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全國兩會圓滿閉幕,代表委員關注「消費升級」。一面是生活壓力,一面是消費升級,為什麼應擴大和引導健康的「當期消費」?為什麼要從頂層設計上,建立反映消費品質和結構變化的指標?傳統金融機構和數字科技機構應當怎樣協作?從「月光族」到「月欠族」,如何提升年輕消費群體的「經濟情商」?
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擴大消費」對穩增長的作用,提出「繼續釋放消費潛力、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等消費升級的理念。全國兩會期間,政協委員中的多位企業家、經濟學家也關注到這個問題。
經濟上行「倒逼」消費升級 「兩端」消費仍有潛力可挖
事實上,消費已連續五年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我國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為76.2%。同時,我國的消費增速在放緩,2018年僅為9.0%,這是自2004年以來社會零售品總額增速首次跌破兩位數。
這背後,老百姓是不會花錢了,還是不敢花錢了呢?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表示,當前對中國經濟影響比較大的,除了投資增速適度放緩,消費的影響更大。中國消費對GDP貢獻率接近80%,儘管有近14億人口,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潛力巨大。把潛力變成消費能力,需要國家政策引導。國家過去出了很多促進消費措施,主要集中在優化消費市場環境,但還需引導國民學會消費。
現在,「消費升級」是國家提倡的方向。什麼是消費升級,買貴的、買好的就是嗎?如何來判斷消費升級的標準?
楊成長認為,客觀上汽車、房屋等大宗商品消費飽和甚至負增長的背景下,「消費升級」應該著力於百姓生活細微之處,從年齡結構看,「兩端消費」的質量和前景仍有很多潛力可挖。
楊成長說:「所謂『兩端』,一端是『老』,老人消費。傳統文化崇尚節儉持家,退休了,衣服、吃飯可以隨隨便便。我們也沒有給老人消費創造環境,過去的觀念是『養老』,但實際上更需要的是『助老』,就是幫助老人過好生活,比如老小區高層樓沒電梯,商場給老人的消費場所少,這都可以改善。另一端是『小』,中國人捨得給小孩花錢,但很多人為什麼不生二胎?除了經濟壓力,更多的是工作壓力大,沒有精力撫養,老人現在也逐漸不撫養『隔代親』,所以幼兒園、基礎設施等不充足,小的怎麼花錢就成大問題。中間這段,年輕人花錢能力和意願沒問題,但也要教會他們『怎麼花錢』。」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張連起談科技與金融融合創新和風險
引導加強「當期消費」 頂層設計「消費升級」數據指標
楊成長指出,國家應加強對「當期消費」數據的監測統計,並由政府部門引導,頂層設計形成評價消費增長和消費質量的體系,這個統計指標既能夠反應百姓的商品、服務購買趨勢,也能為各行業深入研究各自的「消費升級」提供指導。
楊成長說:「過去花錢是為了吃飽,現在為了提高生活質量。這需要一個反應百姓生活質量的統計指標,它有兩個作用——一是體現消費升級的量化數據;二是引導消費升級。二三線城市的人看到北京、上海有關文化、健身是什麼情況,看看消費品質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告訴人們『不是越節儉越好』,中國的當期儲蓄率太高,經濟發展要求『生產多少分配多少、分配多少消耗多少』,過去通過投資企業為經濟花錢,現在需要加強『當期消費』引導,『自上而下』地建立引導體系。」
釋放消費金融活力 統籌數字科技與傳統金融融合
促進消費升級,要讓老百姓有錢可花。既要提高收入,也可以提供必要的消費金融支持,用適度的普惠小微金融槓桿、盤活百姓手裡的錢。
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相關部門就對此表態。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說,下好暢通金融循環這步棋,分三個層面:國有大型銀行要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加強普惠金融服務下沉;城市商業銀行要回歸服務當地經濟、小微信貸;農商行、農信社則要紮根農村服務「三農」。
潘功勝:「完善普惠服務體系,大銀行要轉變金融服務理念和服務機制,下沉金融重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一個明確的量化目標,大型商業銀行的普惠小微金融增長今年要達到30%。」
楊成長認為,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流動性充足,但集中於房貸、車貸等大宗消費、用戶數據「顆粒度」較大,且對用戶「風險定價」成本過高,很難做到「普惠」。「老百姓有40多萬億貸款,20多萬億是房地產貸款,10多萬億是經營性貸款,消費貸款佔比是很低的。但過去判斷能否給一個人放款,要看工作收入和資產,都是以獲得資產為依據。但對80、90後的成長性判斷,相對不足,也比較複雜。」
這些年,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的科技金融公司,通過用戶網購、點餐、旅遊等與傳統金融機構差異化的數據和算法,形成另一套「風險定價」邏輯。對於傳統金融有所補充。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張連起認為,消費金融應該「錯位發展、分層發展」;對於新事物要「以梳代堵、放管結合」,同時要嚴格建立風險防控措施。他說:「傳統金融往往是大企業,定向科技支撐更重要,特別是傳遞到末端消費者,放管結合,疏堵結合。也不能把新事物都卡住,那就沒有創新,但也不是由於創新要大撒把。監管、服務要結合好。今年國家發改委就提到了對消費,尤其是農村消費的支持。」
科學引導行業發展 建立合法的大數據交易市場
楊成長提醒:「新消費金融」不再用死板的硬性財務數據、陳舊的觀念束縛消費者,但是隨著大數據的顆粒度更加精細,也會涉及到生活數據和隱私。如何對隱私數據脫敏,建立合法、合規、合理的「大數據」交易市場至關重要。
楊成長說:「現在還沒到大數據、雲計算就能夠完全消費情景再現,這些東西大大節約『風險定價』的業務成本,為傳統金融提供重要輔助手段是必要的。傳統金融也有客戶、業務、網絡的優勢,所以兩者相輔相成。當然,存在個人信息的安全問題,消費者的住店、購物、就餐行為,作為用戶信用畫像的信息,但這些個人信息很便宜地被交易。國家要建立信息和大數據的交易市場,因為這些是經濟的重要資源,要監控、監管,讓數據的交易公開透明。」
正視年輕人群消費需求 從小提升「經濟情商」
全國政協委員們還表示,鼓勵合理消費,並不是縱容過度消費。從80後的「月光族」,到了如今90後成了「月欠族」。
全國政協委員、搜狗CEO王小川談提升年輕人群的「消費情商」
有媒體報導,一二線城市90後人均負債(含購房貸款)達到12萬元;3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有一半人幾乎沒有儲蓄。2017年後,90後消費金額數額增長迅猛,高達73%,遠超70後、80後。此外,近40%的借款者產生過逾期還款。這說明年輕消費者客觀存在(購房、教育等)合理貸款需求,但年輕人的自我認知和「風險管理」能力亟需加強。
全國政協委員、搜狗CEO王小川提出了「加強對年輕人群,經濟情商教育」的提案。他對比國外大學生人群認為,從小加強對孩子們的經濟素質培養,在心中打下健康、科學消費「底層代碼」。
王小川說:「有些貸款的年輕人,自己對經濟淺薄。我是指對基本的經濟概念缺乏,這種感受應該從小培養。參考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從小有教學大綱,每個年紀該有什麼樣的經濟能力,理解『資產、利率、價值』等,還有對應的培訓過程,從小就把這種經濟的『底層代碼』置入進去,對日後決策能力有決定性作用。我們並不是指一定要專門開課,增加負擔,更多要融合到我們的教育體系裡。」
關於消費,有幾個結論:一是當下消費對國家的經濟增長很重要;二是消費升級需要有頂層設計和具體的著力點;三是促進科技和金融融合,要管理系統性風險;四是控制個人消費風險,要回歸健康「消費觀」。
有人把現在的錢攢起來,將來花;也有人把未來的收入規劃好,提前花。這都無可非議。但歸根到底,消費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且不能超出自己合理支付能力。追求高品質生活和崇尚節儉的理念並不會衝突,每個人都該用最大程度的節約,去完成自我最高品質的消費。(經濟之聲評論員、《遠見》欄目製作人王思遠)