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據《史記》記載:原為秦宣太后親弟,在秦昭王初繼位時因助昭王平定季君之亂為年少的秦昭王掃除宮廷內亂而名聲大噪,後因秦昭王年少,宣太后親自治理國家,而任命魏冉處理具體政務。後來被仼命為秦相又封魏冉於穰邑,又加封陶邑,是歷史上有兩個封邑的權臣,號為穰候。是當時秦國「四貴「之一。從他種種的事跡來看,筆者認為,此人既是能力超群的人,又一個貪婪成性之徒;既是功秦國功臣,又是秦國禍害。
因為從小就跟姐姐比較親近,所以在他父母離世後跟羋八子到了秦國。魏冉從小就喜歡看兵書,並有遠大的志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位居朝臣,有所作為。在秦惠王時,魏冉開始走上政治舞臺,在武王時很受重用。武王在23歲時突然暴斃,因為沒有子嗣,武王的弟弟都開始爭奪皇位。武王死後,與姐姐聯手,將自己的外甥推上王位,從而把持朝政,手握重權。並用武力消滅了所有爭奪王位的人,穩定了昭王的王位,穩定了秦國混亂的局面。在昭王年紀尚小時,和宣太后把持國政。。從此便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後更是親自上陣殺敵,領兵東徵,戰績卓越。
第一, 魏冉借秦國的勢力,屢次攻打齊國,就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封地陶邑,增加自己的勢力,這其實是對秦國的威脅。第二,他富可敵國,權力過大,對秦王構成了嚴重威脅。因而,魏冉的這種結局是必然的。面對這樣的結局,魏冉當然想不過,最終憂憤而亡。魏冉的歲數我們可以大概推算一下:惠王死的時候是前311年,那時他已經步入政界,說明當時魏冉已經成年。
昭王十四年,魏冉舉白起為將,攻韓、魏,伐趙、楚,佔三梁、聯強齊、敗三晉,奪宋陶, 「秦王明而熟於計,穰侯智而習於事」,「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天下」 其首功魏冉,是以坊間傳「聞秦之有太后、穰侯不聞其有王」。 由於他權勢顯赫,導致人心不附,對秦王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昭王三十六年,魏人範雎進言,說宣太后專制、穰侯攘權、涇陽君高陵君奢侈,於是秦昭王罷免相國,由範雎代相。
義渠王說,當初這孩子被抓住時,身上有一塊牌子,刻著「白」字。因羋姓有一支白氏,羋月認狼孩為同宗,並給他起名白起。徵得義渠王的同意,羋月將他帶回秦國,交給魏冉帶到軍中歷練。經羋月撮合,魏冉和白起從此成為好友。在真實的歷史中,是魏冉發現了白起的軍事才華,並力主重用這個新秀,可以說,他是白起的伯樂。說起來,白起的身世眾說不一,頗有爭議,這倒為劇作家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範雎卻故意大聲說道:「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穰侯耳。」他說:「我在崤山之東居住時,只聽說齊國有孟嘗君,不知道有齊王;只聽說秦國有王太后、穰侯魏冉,不知道有秦王。所謂獨掌國權稱作王,決定國家利害稱作王,控制生殺大權稱作王。現在王太后擅自轉行,不顧大王;穰侯出使外國也不報告大王;華陽君、涇陽君處事決斷,無所忌諱;高陵君自由進退,也不請示大王。有這四種權貴而國家想不危亡,是不可能的。在這四種權貴的威勢之下,可以說秦國並沒有王。」
秦國之所以削弱諸侯,佔領各地,這都是穰侯的功勞。當一個人的權力到達極限,富可敵國的時候,就成為最大的威脅,秦昭王不會因為外人的幾句閒言碎語就免去穰候的職務,明白這其中的道理,這件事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