納錯誤,允許孩子犯錯,嘗試與錯誤生活在一起。
劉少奇在《人為什麼犯錯誤?》中提到:任何人都要犯錯誤,人從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斷的犯錯誤(小孩子的弄火傷手、吃東西、戲水等,都是一串的犯錯誤的過程),只有在不斷地犯錯,不斷地碰釘子的過程中,才能逐漸懂得事情。
可見,犯錯誤其實就是生命體不斷進化的過程,孩子們通過犯錯誤才能長大,成人通過不斷與錯誤共舞才能持續發展。
《奇妙錯誤書》的作者科琳娜·盧伊肯(Corrina Luyken)說,正是因為她犯過許多許多錯誤,才有了這本書的誕生。她通過本書提示我們:生活中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只有接納它的存在,才能在不斷地與錯誤共舞的變化中,獲得屬於複雜生命體的原動力。
回憶一下孩子們蹣跚學步時,那時候家長通常都不會責備他們,那時他們原動力十足,會自發地一遍遍地嘗試。如果我們在孩子入學之後,我們也能像當初那樣,允許孩子犯錯,並利用前兩個「正向錯誤觀」幫助孩子進步,相信孩子們就能永葆學習熱忱。
結語
泰戈爾說:如果你對一切錯誤關上了門,那麼真理也會將你關在門外。這個道理我們從小就學,但是實際上卻往往不知道要怎麼面對錯誤。有人無法接受錯誤,有人不允許自己出錯,家長的「錯誤觀」,將會通過耳濡目染傳遞給孩子們。
正因如此,《奇妙錯誤書》的橫空出世才顯得如此珍貴,它為家長和孩子開啟了一扇哲理之窗。經過反覆閱讀,讀者會驚訝地發現:錯誤原來是個好朋友,它的出現不是來否定我們的,而是來帶給我們創造力和成長的,有了「正向錯誤觀」,每個孩子都能擁有持續不斷的學習動力。
所以,讓我們一同翻開《奇妙錯誤書》,與「錯誤」來一場華麗的邂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